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播放地址

 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10:08

详细剧情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

 长篇影评

 1 ) 黑色喜剧

基本上主人公有点戏剧话。其实是逃避杀阵,但还老有一票理论来说服战友。例如,为了不想自己玉碎,劝解倒数第二个死的说:“好军人不能这么死,要继续杀敌。。。”。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这也对,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当英雄的。而且一个敌国的英雄,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好事。这种怂包草蛋在自卫队里越多越好。
最搞笑的是那个企图做自杀性攻击的中佐。身上刮了3个反坦克雷企图牛逼烘烘的去找一辆美军战车玉碎。结果在野外海滩上连着睡了两觉也没玉碎成功。最后扔了3个雷,回山洞里发现脱了外衣睡多舒服。结局挺好,被美军俘虏,捡了条命。

 2 ) 我心中的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3 ) 《硫黄島からの手紙》

PS:硫磺岛是日本火山列岛的一部分,属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该岛差不多在台北正东,东京正南,距东京一千多公里。美军占领了硫磺岛,重型轰炸机从这里出发,轰炸日本全境。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这里爆发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争。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不喜欢日本,尽管我是学日语的,尽管我也喜欢看日剧,或者日影。
  但是一个中国人,很难做到喜欢日本。
  毕竟历史是真的,他时刻提醒我们,何谓战争,何谓敌人。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就是让我反思国家与人民,更简单的说,每个打仗的人其实都是血肉之躯。
  硫磺岛?对地理差不多遗忘的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具体位置。
  只是知道这是一场关于二战,关于太平洋战争。
  并且伤亡惨重。
  片子一开始就是二宫在向自己的妻子写信说,我们不停的挖掘,挖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坟墓。
  我说过每个打仗的人都有儿,有女,有父母。
  没有一个人愿意打仗。
  打仗其实是国家的意愿,却强迫在百姓身上。
  二宫扮演的西乡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老婆还有了身孕。
  他一心想着如何回家,如何见到自己的女儿。
  没有什么英雄的含义的限定,每个人都是英雄。
  就像《CRASH》里正与恶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定的。
  不喜欢中国战争片里所谓的冲锋陷阵的英雄,每个人都是大义凛然的。
  那不真实,太不真实。
  英雄从来都是普通的,英雄也想过逃跑。
  战争从来也都是残酷的。
  日本人也好自杀,因为他们的人们不会原谅他们投降。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民族的悲哀?
  影片最震撼的人的地方就是:
  “当那个因为爱马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
  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
  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
  如此种种都铭记在心。
  就算再可恶的日本人,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在盼望着回家,盼望着结束战争。
  就如清水所说:我以为美国人都是胆小的,但是读到那封信时,我才知道他的妈妈跟我的妈妈没什么不一样。
  同样的嘱咐,同样的担心。

 4 ) 农夫与蛇

觉得大家应该看看这片子。因为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惯于骑墙的老美其实对于战争的理解之狭隘,对于人性解读之模式化,对于将日本等同于东方文化之优秀代表之信手拈来随意意淫,在很多好莱坞电影里,是非观的模糊,泛滥温情和伪反战主义,比书本更教条,看完后说不出来的郁闷。只能说,它次于更可气的眼下很多莫名其妙的抗战神剧,简直是抹黑自己的脸。宁愿看看亮剑这种机智敏捷带着黑色幽默的军事人物刻画,也不忍知道,居然还有人将暴力和性玩笑开到抗战题材的头上。真是亲者痛仇者快。难道通识教育是白做了,演员可以缺乏一般判断力吗?

战争从肉体上消灭人,更从精神上将人性毁灭和重塑,生成的绝不是单纯的对战争的反思和抵触,更有嗜血的渴望和对恶的荣光的追求,还有杀戮被正当化后的习以为常以致对末世时代的朝思暮想。这些都是极危险的思想。难道法西斯将领曾经在美国呆过,“看见过很多汽车“,心向往之,就可以洗白其思想中军国主义成分,摇身一变成为精忠爱国的跨越国家和政治的英雄吗?难道普通士兵对战争的厌倦能说明他们被灌输的残酷又粗暴的杀戮指令可以随时失效而和平的意识是自动自发的生成的吗?简直太浅薄了。

是的。大家一衣带水,不能将过去的事情永远记在未来的账上。问题不是过去的日本和历史的过结,问题是现在的日本和他们当下的意识。正是这些指鹿为马的国际玩笑,推崇战争中的“人性”表现,抹杀真正的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理偏执和既绝望又变态的世界观扭曲。正是这些玩笑,使得邪恶还有机可乘,伪善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真诚和正义的发展被窥伺,和平和理解没有基础。省略很多字。反正光说是没有用的。看完了大多数人的影评觉得更无语。很想说,人家还没道歉,何必急着原谅。

最后分享一个很久前读到的故事。说是敌人占领了一个小镇,闯进其中一户人家,白吃白喝,然后呼呼大睡。女主人看见一个年轻士兵睡在沙发上,稚嫩的脸上看不出一点凶残。被子滑落了。她感叹地想,都是别人的小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打仗的话,也一样辛苦。于是走近准备把被子给那个年轻的士兵盖上,结果那个士兵突然醒了,发现了离得很近的女主人,还没等及对方说话,就一刀把女人刺死了。然后那个士兵长出了一口气,喃喃地说,幸好梦中的妈妈提醒自己醒来,不然就被这个女人杀死了。

这也是战争中的人性,有更残酷的一面。比如红河谷中那个把美国人领到沼泽地的小孩,眼里都是仇恨。美国人也是人。写了本《菊与刀》,大概就觉得自己十分了解对手了吧。客观这件事,不是逆向思维就够了。没有经历过仇恨的人总是容易原谅,没有摔倒过的人总是不相信会有好不了的伤。倒不至于因为这么一部电影,把好莱坞讲日本的电影一棍子打死。坦白说,蛮喜欢看《艺妓回忆录》。好像还有部《最后的武士》也是推崇日本武士文化的。有空再看吧。不过这部影评似乎也不高。想来,对于美国人来说,说变脸就变脸的日本人也很难研究就是了。说到底,导演还有一种天真的浪漫英雄主义情节。派他到前线驻扎一年,也许有助于老头进化思想,重拾正确的正义感。

 5 ) 可惜我是中国人

如果我是美国人,我一定会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整部电影叙事流畅,人物刻画到位,配乐精彩,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

如果我是日本人,不是极端的右翼人士的话,我也会为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电影中描写的日本兵角度是人的角度,对于日本人很好接受;还体现了日本军队在陷入绝境之后,表现出了对于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带来了军国主义的反思。

只可惜,我是中国人,这注定了我无法用一种淡定的态度去审视这场战争。我就是带着我的民族记忆来看的,摘不掉有色眼镜,隐藏不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我最多只能给到四星。

先无知一下,之前只知道这部电影还算有名,海报让我以为这是一个送信的故事,呵呵,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知道自己多半是臆断了。只是我想或许如果电影只是刻画了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一封家信的辗转,再配点曲折,老套是老套些,但多半会让我的接受能力会更强吧。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军队在二战后期,遭遇反攻,守卫硫磺岛的故事。这些士兵大都是普通意义上的人,面包师,家里开服装店,甚至有场西和栗林这样,有人格魅力的人(虽然貌似他们都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美国人还真是)。这样的刻画,我一点也不反对。影片导演的意思,多半还是在控诉战争本身吧,一方面是对日本文化当中极端的方面有一定的批判,另一方面,似乎也表现了作为一名军人在面对祖国被威胁时的骨气。这样的两面性抓得还是不错的。

电影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场西念美国士兵sam的家书(虽然我以为一个有脑子的军官是不会念出来的,因为这多动摇军心啊,汗)。呵呵,暂且忽略上面说的问题吧。这封信最大的杀伤力在于它很普通,就像清水说的,和我妈妈写的一样。是啊,这些美国人,和他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人,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何处呢?为什么一样的人要这样杀得你死我活?电影中,书信是贯穿始终的,也正是书信,将这些士兵都还原成了普通人,或者这是在控诉战争这个机器是如何剥夺正常人的小生活吧。所以看完这电影正常的情绪,多半是深深的同情,并且带着一点点沉思。显然,我做不到。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在这场战争里,这些日本兵,他们是以反抗者,保卫国土的形象出现的,那么作为侵略者的他们呢,那些拿着刺刀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士兵,他们会写什么,今天我们杀了几个人吗,还是若无其事地讲着其他快乐的事呢?

难免说到了另一部电影,陆川的《南京南京》,虽然很多人不待见它,因为一个日本兵的视角,一个人性化的描写。不过,我对这样的角度并没有什么异议,正像导演说的,我们现在不应该用受害者的姿态贩卖自己的痛苦,而是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场战争。一直记得电影中的一幕,屠杀中国俘虏和这群日本士兵在河边说笑生活镜头的衔接,看得我心中震动,脱下军装,面对自己的同胞时,他们多么普通啊。魔鬼对人残忍并那么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人的残忍。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这部电影,心中总有一些别扭的原因了,导演和编剧探讨的是作为防卫者,甚至是弱者的日本士兵的状态;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发起者,他们主要的身份是侵略者,对于我的立场而言,从前面的角度去考量这场战争,显然不够深刻,多少也带了美化的成分。

从这个层面上说,《南京南京》在思想上可说是高出了一筹,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之所以被批判成献媚,是因为这种反思不是侵略者本身做出的,而是我们一厢情愿加诸的。我更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日本人自身的反思,关于侵略、屠杀、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日本文化传统。至于时间,呵呵,我一点也不乐观,从目前来看,他们还很难有勇气做出这样的批判。

另外,我想多嘴一下,这个世界,没有正义的战争,只有不正义的战争和为了反抗不正义的战争而进行的战争。
但凡战争总是畸形的,即使是非正义的反抗者,也会让仇恨抓住,变得残忍,尽管我们总是允许这样的。战争也会将这人性中最丑恶最黑暗的一面暴露出来,而它们一般是在侵略者的身上展现得淋漓精致。
战争最可悲的地方,大概就是让双方忘记了对方,和自己一样是人,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吧。

 6 ) [用史实还原艺术,告诉你导演没讲完的故事]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说,分别为:史实、客观性、人性、国家机器和战争本身。若从人性角度来说,那么没有赢家也没有对错

该片比较贴近史实,更多的侧重了人性角度。但在栗林将军在折钵山对美军造成的难题没有重点体现。也因为时长问题没法涵盖更多。因此必有舍和得。再次为国家机器哀叹。大部分日本兵直到殉国那一刻,都没有明白他们是侵略者的角色。

虽然这是一部美国人导演的作品,并且编剧中有日有美。想必也是参考了大量史实来佐证。他们在努力说明的是:在战争中本身,除了少数穷兵黩武人性泯灭的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他们享有人类该有的待遇,比如水,比如治疗,比如活下去的权利。


但是从史实方面来说,这不该被归类为纪实类电影。因为纪实并不是其本身要讲述的重点主题。
以下观点在写影评的时候没有翻阅资料,给出详实数据,仅以本人从同样是太平洋战争中,包括硫磺岛战役相关书籍资料给出的点评。


史实1、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二战过程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战,其次应该是贝里琉。这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伤亡超过日军伤亡数量。美军的第一海军陆战队、3团、5团、后进补给(主要以新兵为主)的8团,也几乎全部丧失了战斗力量,可以用溃不成军来形容,哪怕搭配作战都没法成型儿,就是这个架势。

史实2、为什么美军伤亡如此惨重?这就是偏重没有、也没时间、也没办法重点体现的——栗林将军的整体战略思路。放弃滩头,转而死守折钵山等固体坑道,起初遭到了所有手下军官的反对。但其在战略上的意义已经不容抹杀,这个决策的重要性充分争取到了时间,虽然早晚都是一死,但至少迟了一个多月。

根据《硫磺岛战役》所述,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幸存老兵Eugene Sledge的纪实文学《With the Old Breed at Peleliu和硫磺岛》,日本人的导语名字太难记了,连美国人都记不住,我也不记了。全岛虽然面积很小,甚至在地图上仅仅是个星点儿,但栗林带领部下在折钵山等处挖了500多个连接的、贯通的坑道。这让美国人几乎疯了。因为我在明处,日本人在暗处,就像一个强悍的堡垒,美国人迟迟攻不下。

起初在美国军方的情报中,大家都乐观的认为这里部署不足20000人的小岛、日本联合舰队被全歼、并且没有日本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美国人会在一天之内拿下这座岛,没想到全程用了一个多月。

尤金在回忆录中说,不知道愚蠢的情报人员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里——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要啥没啥,甚至连拉屎都困难。这是真的,因为这座岛本身的土质坚硬异常,连刨坑都费劲,所以美国人更是完全想不通日本人是日和挖通了整个山体,高出了这么多坑道。


史实3、如上所述,可以想象,被送到这里的美国大兵在人数上虽然达到了将近10W人,但其实这个数量在后来证明要迅速拿下该岛,确实太少。仅仅登陆滩头、尚未在山体坑道正面交火的时候,美军就死了1000多人。


史实4、日本人和美国人谁更可恶?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给出前者可恶的答案。确实,美军也对小日本深恶痛绝,他们想不明白在没有海军空军的支援下,光靠陆军他们负隅顽抗个什么劲儿,况且人数差距还那么大,甚至武器上也有落差。但是大部分美军还是遵守了《日内瓦公约》,在我看到的美军回忆录中,暂时尚未出现虐待战服的情况,但不排除有虐待,甚至屠杀的个例存在。

因为战争本身带给人的震撼是给双方的,美国人也会想着,对方是怎样的儿子,家里有着怎样的老母在期盼。


但是,相比之下,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战俘,优待比例就要降低很多。正如日本人在中国惯用的老一套,他救你大多是因为你可能带来有利的消息。在贝里琉,在冲绳,美军都有见到被日本人割下生殖器喊在嘴里的美军尸体。

所以我要说,这部片子从人性角度去讲述并没有错。但无论怎样我都觉得有美化日军的嫌疑。当然,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国家机器。


史实5、日本人海陆空三方协和作战永远不协调一致,达成一致,这是二战史上加速日本失败的重要主因。片中也重点体现了这一点。虽然联合舰队本身从存在那一刻起,就带着优越感,这一点跟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很相像。但Marines在战场上的真的不傲娇,该怎么配合还是怎么配合。尤其在抢滩登陆和步兵配合坦克+炮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计较太多。日本人在这一点上搞内讧,就像几个军官在片中有意见不合就背后咬舌一样,都是具有黄种人特色的一系列基本属性。不责怪也罢。


国家机器: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机器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会告诉所有国民,我们是在发动一场侵略。这不可能。

洗脑,也是一个成熟的 国家机器所必备的技能属性。包括希特勒,他用惯用的演讲技巧和内容,要鼓动人们相信的是:德国在一战后面对着太多战胜国的不平等赔偿、协约;德国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就是种族的主题,用美化过后的措辞来说就是:日耳曼的重新崛起。

从老百姓的反应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国内有很多东西是强制化执行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当然也跟主权体制、文化本身等方面都有关系。大部分美军事自愿参军,而大部分日军则是被迫。如果你在那时候说一句你不愿意为天皇效力尽忠,丢点脸是正常的,很可能会丢命。日本军队的宪兵队,也就是MP跟美国的不太一样,他们会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敢于本国人民的生活。这个性质跟希特勒初期的党卫队已经没什么不同,也就是后期的盖世太保。
——以上所有,都在无时无刻的反映着,谁才是侵略者本身。一个为正义而战的国家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管教老百姓的,因为老百姓的协同程度会很高。只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感受到自身的生命遭到了威胁,他们才会自愿为你付出。


这一点在折钵山314联队集体自杀的情境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人并非自愿,而是被胁迫,或是盲从。他们没有时间做太多思考,加之教育程度本身不够,他们也想不到太远。所以导演在剧中交代了一个线索,西川算得上是个文人,他在家中就常看书。这些都不是无用的情景设置。因为他思维相对开阔,所以再不会太盲从。他的精神也体现了一个追求主体自由的生命,本该有的精神。


至于该片在人性等方面引发的情感共鸣,我就不废话了。我感受到的,跟大家感受到的,应该没什么太大差异。

 7 ) 谁是真正的厌战者

   怕死、投降、逃跑、违抗军令,充满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战争的厌倦,这是二战时候的日本兵吗?怎么看都是伊拉克战争里的美国兵嘛。伊斯特伍德还是在用美国式的思维诠释日本,要么就是太以偏盖全,过分放大了日军中的某些个例。去看看对二战日本老兵的访谈,当年他们都是何等狂热啊!否则也不会有“神风敢死队”产生了。
    我一直认为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何况是身处二战中的日本,一个极端国家的最极端的时代。如果日本兵都真的这等贪生怕死,那硫磺岛一役何需那么惨烈?3万日本兵战死2万4千人,如果仅仅用在长官的威胁下,绝望无奈地被迫自杀来解释,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战争中,很多日本兵自杀身亡,他们的举动在国内一直被宣传成是英勇和无畏。我相信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家人也会同样认为这种行为是英勇和光荣的。临死的那一刻,一定是气慨非凡,而不是痛苦和窝囊。那情景,和解放军战士高呼:“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肯定有得一拼。就算有极个别人冒出了怕死的念头,或者是对“圣战”产生了一些另外的想法,估计也只是一闪而过罢了,居然还要拿出来讨论,甚至还付诸行动当了逃兵?真是死也要抬不起头了。不仅他自己声名扫地,估计还会连累全家人遭到唾骂。这在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的日本,几乎不可能发生。
    日本在二战中,能够迅速占领远东大片领土,以弹丸小国与中国、美国、苏联这些超级大国抗衡,有深层次的原因。除了多年的精心准备、成功的战略战术外,士兵拥有武士道的献身精神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当然,在那场战争中,中国军人以及美国军人都一样前赴后继、可歌可泣,但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日本人更不怕死一些。他们的无所畏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接受能力,达到一种宗教式的癫狂。这种状态,不要说远在西方的美国人,就是身为近邻的中国人都很难理解。
    我曾经看过美国拍摄的纪录片,采访一位当年塞班岛的居民。那时他才十几岁,因为听了政府的宣传,担心美国人登陆后会对妇女不利,竟然和哥哥一起,用石头把自己母亲活活打死了!而且他们还认为这是保护了母亲,保全了她的名节!真是一群疯子啊!当然,现在他是痛哭流涕地讲述了这段历史,后悔地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不过,当年日本国民的心态可见一斑。
    东方国家从来不像美国那样允许人们有多元化的思维,因此极易陷入全民疯狂的集体无意识状态。例如中国的文革。大家只要试想一下,在文革期间有多少人敢于质疑毛主席的权威和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的正确,就可以知道在二战期间的日本,又会有多少人敢于挑战天皇的神圣和看清战争的实质。
    谁是真正的厌战者?我想不是那些从硫磺岛幸存的日本兵,应该是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伊斯特伍德自己吧。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看,《硫磺岛来信》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叙事流畅,人物塑造丰满,场面调度运用自如,战争大场面和小人物的个人细节安排合理,完全是成熟的上乘之作。尤其难得是影片的主题:站在敌人的立场,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同一场战争,这也算是前无古人的吧。

 8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听说大导演Clint Eastwood拍了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于是就找来看了。Clint Eastwood是我少有的几个钟爱的导演之一,若是看过《完美的谎言》,很难有人会不喜欢他。吸引我来看这部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讲述了一段日本军队二战后期死守要塞硫磺岛的故事,很想知道一个美国导演如何拍一部很日本的电影。
 
整部电影除了偶尔冒出的美国大兵讲几句英语外,主要演员完全使用日语,如若不是对电影有所了解,很难会想到这样的电影会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接到任务要留守在硫磺岛上的士兵。此时的二战已然接近尾声,岛上士兵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和很多电影里描写的日军一样,电影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荼毒而变得穷凶极恶的愚蠢日本军官,但是同样也有像指挥官粟林忠道以及士兵土乡这样已然看到败迹的人。
 
在混沌与清醒之间,这些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士兵用最后一点力气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家书则成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最后一点曙光,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总是被描写成凶狠恶毒之人颇有人性的一面。片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受伤背负的美国大兵在第二天清晨死去,那个曾在奥运会上拿过赛马冠军的日本军官读了留在美国大兵身边的一封家书。信是这位大兵的母亲写的,她用爱切的口吻鼓励儿子要坚持战斗并要或者回家。听完信的内容,士兵清水感慨地说,以前总以为美国人是胆小鬼,懦弱,无耻,狠毒,原来他们的家书也和我们一样。
 
许多年之后,日本的史学家从硫磺岛上挖掘出了粟林忠道写给家人的信件。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人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程度显然还远远不够。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后从这场残酷的战役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还保有清醒理智却已被战争伤害了心灵的土乡以及那个顽固地一心要与美国同归于尽的疯子中尉。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不正是今日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两种态度么?
 
直到现在,依然还记得那个死去的美国大兵的家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正义需要有人来伸张。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当下着实打动了我,但是当你看到美国士兵为了护卫自己而枪杀两名投降的战俘时,已经不知道正义何在了。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利益的纠缠,以及胜者王败者寇的结局。当全世界都去关注日本天皇如何低头承认战败时,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人物的命运?!谢谢Clint Eastwood给了我们一次反省的机会。

 短评

感动,好看

2分钟前
  • 恰逢烟雨天
  • 推荐

很认真的战争片 值得一看

5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6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1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1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一部片面的电影,一部只有本土没被侵略的胜利者才拍出来的电影

16分钟前
  • 小辰
  • 很差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让人回味反思

20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24分钟前
  • 推荐

电影在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很纪实

28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3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31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34分钟前
  • 🐷年大吉
  • 力荐

真实,触动人心

38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4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42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每次看战争片都很有触动

47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很少看战争片,只是因为看了之后心中很压抑,久久走不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人的闪光点,但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陋。

49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西方人的眼光不算太煽情的从日本人角度来拍了这部片子,我觉得不是“反战”两个字就能概括一切的。很棒!

54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57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59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