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军记

战争片大陆1992

主演:贾林,魏宗万,孙飞虎,朱艺,李颖

导演:张建亚

播放地址

 剧照

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1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2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3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4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5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6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13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14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15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16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17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18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19三毛从军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5:08

详细剧情

三毛(贾林 Jia Lin 饰)从来就是银幕上喜剧人物。这次,三毛从军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无所事事的三毛一心想着为国立功,加入了军队。不料,新兵训练的时候就笑话百出。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三毛一不小心就将手榴弹投到了战壕里,搞得全军上下一片乌黑。稀里糊涂的三毛随后参加了一支敢死队,笑话百出的他和队友们竟一股全歼了敌军。  抗敌有功,三毛高升到后勤部,不用再上战场了,却成了师长姨太太的跟班。整天被使唤也闹了不少笑话。不料兵败师长自杀,三毛又重投兵营。一次执行空降任务时,三毛和以前的知心战友遭到伏击,大难不死却落入深山。一等就等到了抗战结束,三毛和战友早已成了野人。

 长篇影评

 1 ) 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的经典佳作——《三毛从军记》

今年国庆假期,翻出了几部老电影以消磨时间。

记不清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在几岁,只知道当时自己很小,整个观影过程中充满了欢笑。再次观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为逃脱警察的追赶,三毛误打误撞地报名参了军。进去军营后,因为身材的矮小闹出了不少笑话:被木头“举起”、顺拐、被木桶卡住……

然而,就是一直被人嘲笑的三毛在战斗中屡次脱险、立下战功,甚至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全班唯一幸存的人。

说它是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的巅峰,其实一点都不过分。电影被定义为儿童喜剧片,所以电影的整体基调都很轻松,甚至有很多表现手法都是在漫画中才能看到的,如三毛被打晕眼冒金星、人在玻璃上留下巨大人影、长官被手榴弹炸得全身熏黑……

在对战争的刻画上,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导演的黑色幽默:师长靠健脑仪来做出作战策略,结果只是一味地“再议”、炸弹把鱼炸熟、等待援军等到“白头”……

这样的桥段就算放在今天,我相信,依旧能博得不少欢笑。

现在上大学了,看到这部电影,就想起童年时的某一次暑假。那时候是在村头的大幕布上放的这部电影,小伙伴们笑啊、闹啊,虽然时光已经匆匆而过,但这部电影仍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2 ) 小三毛好好的

就好像是很多年前看过的电影,本来电影的情节已经忘的七七八八了,浏览了一下电影简介,很多似曾相识的片段好像自己冒出来了一样。

小三毛垂到额头的三缕经典小“头毛”,成了三毛最经典的标志。瞪的大大的眼睛,好像总是一副受惊吓的样子,毕竟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现在这么小点的小儿可能还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撒着娇,闹着脾气。但是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就没有这么幸运。憨憨的,懵懵的,就一路过来了。

虽然也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看客们也会跟着笑得前仰后合。但细想开来,谁不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在快乐幸福里面的。而我们今天的快乐幸福,正是这些懵懵懂懂的小小身躯,一步步抗下来的。在笑过之后,也更懂的怜惜。

 3 ) 一种意识形态的说说

今天看来,感觉自然和小时候不同了,那些幽默,那些巧思,更其叹服。谁说大陆的电影尽是主旋律的一本正经,枯燥无趣,这个就是有力的反证,只可惜这种风格容易被视为滑稽下流,不能登上堂室,于是缺少延续者,以至于现在再看,会觉得他的想象之无稽自在简直不可理喻,这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自己长大了,变老了。

虽说这部电影在想象的能力上精彩绝伦,但是在大的环境下面,它的主题仍然被限定了。大人物和小人物,大历史和小生命,作者的切入点应是大于政治的,是能够穿透历史的,但其中有意的时代设置和特殊的环境选择把讨论的范围划在了国民党身上,其结论自然无容置疑的。这就使本剧成为了理念下的宣传之作,一种抗日历史观的敷衍之作。

幸好在半醉半醒的一节里,三毛不但梦想到了家庭,导演还把沙家浜的一段戏搬演一番:因为情节上缺少交代,国名党部队中的一员三毛接触到革命队伍的段落稍显唐突和令人费解,但至少作者已尽可能的在文革符号与个人与集体的主题之间建立了联系。这该是导演的苦心。

 4 ) 是战争,也是狂欢

少年版阿Q。三毛的梦想仍是农夫老婆有点田,还要抽两口水烟,隔年抱两胖儿子。

上海小瘪三对岳武穆的向往,可谓领袖号召的巨大感召。眼见得灵魂升华,三毛想做华盛顿想做林肯,白骨累累,只是无数与无名而已。

现实和战争没什么不同。中国人过惯了现实,对战争亦有超强忍耐力。

革命军队跳出来那段,有点白日梦幻,且挪用了样板戏的舞蹈身段,对未来形成微小的讽刺。
黑色幽默,乃文人对战争的最大嘲弄。

特技并非电影的最大乐趣。电影的乐趣在于无孔不入的想象力。

如此张狂,张狂得如此自然。勃然而怒,勃然而喜。有一种中国电影罕见的狂欢气质。丛林中戏弄日本鬼子一段戏,是谓高潮。把苦难和无奈都一口吞下,唯有喜剧可以。

抬旗合影、再议再议、师长出殡几段,辛辣。

一般认为《三毛从军记》属于儿童电影,而忽略了它在电影史上应该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主演贾林,演三毛时年芳15,片中有多处露点镜头,幸而小男孩的裸体不在电影审查范围内。
考入北电导演系,现年至三十,拍过一部扶贫类电影。

导演张建亚同类题材拍了《少爷的磨难》,《王先生之欲火焚身》,都属当时的卖座佳片。近期导演了《爱情呼叫转移》1和2,以及电视剧《新西游记》。另有主流电影《紧急迫降》和《极地营救》。
1989年参与电视剧《围城》拍摄,饰演董斜川。
张是和张艺谋陈凯歌同为电影学院78级同学、第五代导演,但风格迥异。张建亚的后现代风格在当时必然易被看低(请注意,张建亚同时是本片编剧)。

警察追三毛一段戏,至少看出了成龙大哥的身影。

也更像许冠杰的香港老电影,嘻嘻哈哈,没承载那么多皱着眉头的意义,民族啊正义啊,在此“我们都是小把戏”(台词)。
(我怀疑张导深受老港片及卓别林时代默片影响。)

因为所拍电影更倡优,张建亚的知名度反而没有张艺谋陈凯歌高。好像喜剧在中国一向很难入流。
同样被低估的还有:黄建新的《埋伏》《背靠背脸对脸》,批判现实主义;谢飞的《湘女萧萧》,情色电影。

重读90年代,很有意思。希望电影频道多多回顾国产佳片。

 5 ) 最具后现代意味的漫画电影——《三毛从军记》

与“第五代”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深刻思辨的电影寓言不同,张建亚的漫画电影是不要求观众在电影中大费脑筋的,其电影以极度夸张的喜剧手法对经典本文进行了滑稽的模仿,在不经意间玩起了“后现代”。
        提起“后现代”,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是周星驰,随着《大话西游》在大陆的走红,“后现代”已成为一种时尚标签,被影迷们贴在星爷身上大加崇拜。殊不知中国第五代导演张建亚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两部后现代主义的杰作,《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其代表作《三毛从军记》在形式上大胆打破传统喜剧的创作规范,以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兼收杂取、拼贴戏仿、花样翻新的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在艺术上不注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严谨与唯美,更多的是故事性的拼凑与解构,但对道具、表演、场面及电影镜头形式的夸张搞笑特别注重,让观众在获得观赏影片当下获得瞬间快乐与满足,并不需要更多的深刻思考。
游戏与漫画
影片开始就上演了一幕经典的“你追我逃”场面,三毛在前面上蹿下跳把在后面追的警察耍的团团转,一个灵活敏捷,一个狼狈不堪,所到之处“鸡飞狗跳”,让人看了啼笑皆非。这种无厘头式的搞笑风格贯穿了始终,宽大的军装,瘦骨如柴的身体在整个军中显得尤其突兀。特别是当他在扛木头时,由于个子太矮,竟被木头“抬”着走,这种力量的悬殊被导演处理的尤为精妙。
动画中大量出现的手法也被导演放到这部真人电影中重现:被车压死的人变成了纸片,人撞在玻璃上留下了一个人形,训练官被炸弹炸得焦黑,被榔头砸死的人还不时翘下脚以示挣扎。这种夸张的恶搞现实情景也只能在漫画中才能看到了,但张建亚却打破传统,把这种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而且也不会让人觉得做作,反而更具喜剧效果。
经典戏仿
戏仿遵奉快乐原则,在给人带来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看待时事和人生的另一种眼光,看出了人生荒诞挣扎、可鄙可笑的一面。创作者以调侃、嘲讽、玩笑抑或致敬的心态仿拟原作,观众在仿文的变形和夸张中,以游戏的心态,联想到源文,从而享受急速心理落差带来的刺激和快感。张建亚对于经典的戏仿、解构看上去就像漫不经心地散落在电影的每个角落中。影片中的许多段落和细节,都是经典电影中的典故,而且似乎都给张建亚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在水上舞台劳军场面中,可以看到,是借鉴了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但张建亚却让望远镜飞起来这种戏虐的手法让人感到神奇。而且在之后又添上了独具中国色彩的京剧表演,从道具、表演、化妆上塑造了一个三毛版的岳飞,就连他的敌人——日本鬼子也画上了脸谱,这种戏曲的场面也算是对经典的解构吧。如果说一颗炸弹落在池塘里炸死了鱼,是模仿《希望与光荣》,可第二颗炸弹落下把鱼都烤熟了就完全是出自张建亚幽默的想象力。
当年庄严的“革命样板戏”更逃不过张建亚的嘲弄,不但样板戏中最为经典的十八棵青松造型的影像成为了他颠覆的对象,而且他还让《沙家浜》中的芦苇荡以活跃其间的新四军战士出现在三毛的梦中,连鼓点、动作、走场乃至手势、念白都是一模一样。
甚至于,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的一句声明也被张建亚拿去搞笑了一番,在电影开头就来了这样一句声明:“本故事全无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而影片也是基于这句声明出现了大段新闻纪录片片段,穿插在整个影片中。为了看上去真实,影片在形式上的模仿也做的面面俱到——片中的新闻片段都根据解放前电影胶片条件采用了粗颗粒影像的黑白片,偶尔还会有士兵回过头来偷偷瞟一眼镜头,以吻合纪录片拍摄时常常会出现的情况。
乍看之下,这样一锅端了的大杂烩似乎使这部影片有些荒诞不经,然而正是这星星点点散落全篇的细节构筑起张建亚漫画的全部风格:在电影中调侃电影,调侃艺术,最主要的还是调侃一下人们自己。这样的调侃和自嘲轻松随意却又不失幽默的睿智,荒诞滑稽之余又令人在细细回味时感到一丝淡淡的辛酸。
反讽社会
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原本书写的是一个在旧中国的街市上游荡乞讨的苦孩子,他的境遇是对旧世界的嘲讽和控诉。而在张建亚的影片中,三毛却成了一个在诸多偶然因素的造化中屡屡胜利的“抗日英雄”,排长、团长、师长通通都只是他的陪衬。这无疑是在戏弄嘲笑所谓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讽刺社会现实。影片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代表,遵循底层百姓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力图撕扯正统权威的虚伪面具,还原历史真实。
真实是:做了英雄,以为成功了,但仅仅是以为。影片开头,大人物发话“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于是三毛去当兵,做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受过苦吃过难,虽然没有为国捐躯,但也立下过不少功劳。可到头来,还是被人遗忘,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无名的小人物。小人物永远是小人物,小把戏永远是小把戏,他和牛师长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最后一句台词“完了”一语双关,也同时把我们拉回了现实。
影片的反讽通常具有双意指向,表层意义似谜面,是一种不可靠的叙述,所言非所指。一方面采取佯狂超然的立场,另一方面又用多种手段暗示,引导观众洞察谜面背后的深层隐喻。人们在嬉笑滑稽可笑的同时,不断参悟到一些思想的机智和反讽的锋芒。
由影片转向竞争激烈的社会,对芸芸众生,尤其是灰色小人物来说,自我命运无法把握,以“无厘头”式的滑稽模仿产生喜剧效果,来纾解现实生活的压力。这样民众就可以在电影这个“幻想世界”里获得某种替代性的想象和远距离的心理满足。

 6 ) 笑过后的沉思

归根结底还是一部带有讽刺意味的喜剧,导演把侵略者的丑恶、国民党的腐败和无数大头兵的无奈柔和在一起,以夸张的喜剧表演展现出来,在伸张和平正义的同时巧妙回避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片中的三毛相对来说是幸运的,而现实中无数的三毛确是不幸的,他们本该是父母眼中稚气未脱的孩子,应该在梦乡在田间在学堂,可那时的他们已经端起枪冲锋在冷酷无情的战场,也正是这一个个”小岳武穆“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短评

说的对,我们都是小玩意~

5分钟前
  • 张天师
  • 推荐

很法国的风格。

9分钟前
  • 还行

极其好看的電影,好多鏡頭至今難忘!

13分钟前
  • Ex
  • 力荐

中国黑色幽默的顶峰。也只能走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14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舞台剧,冷讽刺。这种幽默的渊源来自于1922的《劳工爱情》,精神来自于张先生和那个年代。

17分钟前
  • bird
  • 推荐

这个很牛逼

1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力荐

智慧

19分钟前
  • 徐一
  • 推荐

。。

23分钟前
  • Miss黄
  • 推荐

国内极为少见的充满超现实色彩的讽刺喜剧!~

27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微笑着的可怜人

32分钟前
  • 羽族优伶
  • 推荐

迄今为止,大陆现代电影黑色幽默顶峰!

36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39分钟前
  • 高压电
  • 推荐

大陆喜剧电影里程碑

40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八年了。。。

43分钟前
  • 卡特
  • 推荐

之前我一直说,这是中国的《好兵帅克》,最伟大的黑色幽默电影。昨天又想了想,其实三毛的功能是个视角或曰书胆;负责见证自下而上的群像。魏宗万老师虽是配角(靠这个拿了金鸡奖男配),但说他是本片真男主,其实也没问题。以及,这个和马跃那版《贞观之治》(史上范儿最正的唐史剧?)是同一个导演,想起来就觉得分裂……

44分钟前
  • 张佳玮
  • 力荐

8年了..别提他了..

47分钟前
  • 阿子儿
  • 推荐

谁都是小角色

52分钟前
  • 张未来
  • 推荐

小时候很喜欢看。

54分钟前
  • 阿卜
  • 还行

热闹、黑色、伤感、残酷。

55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还是没放开

60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