靡菲斯特1981

战争片其它1981

主演: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克蕾丝蒂娜.扬达,罗尔夫.霍庇

导演:伊斯特凡·萨博

播放地址

 剧照

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1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2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3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4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5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6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13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14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15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16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17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18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19靡菲斯特198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0 17:33

详细剧情

  1982 奥斯卡最佳外国语影片: 匈牙利导演萨博  本片以德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演员格斯特夫.古鲁丹斯真实的一生为依据电影《摩菲斯特》描述了一个在二战中与德国人委曲求全合作的演员,最后仍被德国人抛弃的故事。片名“摩菲斯特”本意就指的那些与魔鬼合作的人。主人公在心理上自始至终处于卑微懦弱的地位,虽然德国人也给了他很多的荣耀,但这仍无发改变其事实上和心理上的犹太人身份,但这一切并未得到深刻的体现。终于,在影片结尾处得到了一切都爆发出来,这也是本片的高潮。

 长篇影评

 1 ) Mephisto

1982 奥斯卡最佳外国语影片: 匈牙利导演萨博
本片以德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演员格斯特夫.古鲁丹斯真实的一生为依据电影《摩菲斯特》描述了一个在二战中与德国人委曲求全合作的演员,最后仍被德国人抛弃的故事。片名“摩菲斯特”本意就指的那些与魔鬼合作的人。主人公在心理上自始至终处于卑微懦弱的地位,虽然德国人也给了他很多的荣耀,但这仍无发改变其事实上和心理上的犹太人身份,但这一切并未得到深刻的体现。终于,在影片结尾处得到了一切都爆发出来,这也是本片的高潮。

 2 ) 盲人电影院首选

在叶沙的节目里听完了上译厂的配音版,回味良久。作为一个老实的文科生,我坚持认为社会哲学一类的通通是浮云,只有文学和宗教是永恒的。

我说,听听那些铿锵的对白和自我欺骗的独诉吧,熟悉得令人不寒而栗,连用词都分毫不差哩。不知是叶沙误打误撞还是有心为之,在文化界自动『哔』的年代,挑选这样的经典红色外国片来做主人公的人物分析是一个保险中又稍稍冒点坏水的做法。正如本片所示,一个强迫大家只能看山呼亚克西剧情的统治阶层,离它的崩坏应该只有咫尺的距离了,

 3 ) 另一种气场的存在

这个影片的声音好小,也许是碟的质量不好,老实说要不是周五,要不是如此安静的环境,两个半小时的片子还真看不下来。一开始对主角没什么好感的,因为主角很丑,还穿成那样和黑女人一起跳舞。
    电影最怪的是,整部片子,无论处于哪一个节奏的时候。总会感觉在这一个空间内除了情节,还有另一种气场的存在。它混杂在每一场戏中,是一种静,一种欲言又止,一种无所不能。我猜这是导演用节奏对当时政权的一种表现。它窥视,它控制,它束缚。
    后期男主角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他曲意逢迎,都是在隐忍。他认为自己是为了艺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其实只是政府借来意淫大众的工具而已。所以他提条件时,总理要他滚,以为自己是个什么东西。还是学学中国的古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再捧你,再夸你,你在当权者眼里只有利用价值,社会地位毅然低。
    并且,男主角前途的好坏是依附于当权者心情的好坏。你都这样了,还能要求什么呢。不单是身边,在意识里都会有另一种气场,另一种屏障存在。你会自然而然的去献殷勤,去作为标准,达到就洋洋自得,超过就诚惶诚恐。其实很多人都一样

 4 ) 又听见了童自荣的声音

80年代上译厂引进过,那时叫“梅菲斯特升官记”。没有想到dvd版本收录了上译厂的配音,我竟然觉得听原声不如配音来的舒服,也只有上译厂的那些老艺术家们有如斯强大的磁场。有趣的是里面原先删节的段落保留了德国原音(估计是因为梅菲斯特情妇总喜欢半裸身体的缘故而被完全删去),整部影片常混淆着中文和德文交替上演。一部深刻特别的电影,让我对克劳斯曼的原小说萌生巨大兴趣,闲时也想挖《浮士德》看看。

 5 ) 很喜欢


    这片子太棒了,看一遍不过瘾,而且觉得非对德国文化和歌德的《浮士德》很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估计饰演男主人公(记不住名字,就叫摩菲斯特吧)的演员在德国很有名,他的表演太精彩了,尤其是在舞台上,让人发狂的煽动性感染力!阿门,还有那些直指人心的台词、对白,这个导演+编剧何其了得。
    复杂的人性,所有的一切都源自这个。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时候,以为一切很简单,可是灵魂这东西,它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何况,这个“合作”,只有摩菲斯特本人知道(也许后来他也不知道了),是为了什么。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演员,在独裁统治下,只想演戏,演好戏,是笑话啊。
    我的功底完全评论不了这片子,交给明白人吧。
适合人群:文青

 6 ) 梅菲斯托,二零一七

《梅菲斯托,二零一七》

巾城

      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戏子的脆弱。霍夫根是个单纯的,甚至有志气、有高尚节操的人,但时代把他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人。光从人物塑造上,我觉得它甚至和路易•马勒的《拉孔布•吕西安》是一个等级的。
      但片子有一个问题,它让我的感觉霍夫根从头到尾都和“大多数人”不同——这并不仅仅从他对政府要员唯唯诺诺的状态中体现,也从他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是反纳粹的这一点上体现。而如果这是事实的话,整个纳粹政府就根本不可能掌权——在一个民主国家,若如此得不到人心,被肆意地怀疑,这个政党早就在登台前就被废掉了。
      因此整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就像当今的很多美国主流媒体一样——并没有逃脱智识阶层自娱自乐的性质。它只是讲了一个知识分子怎样被一堆知识分子和自己的卑微怯懦恐惧之心折磨到筋疲力尽的故事,仅此而已。在2017年的今天,在我看这部片子的同时,美国、法国、希腊,和很多地方的国家政府都正在或多或少地法西斯化(或存在法西斯化的危险)。在一个民主国家,一个政府的建立须要至少一多半大众的支持。这些人如果在智识阶层的眼中是不真实存在的,只是被漂亮的语言平等而怜悯着,那么这些人永远只能站在历史进步的反面,这是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瞩目的方式。一部好的影片应该面对这些大众,进行反思,而不是——像这部电影一样——逃避它,躲进知识分子内部群体,阳春白雪式的揭露着。它确实显得很高尚,时而掷地有声,时而又充满戏剧魅力。但它不真实。
      这是我觉得这部片子做得不够的地方。

 7 ) 三界外,五行中,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的本意是指在污浊的环境下仍然可以坚守自己,而不被外界破坏其品行心境。在体制内,这样的“独善其身”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否则在文/革中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相互揭露的丑事,否则在当代也必不会有如此多的艺奴。

“独善其身”这个词在越来越多的人眼中变成了“首先保存自己,不扯政治的淡”的代名词。

在体制内,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的独善其身。

像舒特勒那样与党国妥协,以妥协换取拯救,用拯救救赎心灵,但是在这样被拷打的心中,原本所保有的品行与心境真的没有被外界所破坏吗。或者像Hofgen那样,卑躬屈膝谦逊讨好总理,用仅有不多的影响力帮助朋友、情妇、剧院工作人员。Hofgen与舒特勒从这点上看,除了数量的差别,本质上的差别在哪里呢。

在纳粹统治期间,很多并未参军的德国人也参与到了纳粹的暴行中,成为纳粹暴行摇旗呐喊的鼓手,间接的施行着迫害,比如《朗读者》中汉娜的形象,她只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赖以生存糊口。在文革中,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清醒的,他们选择无序无理的造反,或者选择丧尽人伦与道德的揭露只是为了在生存夹缝中得以偷生(所以我一直觉得与其说文革是全民族的道德丧失、破坏狂热,不如说文革是全民族的道德检验、被迫选择)。

虽然理论上文学艺术可以宣扬政治观点,但是政治不应主动干涉文艺的发展,事实上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证明了,这是对体制政治的大大低估。很多体制内的艺术家如马连良甚至程蝶衣并不曾试图参与政治,只钻研如何按着党的要求进行艺术改良,也难逃政治的清洗;而那些拒绝政治号召依旧故我的人,如郑念,往往下场更惨。

体制内遗留的选择只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单选,放大后变成了考验艺术工作者人格的道德选项,也是全族人共同的道德选项。

当然总有那么一些幸运或者优秀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方法可以脱逃在体制外,比如xx事件中的xxxxx。

再比如色巴拉和她的父亲那样流亡法兰西,既对祖国的苦难束手无策,又对在苦难中的人指责有加(纳粹是这样的人民自己选举出来的)。这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善其身,然后写几本专著,发几篇社论,表达他们的强烈谴责和痛心疾首,作壁上观的挽回道德问卷中失去的分数。

当然他们可可以疾呼:这总要强过助纣为虐或任人宰割不是吗。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足够幸运或者优秀是吗。

Hofgen被指责最多的是失去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立场和不肯放弃舞台下的崇拜,而在我看来他最大失败是错误低估了政治的可怕和过分高估了艺术在体制内的价值。

小说原著是一本黑,我大约在一些人眼里就有些漂白Hofgens了吧。

 8 ) 谁能保证自己不成“梅菲斯特”

老电影看久了就开始习惯那种氛围,胶片的质感和戏剧化的色彩灯光造型还有表演。

故事说起来简单,其中起起伏伏也花了不少心思,松弛有度。不惜用十余分钟表现霍夫根与情人的相处,却吝啬地用三个镜头表现他与劝他离开德国的女人的关系,随后用一场看似和谐的酒会暂时舒缓情绪,牢牢抓住观众的好奇,不断推进剧情。霍夫根出场是一个不得志的三流演员,时时刻刻表现出的aggresive的确招人厌烦,但他悲惨的经历和卑微的内心又令人同情,同时影片以他的视点为主,使人逐渐代入他的立场。尤其在他做剧院院长后,在同事面前的自嘲,对同事的保护,秘密见情人妻子,都丰富了他既勇敢又懦弱,既深情又无情的维。在他做出屈服于纳粹决定时,我们并不十分厌恶唾弃他,反而十分同情,甚至会在心里喊“不,不要!”这个扮演“梅菲斯特”,被总理称为“梅菲斯特”的人,最终真的成了“梅菲斯特”。在故事的结尾或者说高潮时,我们内心逐渐生出悲凉,他不只是一个演员,他是很多演员,是当时的很多人。坚守自己的立场固然值得敬佩,但那些随风飘摇的人不见得就应该被万世唾弃。归根结底,那不是他一个人的错。

构建人物关系的视听语言值得琢磨。霍夫根第一次被邀请参与总理的聚会时,两人的特写虽然占据画面大小基本一致,但总理用仰拍,霍夫根用俯拍。二人谈话的镜头中,一个只有总理的正脸和霍夫根的侧脸,一个总理脸上有光,霍夫根则隐藏在黑暗中。俯仰在两人关系镜头中频频使用,如办公室谈话片段,还有大光圈虚化的使用都表现了总理的控制地位。霍夫根和其他人物的关系也有类似的运用。

结尾的两极镜头和强烈的光线配上bgm给人不适的感觉,最终特写的定格不免让人想到《四百击》。

政治和艺术,一直都“剪不清,理还乱”🌚

 短评

http://115.com/lb/5lbcrmlze3z8 part1 t4ea58d682 part2 t4b8c9bfde下一部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055/

9分钟前
  • noname
  • 推荐

看的德语版本 纯英文字幕还比音影快了三秒左右 痛苦不。。。饶是如此 还是感受到本片强大的气场和稳健的气质 镜头语言干净漂亮 歌舞戏剧的渲染恰到好处 尾声更是相当地有神采啊!如果不是这样糟糕的观影环境 我不吝于给他打个漂亮的5星

10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1982第54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男主演技拽。

11分钟前
  • 刘建明
  • 还行

看到一半,睡睡睡

14分钟前
  • 4-ever
  • 较差

...........Kein Kommentar...........

19分钟前
  • RIC
  • 还行

亨德里克也并非完全的良心泯灭,但他最终还是成为了成大恶而行善的梅菲斯特。曾经庇护住剧院老员工的自己没能保护最后的朋友,以为在权力层已有一席之地却不过只是个粉饰太平的工具,惶惶不可终日。节奏和剪辑垃圾。

22分钟前
  • 取名困难症患者
  • 较差

1.艺术家眼里的自由是让自己可以在领域里展现并获得成功,他们的思想很简单,就是为了艺术,为了成功,艺术方为自由;2.最后超现实的聚光灯,直击艺术家的自欺欺人,他们只是演员,只是棋子,他们并不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匈牙利影史十五佳NO.06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主人公只是纳粹总理的工具和傀儡,他太天真,以为艺术与政治无关可以拯救受压迫的人,最后被总理带到新建的用作剧院的体育院用强烈的聚灯光照他,让他来跑去并叫他的名字,大概是想戏弄他然后杀了他吧

30分钟前
  • 绿色阳光
  • 推荐

典型的德国式战争背景影片,我足足看了五天才看完,累得我筋疲力尽。除了结尾的超现实场景。

35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莫名想起barry lyndon

38分钟前
  • GA
  • 还行

用尽全部气力展现一个自我主义者的全部极端心绪,所有言辞与行径完全自恋化的,他本身的行为就证明了他是魔鬼,更不用说那一套套华丽的假象,梅菲斯特是种双重隐喻,而纳粹故事甚至都只是一个凭空的威胁,对其来说甚至都不构成阻碍,我想他本人就愿意深陷其中,获得无稽的谬赞以取悦病态的内心,自由于他而言又成其为何物呢,他是一个十足的戏剧演员,但让人喜欢不起来。

40分钟前
  • 炯之
  • 还行

配音版竟然感觉好过原音 在我看过有限的电影里大概还有另外一部《金环蚀》也是这样

43分钟前
  •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 力荐

#梅菲斯特#7分,一个在纳粹治下得势演员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看懂,但又都会羞于承认自己的处境比二战德国好不了多少【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下看】。都会鄙夷男主角在纳粹治下的附炎趋势,但当联系到自己和自己熟识的人时,就变成了体制内勇敢寻求更多的自由空间。人就是这么矛盾。【该片的分数范围7-8分】

47分钟前
  • 沙漠中的西蒙
  • 推荐

男主特别有衣冠禽兽的气质。传统老实讲故事的,没什么花哨技巧,但很舒服好看。男主只不过缺乏了些政治敏感罢了。况且小舅子的原著立场也难公允。为啥启用匈牙利导演弄德国片啊?

49分钟前
  • munianhe
  • 推荐

你是需要自由还是荣誉。。这个男人还挺有意思。。有个情人有个体面的夫人。。内心还是自卑的。。最终他还是爆发了。。累不累!!!

51分钟前
  • 菜菜MJ
  • 推荐

正剧,像《投名状》。就像侯孝贤说的,水太清的人会没有办法和身边世界相处,何况没有人能达到真正的清。后半句是小的说的。

55分钟前
  • 撕撕撕
  • 还行

人在體制中卑躬屈膝忍受胯下之辱或者脫逃流亡他國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獨善其身,無法脫離體制的人以妥協保全他人(舒特勒)或者假裝癲狂信仰(紅衛兵/朗讀者中的漢娜)哪一個才是佳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Höfgen難道不正像那個從洞中出去又回來的人(蘇格拉底)?雖然他首先對政治無知,又無知于自己。

56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推荐

一个左派变成法西斯同路人,一个艺术家变成走狗,一个有良心同情民众的知识分子变成出卖朋友的人,在捧杀中逐渐染黑和沉沦,是人性的脆弱。

1小时前
  • 燃烧的暹罗猫
  • 力荐

主角在戏中演着魔鬼代理人,而在现实中向“魔鬼”出卖灵魂,于是既成了“浮士德”,又因助纣为虐而成为真正的“魔鬼代理人”——但他从始至终也做不成真正的“魔鬼”,而只是任其摆布的棋子,这也使最后一组镜头的骇人程度堪比《2001太空漫游》中的“星门”段落。影片整个后半段于我而言是反复灵魂拷问:一个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是要逃离故土并在海外以保命为前提曲线救国,还是留在本土尽薄力帮助无法或不远离开的民众?前者有临阵脱逃隔靴搔痒之嫌,且不说远离了本来的语言环境就是远离文化土壤;后者则永远冒着生命安全或局面失去控制的风险,不是半路夭折,就是身不由己。在【坏政府】下,人民手中就不可能有【好选择】。原版是德语,配音版是匈语吗?看完依旧有些疑惑。

1小时前
  • 烤芬
  • 推荐

這個几近歇斯底裡的偏执狂,大声疾呼“不管這個世界有多么肮脏,眞正的艺术和艺术品永遠都是纯净的。”…可到底還是成為了一個納粹极權下妥协求全的戏子而已。

1小时前
  • TOWN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