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

战争片英国2007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兰达·布莱斯,哈丽特·瓦尔特,朱诺·坦普尔,阿尔菲·艾伦,帕特里克·肯尼迪,彼得·怀特,瓦妮莎·雷德格雷夫,萝玛拉·嘉瑞

导演:乔·赖特

播放地址

 剧照

赎罪 剧照 NO.1赎罪 剧照 NO.2赎罪 剧照 NO.3赎罪 剧照 NO.4赎罪 剧照 NO.5赎罪 剧照 NO.6赎罪 剧照 NO.13赎罪 剧照 NO.14赎罪 剧照 NO.15赎罪 剧照 NO.16赎罪 剧照 NO.17赎罪 剧照 NO.18赎罪 剧照 NO.19赎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5:08

详细剧情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预算。

 长篇影评

 1 ) 作家的不诚实

这是一个关于作家的故事。
  
  如果你认为,电影的前半部说的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那是错把Robbie和Cecila当作了主角。说那个爱情故事的,是13岁的Briony。而我们真正要看的,是Briony 自己的故事。这部分的节奏轻灵跳跃,有点朦胧迷幻的气氛,正是13岁文学少女敏感心灵的体现,罗曼史+侦探,也是少女最爱的题材。
  
  四年后大战爆发,Robbie 从狱中当兵出征法国,千辛万苦退向敦刻尔克;Cecila 离家做了一名护士,等Robbie归来团聚。Briony也去做了护士,如服苦役般洗刷自己。这部分和上节风格完全不同,哀伤凄婉,不仅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更因为说故事的人,十七岁的Briony也变了。
  
  从这里我们知道,当初的小Briony,不仅能写话剧,还讲了一个可怕的故事,一个彻底改变Robbie和Cecila命运的故事。更重要的,激发这个故事并非完全来自想入非非和保护姐姐的狂热,还有爱慕和嫉妒。
  
  这时候,让我们再回想第一部分结束的场景,Briony从门洞中向远方凝视,眼中含泪。Robbie母亲发出凄厉的喊声:liar,liar,liar ... 而击键声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
  
  少女Briony代表这样一类作家,年轻、聪明、有天赋,但又冲动、敏感、过于自我,他被廉价的赞美所包围,自以为洞察一切真理在手。当内心欲望得不到排解,给一个道德支点,他会小题大做,甚至用笔杀人。
  
  护士Briony 代表另一类作家。伤口上的血污可以清洗,而心灵上的怎么也洗不掉。而正视那样淋漓的伤口,才需要真正的勇气。十七岁的Briony在寒夜中写下第一部小说,这不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赎罪的过程。
  
  然而,影片的最后一段才是真正震撼。原来团圆的结尾是假的!Robbie和Cec 根本没有能够幸福地重聚。老年Briony吃力地说,读者们怎么能够从真实结尾中看到希望或者得到满足呢?我不认为这是软弱或者逃避,而是最终的善意,我给了他们幸福。
  
  可是你能够相信她吗?是读者得到了幸福,还是Bariony自己得到了安宁?我们知道第二个故事里,道歉的场面是虚构的,那么教堂的婚礼呢?甚至回溯到第一个故事里,小Bariony究竟看清了没有也值得怀疑呢。
  
  在第一个故事中,Bariony 自以为在捍卫正义,给了观众们一个虚构的故事。在第二个故事中,她又以安慰心灵的名义,给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在真、善、美之间,总是应该选择真实,因为脱离了真实,就无从判断正义和幸福。
  
  但是作家们,他们不由自主地会被正义和美丽所诱惑,他们天生地不诚实。

 2 ) 我们少了一段戏,关于那个夏日的午后

《赎罪》(《Atonement》)在宽荧幕上看得人美不胜收。就为了那个夏日午后,我愿意一直坐在电影院,听得见躁动的蝉鸣,闻得到花瓣的清香,感受得到,那席卷而来的,热浪。

如果是亦舒来写这本小说,开头会是:这是一个平常的夏日,与其他夏日并无不同。
只是这一天,实在有点热。
于是大家都有点难以自持。

一个大家庭,藏尽了一切小说的素材。漂亮的姐姐,拥有才华却善妒的处于青春期的妹妹,上进聪明却始终难以挣脱出身的下人罗比,对世事漠不关心只挂住维持表面形象的母亲,愚蠢的双胞胎,愚钝却卖弄风骚的表姐,善良却没有心计的大哥,以及油滑得出轨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是一出戏。导演谁都不想放过。采用时空跳接也要把每一个缝隙连接得滴水不漏。或者说,时空跳接与长镜头,是导演为这个剧本最终选择的,最完美无缺的手法。

妹妹与那鲁钝的三兄妹排戏不欢而散,却看到了不应看到的,自以为淫欲大胆的一幕——姐姐居然在那个下人面前宽衣解带。自己暧昧不明的情感遭遇了寒流。那一刻妒嫉的种子已在疯狂滋长。

姐姐与罗比探讨到关于未来的理想时得知对方打算离开六年苦读医学,以期成为专业人士摆脱出身。突然而至的懊恼击碎了姐姐平和的心境,花瓶碎了。脱衣进池捞起碎片的举动震动了罗比。

罗比在家中写道歉信,一个是大胆版本,另一则是正式版本。只是,他错误地把大胆的版本交给了妹妹,让她转赠姐姐。

大哥的朋友,那位巧克力富商在双胞胎的面前与他们卖弄风骚的姐姐公然调情。
这封信被妹妹偷看并更加惹怒了她,然而却错有错着地让罗比和姐姐热烈缠绵。

这是那个下午,发生的一切。

然而晚饭桌上,双胞胎的出走是一切的关键。表姐说他们把自己抓伤,而巧克力富商则不忘添加一句自己的脸也被挠伤。

寻找双胞胎是下一个动作的起因,也是赎罪关键点的起源。“强奸”案件是发生在寻找双胞胎的过程中的。而观众比谁都明白真凶是谁。那么回过头来看,那个下午,在那个斗室里,富商与姐姐还有双胞胎的故事,应该还没有结束。至少,关于抓伤和负气离家出走应该是有出处的。不厌其烦来回跳接的导演,却没有让观众看到这一幕。甚为可惜。这段戏不知道是漏拍了还是拍了后期没有剪上。

双胞胎的戏份随后也完全空白,没有人关心罗比在哪里寻找到了他们,更没有人问起他们为何离家出走。如果双胞胎的确有看见了某些事实的端倪——也许那个下午富商的确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表姐交欢,某些举动吓怕了双胞胎也吓怕了表姐,或者感受到了某种抢夺亲人的威胁——父母闹离婚的消息不想再让姐姐被争夺。交欢在小孩子的理解层面上,很大一部分是“欺负”。于是,有了争执中的伤痕?

那个下午,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下午。它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如果不是更多的话。于是在关键处的空白更叫人难以原谅。他原本可以做到的,再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关于那个男人和表姐的故事。

不知道原小说有否对这一幕的描写。比起敦刻尔克大撤退,比起后面那些叫人心醉神迷的长镜头,比起妹妹一厢情愿的幻想,我更渴望知道那一个下午,我所漏掉的部分。少却那一部分,那个下午便是残缺的,同样令姐姐、罗比和妹妹无法逃避的人生,永远缺了一块。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他们的牺牲,是多么的不值得。妹妹没有看见那一幕,姐姐没有,罗比更加没有。事情的真相不仅仅在于骑在表姐身上的人是富商而不是罗比,而是在于更早之前的蛛丝马迹,在于晚饭桌上表姐和富商描述伤痕的慌乱神情,更在于所谓赎罪,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真的只能让妹妹一个人去承担吗?

引狼入室的人是谁?是大哥。纵容富商的人是谁?是表姐。事有蹊跷而不问,是谁?是大家。带着有色眼镜判断人品,是谁?是当下那个社会。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的谎言成为了关键性的指控?是每一个人。于是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万劫不复?也是每一个人。

也有导演的份。他少给我们一个场面。于是观众都把矛头指向了妹妹——那个用一辈子去赎罪并且虚构了幸福结局的人。她的人生,何尝不是陪葬品?

没有人会认为杜撰一个幸福的结局就意味着赎罪。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在真实的人生里发生的遗憾是没有办法在书中得到填补。就算在千秋万世之后,读者仍能从书中误以为这是一个happy ending,然而在序言中,难道不会有文字写道:在真实的人生里,他们一人死于败血病,一人死于空袭,终生并无再见。

这罪,其实永远也赎不了。都怪那个夏日午后,真的太炎热。

 3 ) 只看过一遍,却难以忘却

我是个记性很差的人,所以经常很能享受重读侦探小说的快乐。电影作品更是喜欢重复看,重看的时候真是跟一部新电影一样,完全不记得很多情节。但有一些电影作品,可能情感更强烈,所以即使只看过一遍,但是却深深刻在脑海,这些感情多是负面,因此看完一遍再也不想重看,这里面的电影之一就是这部赎罪。

这部电影,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惋惜吧,一件小事,完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虽然说做的事也算是公民义务,但是被迫和自愿完全不同。更可笑的是片名赎罪,妄图通过小说情节赎罪,与其说赎罪,不如说自我安慰,由此可见长大之后也是虚伪自私的人。

 4 ) 一部很讲究的电影

正如《看电影》审片室的点评一样,[赎罪]把艺术拍的很商业,在看过第三遍后,较之前的体会更多了些,也更加赞叹导演在各个环节的处理,让这部气质上很文艺的电影看起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一部上乘的影片,必然注重细节的表现。[赎罪]的七项奥斯卡提名也可见其在各个方面的出众,虽然只获得了最佳配乐的奖项(实至名归),但对于一部英国影片和资历尚浅的年轻导演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已有威尼斯开幕影片、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殊荣在前。

这里不谈长镜头和主观视角与观众视角的并叙结构,只谈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细节上,[赎罪]让我感受最深切的就是它的讲究。影片中虽然融合了很多种表现手法,但并不显得杂乱突兀,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细节来完成起承转合的任务,而这也正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先来看看视觉方面,前半部:晚宴前香奈儿广告似的西西莉亚的那组镜头;考究的墙纸背景前暗影中的布里奥妮就像一幅古典油画;罗比在浴盆中抬头仰望天窗上飞过的战机;庄园外景中如童话般的阳光和色彩;夜晚寻人时山头的手电和近境处的布里奥妮;罗比回来时西西莉亚一家人在门前的站位等。后半部:丛林中阴霾过后的短暂阳光;废墟中人和场景的关系;河中倒影出飞过的战机;海港酒吧中黑白银幕前的剪影;下避难所时的大仰角;花丛中的逆光的罗比;遇到老妇人(母亲的意象)时亦真亦幻的模糊处理等。多处逆光的处理、人物走位路线的设计感、构图的张力都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镜头都异常的讲究,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导演在拍之前脑中已构筑了宏大完整的影像,才能有如此的掌控能力。更有意思的是,你如果多看几遍会发现差不多每种表现手法都会有呼应的地方,相当耐人寻味。

影片的音效处理同样妙不可言,如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不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的。影片中,音效与镜头的双重剪辑,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效果,打破了台前幕后,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背景的配乐常落在现实的音效上,如开始阶段急促的钢琴背景配乐接上剧中西西莉亚的轻轻一撩;又如小布里奥妮最后一个特写时的打字机配乐收尾正好落在四年后罗比的打火机声响上;闪回时的时光倒流;最后一幕时倒带的声效等,这些在音效和配乐上的用心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情感和趣味,饱满而有力。同样的,你会发现很多音效的处理也是两处各有呼应,建议大家再看的时候可以留心一下。

最后再提一点结尾处老年的布里奥妮,虽然只是一番独白,但她的表演却着实为本片煽了一把情,看着她不安的眼神,微颤而紧皱的嘴角,欲言又止到最后坚定淡然,让人禁不住心酸了起来。

 5 ) 故事很好,拍得很好,表演几乎都很好

之前已经觊觎很久了。从想去看到制定计划去到最终走进电影院去看一共拖了1个月+。所以我的期望可能过高了...然而,

我还是觉得是个好片子。客观的讲,它是:气氛压抑,丰富含蓄,充满张力,英国。有对压抑的情感私密表现,也有宏大的战争场面。
有点纳闷Ian McEwan怎么想到去写这么个故事的。。。就像上次看完Notes on a Scandal之后一样的纳闷。

废话连篇。简短评论两句吧。

1,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好故事!当然,原作者功劳很大。
2,但编剧的功劳也还不算被抹杀,1935年那个夏日发生的事情,从Briony的视角和实际事件发生两个角度叙述,很聪明,也很必要。
3,镜头调度非常好。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战场那个长镜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4,表演:

(1),Keira Knightley无疑是个花瓶。Cecilia这个人物没什么特别的性格。我感觉本片中她大部分时间都是按捺着的气鼓鼓的样子。

(2),Briony Tallis的老中青三个演员里,Venessa Redgrave最好。她结尾的坦白非常有力量。13岁的Briony也很出挑,我觉得她就是个阴郁的,充满想象和思虑的,令人害怕的小女孩。这个女孩的心理层面很复杂,她以为她理解她看到的东西,但是她没有。她对于事情的怀疑,窥探,揣摩。。。她对于Robbie的懵懂的喜欢。。。总之都把握得挺好。倒是 18 岁的Briony差了点事。败笔败笔。

(3),James McAvoy非常光彩。1935年的Robbie首先是个善良的男孩,带着年轻人的纯真的感情,就像他信里说的:

Dearest Cecilia, the story can resume. The one I had been planning on that evening walk. I can become again the man who once crossed the surrey park at dusk, in my best suit, swaggering on the promise of life. The man who, with the clarity of passion, made love to you in the library.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在看到这段话,眼泪就一下子流出来了。
他们都那样充满希望和爱情,然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总共只有。。。图书馆的十几分钟,和在伦敦街上的半个小时。
尤其是当你想到,即使在伦敦Cecilia狭小的房子里的共同生活,他们也不曾拥有过。
当你听到老年的Briony说出了这一切时,心里会非常非常难受,堵着似的难受。

Robbie的善良表现在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去救Briony,他带着出走的双胞胎慢慢走回来。然而接下来他便面对着那场变故,那一帮子人。。。那个场面非常的英国:你可以想象所有人的心里都是怎样翻江倒海的,但是没有人说一句话,没有人动。妈妈说,Briony,你该上床去睡觉了。
光影的中心站着着一袭绿裙的Cecilia,画面非常好。

历经了那一切之后,Robbie的性格发生了一些转变,这些对演员要求很高。

两人在伦敦餐馆里的会面非常很令人动容。McAvoy居然只有1.7米(正正好好的)。但是他的眼睛,很纯粹的蓝色眼睛,还是不大容易抗拒。

5,音乐很好。很好啊很好。也可能是因为在电影院里看的缘故....? 打字机的声音嗒嗒的,伴着那个急促的钢琴主旋律,酝酿着极大的不安。

本片导演是Joe Wright,前一阵导了新版的傲慢与偏见的。我对那一版P&P的确没有什么好感。但是Atonement还是不错的。

ps 这片子获了金球最佳影片。然而发现自己不像当初那样觉得它有那么好了 - 再看到Keira Knightly的表演就有把它关掉的冲动,连James McAvoy在场也阻止不了。-_-||

 6 ) 《赎罪》:虚构如何赎回生活



                          虚构如何赎回生活


    伊恩·麦克尤恩是如今英国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曾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击败众多强劲作家摘取了令人艳羡的布克奖,彼得·查尔的斯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小说界里在故事编织和风格建树上均卓有成效的作家”,而英国文学专家大卫·马尔科姆在《理解伊恩·麦克尤恩》一书中,引述了基尔南·瑞恩的话,说麦克尤恩的“黑色抑郁建构了他早期作品的风格,对即将发生的罪恶的阴冷迷恋,显现出他对爱欲力量和可能性救赎的理解”,而麦克尤恩近十年来对电影和电视的兴趣,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分水岭,他的小说也开始显现出某种变形”。《赎罪》是麦克尤恩2002年的作品,获布克奖提名。
    麦克尤恩继承了一个创作上的“伟大传统”,他喜欢把刚完成的书稿送给妻子看,的确,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某个心爱的女人能是第一读者,托思妥耶夫斯基不也是如此待遇他的安娜?自然,这次的《赎罪》让安娜莱娜哭了,这在之前是未曾有过的,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伊恩坚强的妻子?伊恩说,“一定是某些特别的东西。”肯尼斯·杜兰,《洛杉矶时报》的专栏影评人,如此评述小说,“作为一部确定无疑和深刻感人的作品,《赎罪》是当代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它对摧毁和创造、分离和愈合的虚构力量做出了一次强有力的冥思。”
    经过3个月的艰苦赶制,由Working Title公司投资拍摄的电影《赎罪》终于在9月杀青后于英国首映。肯尼斯·杜兰说,“《赎罪》是那种不经常出现,即使是,也是很少能够强有力和忠诚地被转换成影像的小说。”所以它如同影史上众多名著改编的电影一样,注定还没脱胎就要争议不断,这种争议建立在一位创作者应如何架构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微妙平衡,比如侯麦的文学化电影,或者像《老无所依》那样在原著之上张扬着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和革新,而10月份上映的反响平平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无疑见证了苏姗·桑塔格在《从小说到电影》中对电影改编的质疑,“似乎电影的本质就是把优秀的原著小说删节、冲淡、简化。”《赎罪》的争议还在于,在一个继1994年以来把世界电影活力极致化的2007年里,体现电影新美学的《老无所依》和《血色将至》在金球奖上惨败给《赎罪》,究竟意味着什么?
    《赎罪》讲述了布里奥妮为她在13岁那年,因为一则她所不能理解的爱情,而拆散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罗比的幸福而做终生的忏悔。应该说,美国大部分主流媒体对影片均持相当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随着影片在一些大奖项上的多有斩获而貌似获得了一种主流的姿态,J.R·琼斯的话颇具代表,“在心理精确度上,《赎罪》是一个关于爱情和背叛的神话。”的确,它精致细腻的叙事显现了创作者对社会细节和人物情感洞察力的精到把握,从摄影、布景、剧本,到表演和执导手法,每个部分均流光溢彩,像是直接承自约翰·厄普代克评小说《赎罪》的特点:“美丽动人、气势磅礴”,但是否各部件都完美无缺,就能是一部机器性能优佳的保证?这个问题放在《老无所依》面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老无所依》同样改编自名小说(小说获普利策奖),同样细节丰富,同样有精雕细琢的摄影、表演、剧本等等,但它的独一无二显然来自导演科恩兄弟对传统类型片的精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美的反类型片的法则,换句话说,《老无所依》在对电影语言的贡献上要远远优于《赎罪》,后者的优点则有赖于扎实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主题,而故事和主题恰恰是原小说提供的,而非电影创作者的才能使然。在这点上,F.R·利维斯一点都不过时,这位当年驰骋英伦三岛的英国大批评家,说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拯救》“是一部奥斯卡奖风格的作品”,作者“语气庄重地演绎了一幕爱与荣誉之间的对立冲撞,其缓慢而煞费苦心经营出来的富丽堂皇,更多的是意在令人心生敬畏而不是激动震撼。”听起来,多么像是在描述《赎罪》,又一部《英国病人》,但或许有人认为,由于《冷山》的导演缺乏对现代心理学足够的兴趣,必然导致《英国病人》在“爱情,战争,伤痛和背叛”等宏微观的主题上不及乔·怀特的第二部作品,有了几个重要奖项尤其是金球奖的肯定,这位电视节目出身的导演看来前景可嘉,但艾拉·泰勒似乎有异议,这位《村声》的主笔说乔·怀特两年前的处女作《傲慢与偏见》简直是糟蹋了简·奥斯汀,现在他再次以其华丽的彩笔毫无章法地张扬放大麦克尤恩对人物心理最为细腻、隐忍的刻画,“麦克尤恩密语的地方,怀特呼叫。在由打字机的韵律和战争的轰鸣共同铸就的一种歌剧般的恢弘声部中,麦克尤恩深刻而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题——虚构如何赎回生活——被怀特抛之路旁。”
    艾拉·泰勒对待乔·怀特或许刻薄了点,事实上,电影在某些方面的确是小说做不到的,我们看到电影的战争部分,即罗比参加英法和德国在敦克尔克的大战,它描刻了战争在肉体和精神上带给人的双重创痛,一个四分半的长镜头,随着罗比游走在梦魇般的海滩上,我们听到马匹的嘶鸣,枪声,悲戚的音乐,看到中枪倒下的马,天上飞的纸,受伤的士兵,老人、女人和无助的小孩,看到人们歌唱着对和平的渴望:“让一切平息,让战火远离,让和平穿越地震、狂风和大火……”如果说电影有过优于小说的话,那也是它“在捕捉战争创痕这点上比任何小说都要更加地鲜活”,战争部分强调了两种艺术形式的根本性不同,“小说家的最好朋友是一个静止的角色,而电影制作者的最好朋友则在动态中体现出其活力。”
    应该说说结尾。年老的布里奥妮已是一位出过21部小说的作家,对于1940年6月她向塞西莉亚和罗比道歉的情形,我们得知,是她在《赎罪》中虚构和创造的,“事实上,这一切也不可能发生,”她在电视台上做电影的最后一次忏悔,“因为罗比在1940年6月1日,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那一天,死于败血症,而我从没有得到姐姐的谅解,因为她在1940年10月15日就死了。”《赎罪》是她的第21部作品,但其实是第一部,它贯穿了布里奥妮的一生,成为一种追问:虚构如何赎回生活?以一种富于新意的收尾,电影把这个问题推向一个终极拷问的位置,但它的独特和意义应该属于作品真正的创作者麦克尤恩而不是乔·怀特,是麦克尤恩让我们知道“人性的关怀”的确是有其伦理价值的,“但是我的读者能从那样的结局中,获得什么样的希望和满足感呢?所以在生活中,我想让罗比和塞西莉亚得到他们渴望却没能得到的幸福,这不是逃避或者软弱,而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我给予了他们幸福。”

 7 ) ■ 滿身都是商業,每一寸身段都流露嫵媚

事先期待的很,失望得也不輕。給兩顆星是恨鐵不成鋼。
扎好了是個“大片”架勢,錢花得估計也得如流水。
只是,導演似乎過分熱心于那種MTV式的表現方式。敍述力度不夠,臺詞散亂無神也欠火候。最明顯是節奏問題,開篇本來還讓我驚艷了一下,豈料通篇一個調式到底,只是你追我趕、急管繁弦,沒高潮沒張力。因爲分場做作刻意,鏡頭碎碎切,情緒綫再三被斬斷,難以飽和、流暢和連貫。沸點尚沒達到,場與場之間已經頻繁地生硬轉換。切口多,縫隙大,只得將音樂塞到太滿,務必填實,一刻消停似也不肯有,再加一層打字聲,幾乎從頭追打到尾,砸得耳膜疼。

表演的平面化,倒也不怪演員。一切都使得兩位主角根本無“戯”可挖,有的只能是對著鏡頭展示若干臉譜化的定格表情,其他的交給剪接去拼湊就好了。演員似乎忙于換面具、忙於按照設定好的路綫走位、忙於背好分内的臺詞,連對手戯、内心戯場面都感覺不到一點心神的交匯和激蕩。單説James McAvoy資質,實是個既很好用,又很容易用得好的演員,可惜。至於Keira Knightley,本身就不會演戲,現在正好怨不得她了。
一點題外話是,我對James McAvoy的厚愛厚望,本來是熱切等著他憑藉此片從丹尼爾.戴.劉易斯手裏奪奧斯卡小金人,現在正好也不必替後者過於懸著心了,免得兩人想殺,哪個落馬我都心疼。

再説下攝影,中毒也不淺。影片主題倒是不單薄,可是拍單薄了。畫面空洞美。光用得要膩死人,大概太清楚自己在那兒拍文藝片呢,生恐它不唯美,生恐它不文藝,生恐不像照相本子。
它的滿身都是商業,每一寸身段都流露著嫵媚,已非“敞開懷抱歡迎觀衆”足以形容,簡直是向著觀衆投懷送抱、承歡膝下的姿態了。
觀看過程中幾度疑心自己是在看英倫版的《黃金甲》或《夜宴》,一堆花胡哨,一堆表面功夫!並沒有比預告片更多給人什麽感受。

PS:快别再提那个做作的长镜头了好罢?同样表现战争场面,对比一下《人类之子》近结尾时那个7分多钟的长镜头,想想,什么是真正意义的长镜头,什么是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

 短评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其实最值得玩味的姐妹两个爱人的方式。稚嫩之爱是为了证明你爱我,我可以毫不犹豫拿生死当作赌注。成熟之爱是就算全世界都误解你,我也永远不会动摇对你的信任。于是妹妹一旦被伤害就会任性地反击,而姐姐却是那个一直等他come back的人。Stupid Child

11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文艺女青年害死人

13分钟前
  • 米苏尹
  • 推荐

他伸手抚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

16分钟前
  • 清蒸野菌
  • 力荐

华丽的无病呻吟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我非常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小孩子 如果是我妹妹 我一辈子不会原谅她 因为她的虚伪懦弱自我 即使用一生来赎罪也换不来我的原谅 听到最后那句"i gave them happiness" 彻底抓狂 好意思么 无语中……参入太多个人感情了- -

25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一段史诗般一镜到底的5分钟长镜头,两线人物无可盼望的战火消停和解时,那些暗恋、嫉妒、等待、坚持、煎熬、忏悔深埋了却来不及发芽。如果你来不及享受机位和摄影的变换,来不及欣赏美工和布景的诗意,那么至少可以花痴James McAvoy / Keira Knightley。

30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再次确认,一,我讨厌战争;二,我讨厌Briony类的早慧少女。

35分钟前
  • Bigteeth
  • 较差

可怕的萝莉。如果还有机会赎罪,那你的罪就还不够深刻,唯有你得不到你预想的救赎,赎罪才成为可能。音乐、剪辑、画面都不错,尤其给萝莉打的主题配乐很好,然而各方面也没有让人惊喜的表现,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看到片吧。

36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小孩一旦因为无知而残忍,会让人心惊肉跳

39分钟前
  • Mr Lefty
  • 力荐

给四星完全为了他们俩那个唯美的ml。

44分钟前
  • spielmann
  • 推荐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45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小女孩根本是个变态!比较无语..

48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打字机声是亮点。

5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看五遍还是不够的一部电影,少年时代部分的背景相当漂亮,奔跑也很好看

53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有些话说了,其实你负不了责任

55分钟前
  • 桃凉凉的鸡
  • 推荐

直到最后一段独白真相,才觉得故事动人

58分钟前
  • Cherry
  • 推荐

X教授和奇异博士的爱恨情仇。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奈特莉的胸有多么地平!

1小时前
  • 劳永逸
  • 还行

那哥们死的时候,我哭了。。。

1小时前
  • 大米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