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审判

战争片英国2015

主演:马丁·弗瑞曼,安东尼·拉帕格利亚,丽贝卡·弗朗特,安迪·尼曼,本·劳埃德-休斯

导演: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

播放地址

 剧照

世纪审判 剧照 NO.1世纪审判 剧照 NO.2世纪审判 剧照 NO.3世纪审判 剧照 NO.4世纪审判 剧照 NO.5世纪审判 剧照 NO.6世纪审判 剧照 NO.13世纪审判 剧照 NO.14世纪审判 剧照 NO.15世纪审判 剧照 NO.16世纪审判 剧照 NO.17世纪审判 剧照 NO.18世纪审判 剧照 NO.19世纪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05:11

详细剧情

该片是为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而拍摄,讲述1961年对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的世纪审判电视转播。

 长篇影评

 1 ) 代表法西斯的不是那些人,而是极端状态下的人性。

For each of us who has ever felt that God created us better than any other human being, has stood on the threshold where Eichmann once did. And each of us who has allowed the shape of another person's nose or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or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worship their God to poison our feelings towards them have known the loss of reason that led Eichmann to his madness.

Well this was how at all begin with those who did these things.

 2 ) 世纪审判

该片是为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而拍摄,讲述1961年对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的世纪审判电视转播。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3 ) 摄影机未能完成的二次审判 [猫]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8月号,如需转载请一定告之本人并注明出处。
--------------------------------------------

          二战胜利70周年,亦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各种犹太人大屠杀事件题材电影推出得正是时机。《金衣女人》里从纳粹软禁下逃脱的犹太女士说:“人是健忘的”,1961年用隐藏摄像机对全球电视转播审判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全程的那批人,不仅告诉当时世界,纳粹如何谋杀了600万犹太人,使幸存犹太人的呼声被世界听到,而且留下重要的影像资料给健忘的、忽略历史的后人观看。这批人理应被纪念。
          艾希曼被指控对大屠杀“最终方案”负有罪责,电视制片人弥尔顿·弗朗茨曼和导演利奥·赫维茨怀着略微不同的目的奔赴以色列转播审判,弥尔顿是精明理性、关心收视率的职业电视人,利奥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型艺术家,所以弥尔顿强调要抓拍到审判中证人昏倒这种戏剧性瞬间,并坚信转播审判的绝对正义性,利奥则死死盯住一直漠然旁观幸存者揭露纳粹暴行的艾希曼,想从他身上挖掘出一丝人性,思考并引导世界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能让成百上千的孩子去送死的人。在特定环境下,任何人可能做出法西斯的行径。”尽管这俩人及其摄制团队常有争论,但他们都共同面对了努力拿到法官的拍摄许可、人事受政治影响而变动、其它热点新闻抢夺电视时间等困难,弥尔顿甚至险些被新纳粹刺杀。
           弥尔顿认为参加过纳粹党卫军精英大枪杀事件的艾希曼,能忍受最残酷的流血事件,这正是他视为思想优越性的象征,认定自己是巨型死亡机上的一个小齿轮,也不可能在他鄙视的犹太人面前示弱。如前文所提,利奥认为法西斯不会灭绝,只要人们不再思考,委身于群体系统,怀有人种优越感,连新生的犹太以色列国都有可能滋生法西斯,艾希曼变得不再特殊,成为普通人。可艾希曼观看犹太人惨案记录影像也依然无动于衷,利奥不得不挫败地接受艾希曼也许真的毫无人性这个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利奥并不像弥尔顿和崩溃的摄影师那样亲历过万恶的集中营生活,经历必然影响人们看问题的立场。记录就是功绩,他像后来创作纪录片《浩劫》的克劳德·朗兹曼一样,把真相留给了世界。


三星半
亮点:利奥站在用于扣押艾希曼的玻璃牢笼前,牢笼空无一人,他却晃神看到自己与艾希曼重合的影子,这一片段直观展现出利奥对法西斯的看法。通过看到不同观念交锋,我们或许会对阿伦特“平庸的恶”理论有新的认识。

你还可以看:《浩劫》、《汉娜·阿伦特》、《朗读者》

 4 ) 南美与纳粹 好莱坞与犹太

讲述1961年电视转播在以色列对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背后故事,从电影情节表现来看,比较枯燥。艾希曼战后藏匿在阿根廷,后被摩萨德以近似绑架方式带到以色列进行审判,并被判处死刑。以阿根廷、智利为主的一些南美国家,成为许多纳粹战后藏匿之地,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简而言之,这些国家有许多德国后裔,且是主流势力,战前与德国经济往来频繁,也没有直接参与二战,本身没有“表明立场”,成为某种程度的纳粹同情国。当然,在早已有定论的大是大非面前,没有任何国家或民众存在根本的异议。另外,有时候你会觉得,为什么好莱坞有这么多的犹太题材电影,当然一方面是美国作为战胜主导国以及对二战反省的政治正确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好莱坞是犹太人的好莱坞这个不争事实。犹太人在美国势力强大众所周知,但在影视娱乐业更甚,好莱坞的六大创始制片公司:华纳兄弟、Universal、米高梅、哥伦比亚、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派拉蒙的创始人,几乎都是来自东欧和俄罗斯的犹太移民。还有更多的大导演、大明星如伍迪艾伦、斯皮尔伯格等等都是犹太人。“有人认为,正是犹太人将自己在旧大陆的受迫害经历、文化概念与对美国新大陆的自由憧憬结合起来,才创造出了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梦”这样一个文化主题,这一主题获得了美国主流基督教白人社会的认同,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甚至进入美国政府的爱国主义宣传机器中。”(《美国梦寻》“好莱坞――这是犹太人精心制造的美国梦。”)

 5 ) 伤痕也是面对生活的勇气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二战期间成为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地狱。这座死亡坟墓,冤魂无数,血泪杂糅。母亲看着襁褓中的孩子被残杀,男人拖着妻儿的尸体去掩埋,女儿看着父亲被当场枪决...说到种族主义,总是接壤着超越想象的暴行。看得心里很堵,想到南京大屠杀的纪实电影,这些历史的痕迹总是拖着人前进的脚步,让人明白和平的力量,渴望永远保持公正、善良和诚实。
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生来就特别优异于其它民族,而把这些自负的优越感凌驾于别人的生命之上,反而映衬出自己灵魂的丑陋和残缺。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尽管有太多问题,但尚且保持着和平和安宁...

 6 ) 上帝背后也是魔鬼,魔鬼背后也是上帝

没想到第一次标记电影竟然是这样一部从视听角度几乎没什么看点的电影。或许是因为题材太好了,拍得如何都会给人启发。

二战题材的电影视角总是会习惯性偏向弱者一方展现,反向探索纳粹失败后被审判者的思维方式,并执着于追寻暴力背后的人性和潜意识,这样的思路是很独特的。不过这条思路并不源于这部电影,而是源于这部电影内容中要表现的伟大电影人和电视人。

里奥这个角色使人印象深刻(现实中真实存在),或许是因为从他身上找到的共鸣最多。他思考,一个人是如何做到对犹太女人和孩子们开枪,然后回家拥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他原来也是和我们一样一个鼻子一个嘴巴,怎么会变成这样?这看似无聊的疑惑却最终无以解答,尤其是在法庭上放映纪录片时,被审判的人看着那些暴行,丝毫不会闪躲,眼睛微眯,嘴角上提,不是笑,大概透露着不屑。里奥的猜测一次次被推翻,他不相信一个人会不正常到如此地步,简直不能称得上是一个“人”,可事实就是如此。那些在集中营里生存过的人,他们早已坚信了“他不是人”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无限的好中找到坏的部分,但是面对无限的坏我们何以找到好?在心里盖一座坟墓,里面埋藏着“好”,这是对“好”的自愿放弃,并且坚信这种放弃?(猜测)

人们将永远无法懂得纳粹。你不是他,所以你不懂他,当你懂得他的时候,你就成为他了。

“清洁思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是近乎欲望一样的存在,灭绝异类扩充己类,说是清洁其实也是黑色。看你的脚步迈向哪一边,一边是上帝,一边是魔鬼,但是别忘了上帝背后也是魔鬼,魔鬼背后也是上帝。

其实电影也就一般般啦,不过拍摄思路真的很赞!有人说反映一个纳粹小官兵不值得大动干戈,我觉得大人物小人物不重要,纳粹思想在他们中的渗透深度,无差别,而且,报道和电影所反应的东西,不必纠结这些,只要能概括一类人,就足够了。

 短评

我只能当成文献史料片看,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那些令人震撼的影像资料,历史这个东西。

8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BBC一定在PS:如果你們的boss是我,那愛怎麼拍就怎麼拍,哪用管audience,rating這些東西!// 那些atrocities看着都快要得PTSD了,親身經歷過的感受更是無法想像。。// Hurwitz因為Eichmann沒crack就要quit會不會太不專業啊。。//Jews是很慘沒錯,但並不能justify他們對待Palestinians的方式。。

12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虽然我看本片的动力是我想在大银幕舔Freeman(擦擦口水),但是它承载了更多。我尤其中意片子选择了电视制作组这个角度来讲故事,而非直接记录审判。这样可以少点煽情,多点理性思考。

15分钟前
  • 苹果碳酸水
  • 还行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跨年夜我要看这个电影......天呐......影片本身中规中矩,但是蕴含意义非凡。切入点也十分可取,少了些煽情,多了些客观理性思考,尤其是导演角度。所以是多给半星,三星半,推荐一看。

19分钟前
  • 牧三洵
  • 还行

如果是纪录片,很不错,如果当作传记电影,有点渣

22分钟前
  • 浑浑噩噩
  • 还行

单从电影的角度只有三星。只是再次记录当年记录庭审艾希曼的历史。

26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虽然这片子用很多篇幅描写了导演leo的挣扎崩溃,但正是milton的坚韧不拔不为个人情绪所妨碍不企图去寻找人性的看似冷酷的选择成就了这场转播,让大屠杀的真相和细节为世人所知。martin用克制内敛的表演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很多场景都可圈可点。

31分钟前
  • sofie99
  • 力荐

加加林在登月,猪猡湾在激战,你们-我们为何且何以关注一个叫做艾希曼的人!?

3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影片基本上是为当年报道审判艾希曼的纪录片制作公司做了一次情景再现,复古风不错,基调偏冷,但是不喜欢这种没情节就来一段抒情的设定,而且马丁的表演太用力看着非常容易出戏。

36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电影没有将“世纪审判”应有的震撼表现出来,更像是一个强迫症导演和一个碎嘴制片人的肥皂剧,虽然片中加入了一些有关二战纳粹残忍暴行的真实纪录片段,但总体来说拍得很一般···

40分钟前
  • 二佳
  • 较差

又一部描写艾希曼审判的影片,由BBC拍摄,从当时电视纪录的角度切入,其中加入了很多当时审判的纪录片,让影片有着历史感。

4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23.4.3奥斯维辛集中营原没有南京大屠杀残忍!为什么这种罪恶之人的审判如此复杂!该死!

50分钟前
  • 🤔 Spencer玄子
  • 推荐

《夜与雾》再一次触碰人性之最黑暗。以电视转播为第一视角。Only in proportion as publicity has place can any of the checks applicable to judicial justice operate. Where there is no publicity, there is no justice.Publicity is the very soul of justic

52分钟前
  • 推荐

恶魔的样子是什么样的?一部关于直面恶魔审判的纪录片的电影,由恶魔本人大量出镜扮演恶魔。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政治不是幼儿园,在政治上服从就等于支持。”——汉娜·阿伦特

53分钟前
  • 壞壞噠貓先森
  • 推荐

那些来自集中营的真实镜头虽然没有颜色,却血腥到刺眼,恐怖到让人无法直视。在Leo挖掘艾希曼人性失败而濒临崩溃时,那位奥斯维辛幸存下来的酒店女老板对Leo说,你做的事情很重要,谢谢你。这一刻反而最打动我。与对话尼克松不同,当艾希曼被击溃的那一刻影片表现的有些平淡

57分钟前
  • 19431818
  • 还行

CCTV6电影频道正在首播从来没有在国内各地电影院播放过的这部北爱尔兰大不列颠王国出品的故事片,本片是由CCTV6电影频道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译制的!

59分钟前
  • gaoxing
  • 还行

马丁演严肃角色,还是不错的。。。但是还是觉得他在卖萌。。。哈哈哈!

60分钟前
  • Leah
  • 推荐

全片的气氛非常的沉重,加上穿插了一些真实的影像片段,整体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厚重感,不过全片有点太依赖历史影像资料了,最终还是削弱它的故事。还好全片依旧秉承了BBC一贯的高水准艺术,羽翼很丰满,条理也清晰,演员的演技更是没话说,让人重新审视了历史和战争,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片子。

1小时前
  • Ron Chan
  • 推荐

今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年复一年,人类仍有必要不断回顾,以此告诫自己不要作恶,因为那样的罪孽真的发生过。

1小时前
  • 昀在
  • 力荐

2015.12.23这种题材,很难拍坏。本片有两大短板:一是导演镜头语言的运用有失庄重,显得轻佻而随意;二是选角不当,Anthony LaPaglia有演技但缺少感染力,Martin Freeman“耍猴戏”式的表演风格和本片内容极不协调。另外,听到Eichmann一直被念成“艾赫曼”,真是好难受啊。

1小时前
  • 小悬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