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科特·柯本,科特妮·洛芙,克里斯特·诺沃塞克

导演:布莱特·摩根

 剧照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7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8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9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19

详细剧情

  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将于明年在HBO播出,该片由Brett Morgen执导,并获得柯本女儿Frances Bean Cobain的支持,提供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等等。收集的未发行音乐和录音就超过200小时。该片已制作了八年,将带给观众一个更不为人知的柯本。

 长篇影评

 1 ) 那是立体的Kurt Cobain,他不是神,他只是个有烦恼的青年,因此选择了死亡

       看了评论褒贬不一,而且反差很大。
       我想,也许是因为Cobain厌恶媒体。但纪录片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媒体,有主观性,且导演明显做出了很多渲染。这两者产生本质上的分歧,因此有粉极其厌恶导演的渲染手法。于我而言,我不想谈论记不纪实,但我特爱导演的手法,实在入心,表现自己情绪之余还留给人判断的空间。
       以前看过太多膜拜Cobain的文章和粉丝,已经是神级单位了,因此其实对于他的作品一直缺乏仔细留意。这片偏偏是冲着生活奔去的,而且还注重感受,里面的动画,配乐重新编配是花了心思去制作,前后的内容也是根据感情的逻辑贯穿电影。你能看到的是一个人如何成长,如何步入心理阴影,如何寻找出口,又如何因为某种情感缺失导致堕落,甚至喜怒无常。但就是由于如此明确才会导致外界更多的争议,甚至被批得一文不值。
       但至少,我看到了非神级的观点了,Cobain马上变得立体了。忽然我非常妒忌他,因为他是个天才,但又害怕成为这种天才,因为他的天才有一部分来自于感情的缺失,缺乏成熟的思考。因此,他有清澈的眼眸,但却颓败的眼神。
      写完,我又继续去听那张以为已经听腻的Nevermind了,它又有了光彩。

 2 ) 无题呗。

看了别人的影评有反应过来的感觉,更多一份严谨质疑,和对主角的尊重所谓“伦理”的把握。 也许是因为Courtney坚决声称自己没有出轨而我看时还尚未有严谨质疑精神,以“纪录片是忠实记录”的思想预设,对主角痛苦的共情感减弱了。 字迹画作动画的再创作回过头看进一步使此片的本质异化,但是也有优点,是此片卖点之一,就是“第一人称附身感”,对主角的私人经历、情绪、思考、工作有“属于我”的强烈幻觉。但是结合前文,这肯定被严重阉割和扭曲了。只是竹简残片。但是的确够原始和细微。那些黄渍,不知道是撒掉的汤,滴落的冰淇淋,还是一次病痛中的呕吐物?

共情总觉得有限而模糊。也许是因为悲欢并不相通定理,这也是Kurt一生无奈地对公众一次次无力辩解的主题。

但也许也因为真正关键的个中曲直,真正详细而富有个体逻辑,不能用心理健康发展的大公式一次次轻易套出的私人理由、转折点——最关键的那次被救起来了的感受,那次彻底绝望了的感觉,为什么,由何而起,并没有被此片纪录。

是无可奈何的自然遗迭?毕竟那只是动画创作,完全还原一个人的内心是永远做不到的;是出于参与制作审核的妻子,Kurt其他亲人的个人意愿被掩盖?一切不得而知,但是总体来说,这部片子是一张美丽的裁剪加调色后的局部照片。

我是抱着共情一种病症和人生的悲剧,学习一个成功人士优点的龌龊理由,几经辗转找到这部片子,并晚上没有按时吃我的安眠药看完了此片。当然我的龌龊欲望没有被完全满足。而且我的确搞了心理学大公式那一套,暗搓搓地分析解构着他。我的确学习到了他的积累,天生的多动症、逃离、寄托造就的创作热情,他的善良敏感脆弱单纯的愿望激进的美好理想。也看到他那点和我一样的龌龊暗搓搓。

《他奋力实干,他追求完美,他不慕名利,他心怀天下》书里诗里伟人的崇高品质他配的挺齐全,这是为什么,他幸存了27年才终究坠落,晚了数十年的坠落,期间他在自我拯救自我拉扯。超过了同样痛苦悲惨的你我。

虽然怀疑了此片的本质是否清白,但我相信Kurt生命大致的色泽质地,至少最幻彩玲珑最闪亮的好几块局部,混浊枯萎冒泡滴血疼痛的好几块部位被捕捉到了。被真实纪录了,被制作的相当漂亮。

成为一个至少制作得浪漫美好的作品,也是体面的遗体处理方式。

我看之前大致听了一下涅槃乐队的作品并收藏了几首,一部分是别人说他不喜欢的商业曲,剩下就是自己用来抒发丧气的代言歌词。我不懂他,也没看到和他一起疼痛到昏死痛哭暴怒想杀掉自己,一半怪片子,一半怪我。

我就是“the fucking stranger he hates the most”。

 3 ) 烦恼的蒙太奇:纪录片还需要谈论道德吗?

刚看完,感想很多,不吐不快。仅代表个人观点。


烂番茄98%,个人观感完全相反:即使大屏幕放映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柯本本人生前最厌恶的媒体力量与消费时代的活生生写照。

导演有意识地利用Frances和Courtney的支持大肆宣传,言谈间自认为已成死者代言人,却在问答环节搞不清基础事实。有观众问柯本夫妇夺回孩子监护权后,政府部门要求他们定时上交尿检报告,柯本缘何又复吸?政府知情吗,是否有社工介入?导演表示“并不清楚具体是怎样”。

是的,故事的细节并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他真正想打造的是一部五光十色的情绪过山车。这也导致这部2小时15分的电影一刻不停地充满了配乐——各种编曲版本的Nirvana songs,一遍又一遍,熟悉的变调旋律从幼年柯本起就鬼魅般徘徊。电影也充满了motion design, animation,这似乎已成当代纪录片潮流,观众已无法集中精力看一段没有动画效果的引文,无法认真听清截取的采访片段背后是否有其它含义。有观众评价动画如此生动,仿佛令人钻入柯本脑内——没错,只不过对传主私人记忆的模仿如此鲜明和确凿,几乎令人忘却这只是“模仿”,而逝者已无法反驳。

影片展示出强大到可怖的媒体力量。声光电的喧闹组合,疯狂炫目的“时代蒙太奇”,一场一场演唱会,毫不停歇的动画和媒体标题。即使不考虑感官刺激的滥用,纯从叙事层面来看,密集不停歇的刺激也消弭了叙事推进的力量。从中段开始每场演出都在表现柯本的疯狂,类似的演出片段,疯狂的观众,柯本的疯狂,Courtney的疯狂……我几乎在祈求影片快进到他的死亡。

我的反应让我自己也十分奇怪。柯本在片中颜值爆表,他也是我个人青春期男神之一,按理应该希望他的影响能停留得久一点。我想问题出在,观影时我不自觉地在替柯本辩护,因为从根本上来说,Brett Morgen拍了一部HBO和Courtney Love想让他拍的影片。这部HBO特色的露点粗口一应俱全的时髦电影,坐拥纪录片领域不菲预算,创作出几乎完美无瑕的视听盛宴。但与此同时,柯本被代表了,被消费了,而道德的疑点被掩盖在视听盛宴之下,与90年代至今的消费主义文化同流合污,再一次(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将柯本的精神遗产五马分尸。而这一切,都打着“向科特·柯本致敬”的名义。

导演自称追求“诚实的表达”,但首先,他对“真实”的定义十分令人困惑。影片中所有叙事声源都没有标明来源,令人分不清是柯本的磁带录音、公共采访还是其他人朗读传记——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分界几近于无,Courtney和柯本的相处录像(珍贵,但)亲密得令人不安,仿佛被迫闯入了他人的私人领域。而死者私生活领域的一切记录均被拿来无情利用。尤其是柯本的Journal,其中内容不分虚构性“诗作”还是纪实性“日记”,不分日期,一概当作柯本本人的代言,用以佐证本片对柯本的盖棺定论。这令人想到社交网络时代的死者代言:我们经常看到,微博微信上的只言片语,被媒体不假思索地当作逝者思想、行动的合理代言,乃至死亡原因的有效解读。

导演甚至操纵了采访的时间感。每一次采访中看似从白天到黄昏的时间流逝,其实是人工改变光源做出来的效果。但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发现我在怀疑每个人说的话是否诚实。Courtney可能在镜头前承认自己怀孕时吸毒,柯本死前出轨吗?尤其考虑这部片子的“委任”特色,虽然布莱特·摩根自称Courtney“并没有操纵影片制作”,但是受她“允许”才得以上映,这一做法从流程上即削弱了影片的公正性。

当然,“公正性”对本片来说,或者说对大多数名人传记类影片来说,实在太过奢侈。但是作为观众,当我们看到柯本的继母指认青春期的柯本试图伤害她的孩子,所以她才把柯本赶出门外,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她的采访可信吗?柯本的父亲在旁边紧张地抓握沙发把手,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柯本本人真正经历了什么呢?这些,导演都一笔带过了。快速的剪辑也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思考的机会。影片逻辑是,反正动画重演能说明一切,何必质询给了你宝贵采访机会的名人家人呢?

至于Courtney和柯本的婚后生活,甜蜜得流油的、从来没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家庭录像,被想当然地认作最有利的证词。是的,他们生活一团糟,他们吸毒上瘾无法自控,但看看这多么幸福美满的一对儿啊,多嘴的媒体才是恶人,是他们逼死了柯本,是他是他就是他!

这也许是我恶意揣测,反正导演说了,这部影片里面没有恶人。所以他既没有深挖继母的故事,也没有责备Courtney Love的意思,甚至也没有给同时代的记者、经纪人、朋友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那么我们来谈谈电影结构,戏剧冲突在哪里呢?拍过滚石纪录片的导演,其驾驭史料素材的能力,是本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凭借Journal文字、家庭录像和影音资料,撑起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但眼花缭乱的动画、柯本的超高颜值、Nirvana的音乐,是否能掩盖主题的苍白?柯本既在其中,又不在其中,在其中的是他在演唱会上的魅影,剥除了科特·柯本精神内涵的帅脸一张,家庭录像中的萌娃一只。乃至最后死亡字幕一出来,观众只能感受到麻木了。

死者无法辩驳,任由他人对自己的生平大做文章。这是传记最需谨慎地地方,也恰恰是本片导演(故意)疏忽放任的地方。江湖传言Brett Morgen习惯性付给采访对象酬金(尚不清楚本片是否和Courtney Love有利益分成协定),这也是纪录片界争议已久的话题。当采访对象收下钱财,说出“合乎时宜”的、你想听到的话时,纪录片如今残存的真实性更岌岌可危。本片让我想到纯为赚钱的迈克尔·杰克逊影片This Is It:你说它们是“传记类纪录片”,还是作为商业片类型之一种的“音乐电影”呢?

 4 ) 柯本:闻花、宠猫、吻婴的垃圾摇滚头子?

柯本与科特妮,是列侬和洋子的Grunge版,还是下一个席德和南茜?

不不不,不要这么问。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同为媒体的牺牲者。

Sources maintain that the Cobains have been heavily into heroin.
Courtney was pregnant and she was shooting up. Kurt was throwing up on people in the cab.
It's appalling to think that she'd be taking drugs when she knew she was pregnant.
Kurt seems fragile.
He looks as if he might break.

本片的看点不在于访谈、不在于所谓的“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仅仅在于将柯本的绘画作品修复上色,并动画化。一些作品的原版:涅槃乐队 科特•柯本的画

想看涅槃的现场?还是看看纽约不插电吧;

还有插电的百乐门现场,包括了经典曲目《Smells Like Teen Spirit》、《Lithium》;

本片片头以及中间穿插的Live是Reading现场:

Live and Loud现场也是经典,留下了Kurt背后有翅膀的“摇滚天使”经典照片:

本纪录片的所谓“带给观众一个更不为人知的柯本”?更是笑话,这就是猎奇心理吗?

评价、评价,他人的这些评价堆砌上来,又能说明些什么?

苍白、苍白,本片中难见柯本的精神,徒有对刺激的寻求、名利的消费。

以影片中104分钟处的一段电话录音收尾吧,

This is Kurt Cobain. I have a lot of things to say to you. A lot of fucking things to say to you, you parasitic little fucking cunt. You're not writing about my band. You're writing about how jealous you are of my wife. You have absolutely no fucking idea what you're doing. You will find out. I don't care if this is a recorded threat. I'm at the end of my rope. Never been more fucking serious in my life.

 5 ) 一点小感受

Kurt从小就患有抑郁 在遇见崔西和摇滚后他短暂的解放了自己 可成名后新的痛苦随之而来 盲目的听众 粉丝的追捧 无良的媒体 自身的疾病 都让他痛苦不堪 他又一次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了 他开始吸毒 希望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麻痹自己 可他渐渐失去对音乐的热情了 他很久不能在创作中找到激愤了 他彻底迷失了 在94年的清明节他离开了我们

 6 ) 我愿意看到别人用不同方式去理解他,但不是这一种方式

导演真的很聪明,用蒙太奇这个词躲避问题。因为整个片子没有观点也没有看法,只是(筛选过的)信息的堆砌而已,从头看到尾,我只记住了Cobain美丽的脸和日记里歪扭扭的字。
不诚恳的观众看完之后可以顺势感动一番,感动于这个帅哥经历的悲惨,然后对他的死亡视而不见。最后,骂一骂他老婆,这次感动就告一段落,洗漱睡觉。
可是我很疑惑啊。关于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他的爱情,他的责任,和他为什么一枪崩开自己的脑袋。录像里的他好像很快乐啊,那他在痛苦什么?他在躲避什么?他在害怕什么?他在愤怒什么?他的死是为了什么?
他眼里的世界,毫无疑问和别人是不同的。理解他是那么难,但是这不影响一群人,比如我,像中毒一样想去理解他。所以我们听他的作品,看他的照片,打听他的小道消息,同别人谈论他,找他的日记,下载他的纪录片。
我愿意看到别人用不同方式去理解他,但不是这一种方式。多么美丽的脸,多么经典和俗套的故事,一切的戏剧性都在这里,一个拥有美貌、才华和痛苦的人一夜成名,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好像还戴了绿帽子,然后咻咻咻,死掉了,留给世人永远的叹息。
片子就这样侮辱了一个死去的、不能为自己辩解的人,其实他活着的时候就没法为自己辩解。导演就像拍金庸的于正,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诠释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有一定受众。区别是于正有很多人骂。
对于Courtney到底有没有出轨,最后都没有一个解释。这个时候适时出现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把我恶心到了顶点:这一刻Cobain的同情,他的善良,他的痛苦,他的迷茫,他的愤怒,统统被无视,只剩下一个关于放荡老婆和绿帽男的八卦。

 7 ) 只是因为短评不够写

我有幸正好听过几首科本很动情的歌And I love her,sappy,以及最后科本坐在那儿唱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他都给我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那时他好忧伤,那时好欢乐,却只有在一切过去、无法挽回后,他才会回来,再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会幸福.......

后记

隔了一年五个月,又想起科本来了。想起网上有句话,大概意思是:只要还未被人忘记,就不叫真正地死去。那时我倒笑了,看来,科本也许连死也做不到了。

后来的我,看待死和从前不同了。那是个正常的事,有待思索的事;科本他当年思索了,然后做出了选择,他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但至少在这里他不在了。现在透着歌想科本,就像透着词想淮海小山一样,也不觉太多伤感......很奇怪,当觉得他是唯一的逝去时,心中伤痛不已,可一发觉,那么多可称之唯一的都不在这里,那不在这里,竟有些成了一个应该的归宿。科本终究是要走的,歌是留下的。所以想念科本的时候听听歌,想念小山的时候想想词,想念有些不曾留下什么的人呢?我不知道了。其实这哪有说得那么简单,科本的意义有岂和小山淮海的意义相同......

他一定有他没说出来的事,或许有些隐藏着,借着那些隐藏的东西,再去发现科本这个人。那科本就是唯一了。不过在现在,他的垃圾摇滚,是个很奇怪地。我倒一点也不着急,慢慢扭着科本的遗迹,也不知以后会如何,也许是,想着想着又到这里来说说他吧。

 短评

一点钟出来到家到现在都没有睡…从kurt1~3岁生日开始,到小Frances生日,再回到3岁生日小kurt对着镜头飞吻的画面,简直戳心戳肺…有家人采访,Courtney贡献了很多他们的生活录像,可是我还是对她喜欢不起来……kurt的笔记配上音乐节奏表现成动画,只有音频资料的配上了制作精良的动画,总体很赞

7分钟前
  • (●⊙(工)⊙●)
  • 推荐

柯本被他的童年胃疼和媒体毁了,因此才能成为传奇才能一直站在巅峰。

12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烂番茄98%,个人观感是即使大屏幕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Curt Cobain本人所讨厌的一切媒体的集合。

13分钟前
  • ann宁
  • 还行

科本不那么痛苦的时候,简直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根本就没变,永远都是个孩子

16分钟前
  • 咂么嘴儿
  • 力荐

片中的那些蒙太奇场景简直就是视觉艺术,而且最后的收尾很出人意料,也是童年毁一生的名人故事,才发现科特·柯本的颜值竟然这么逆天。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RichMix Great film to go through his life with an artistic eye. Highly recommended.

22分钟前
  • GA
  • 力荐

“你不知道你帅过布拉德皮特” Kurt的sensitive fragile 笑起来cute都是让人心疼的,从他的blue eyes里看到的是他的一生。

25分钟前
  • 尤里卡
  • 力荐

"幼者的稚趣之美是引取慈爱的骗局" kc真的也就如此而已~ 离艺术家远得很呢~

28分钟前
  • xlL
  • 很差

Stoned in blissful oblivion

30分钟前
  • Blavatsky
  • 力荐

美人你好!

31分钟前
  • 力荐

本届柏林,我经历的第一场观众过载、零人退场放映终于在最后一天到来,散场已是半夜1点,可见柯本魅力之大。关于他的纪录片有好几部,这个史料很详实,从刚出生到去世前的录像都有,少年时代啊,此人一生都维持在颜值和才气的巅峰...亲朋好友采访,动画填补情节,笔记和涂鸦做成暴走风小动画

3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泪点太多。纪录片穿插用动画以及笔记涂鸦形式呈现,节奏把握太好。

37分钟前
  • Stella
  • 力荐

在好莱坞Arclight的Dome看首演。音效太棒。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不断地擦眼泪。电影之后的Q&A导演也感动得语无轮次。Kurt的录音和笔记是这部记录片的重要原素。导演将这两者运用得十分完美。

39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科尼和柯特他妈贡献了如此珍贵的影像素材,再次教育我们要想以后能有个说得过去的个人传记片,还是得多多自拍啊。其实科尼那些家庭素材,以前也曾在诸如“柯本性生活录影带”之类的色情网站流传,只是纪录片导演有本事把它剪为预兆柯本悲剧命运和终结X世代的漂亮节奏。加上自己逛过西雅图,这片完美了

44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大荧幕观影效果真的非常爽,修复过的演唱会片段高清得让我忘记了那是一个被我彻底错过的年代。

48分钟前
  • 肉一
  • 力荐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不同

52分钟前
  • 推荐

看的难受。如果他当时能挺过去,现在老了也许会做很多更棒的冷静的音乐,可是这种假设不存在

55分钟前
  • guiltyboi
  • 力荐

纪录片为何总是这么屌…人生永远比剧本精彩

57分钟前
  • 道臣岚
  • 力荐

柯本很好 但是谈论柯本并不好

1小时前
  • zjj
  • 还行

史上长得最好看的摇滚明星,说到底Kurt cobain 的悲剧80%都是他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太不负责任了~看后很气愤。

1小时前
  • 未命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