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无理之战

剧情片英国2019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李·布罗德曼,奥利弗·莫尔特曼,理查德·古尔丁,马尔科姆·弗里曼,莎拉·贝尔彻,露西·拉塞尔,奥利佛·伯奇,罗斯·哈特,利兹·怀特,西蒙·戴伊,约翰·赫夫南,保罗·莱恩,凯特·奥弗林,蒂姆·迈克穆兰,理查德·杜登,罗里·金尼尔,安贾纳·瓦桑,凯尔·索列尔,亚丁·吉勒特

导演:托比·海恩斯

 剧照

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2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3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4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5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6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3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4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5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6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5-20 20:08

详细剧情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主演聚焦英国脱欧的2小时新剧《脱欧》(Brexit,暂定名),饰演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该剧将探索这场数据驱动的政治运动,这是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有争议的政府公投之一。剧集由托比·海恩斯执导,剧作家詹姆斯·格拉汉姆操刀剧本,今年下半年开拍。

 长篇影评

 1 ) 堵在历史十字路口的英国

拍出过《是,大臣!》和《幕后危机》的英国人拍政治电影还是手到擒来。关键是历史将如何评判?

2016年当英国全民公投结果显示脱欧派胜利的时候,我在回老家的高速公路上。车上用手机听国外的播客,反复提及的词就是震惊,未知领域,慌乱。卡梅伦宣布辞职后闪光灯里踮步回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时,被身上的录音设备录下了哼着小曲的声音,最后来了句:“好吧!”(Right!)好吧!他是解脱了,或许还在幸灾乐祸那个倒霉蛋要收拾现在这个烂摊子?我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位英国老师聊天时对我说,因为欧盟,自己没办法吃到某种鱼!如今英国人民在一片混乱中将自己推向了二战之后最大的政治漩涡。网上Facebook的英国年轻人一通吐槽和失望,而工人社区酒吧里的退休老人却欢呼雀跃。我在车上不断的想,近几十年,英国和欧盟,文化、政治、军事都密不可分,经济欣欣向荣,为什么突然要放弃未来领导整个欧洲的全部机会,放弃欧洲共同市场,甚至频频谈及要变成挪威这种边缘国家的模式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政治休克?英国决定退欧,它真的退的了吗?

仅仅是前奏

脱欧公投仅仅是这场暴风雨的开端。整个不列颠群岛在随后两年开启了过山车式的莎士比亚恐怕都难以写出的大戏。2016年公投之后,英国首相卡梅伦随即宣布辞职,保守党党魁选举拉开帷幕。其党内的脱欧派志在必得,但没想到公投中脱欧派建制势力的政治明星党魁热门人选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却在关键时刻和迈克尔·戈武突然发生内讧,黯然退出选举(这两人的关系和戏剧化的内讧过程完全可以拍成另一部电影),而戈武也在随后的选举中惨败给了支持留欧的特蕾莎·梅。脱欧大争论引发的领导人地震,最终却以留欧派的上台告终,这是怎样的一种嘲讽?2016年的全民公投不仅仅留下的是伤痕和对立,更为关键的是爱尔兰边境问题,以及全部选区都支持留欧的苏格兰。为了尽可能的保全英国经济,同时为了照顾党内的强硬脱欧派,留欧派特蕾莎·梅骑虎难下,艰难推进她所主张的温和退欧,正是两面不讨好的典范。这对于议会反对党原本是天赐良机,可脱欧也让反对党工党也发生了内乱,两次党魁选举,杰瑞米·科尔宾这个曾经的极端左派在党内几乎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依靠青年工党支持者两次击败众多对手,保住了党魁宝座。趁工党大乱之际,特蕾莎·梅趁机提前发动大选,想要扩大在议会的多数议席,这样就能在日后退欧谈判中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可没想到的是英国选民给梅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提前大选的结果是执政党保守党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形成了悬浮议会。特蕾莎·梅最后勉强依靠一个北爱尔兰地区的一个10人的小党北爱统一党勉强组阁执政。这对特蕾莎·梅的脱欧大业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她的任何脱欧协议将很难取得议会的有力支持,并且由于被北爱统一党抓住把柄,北爱边境问题将成为最棘手的难题。

行文至此,这场脱欧大戏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特蕾莎·梅千辛万苦的追着欧盟各国达成了协议草案,却接连遭受党内强硬脱欧派和北爱统一党的双重反对,眼看着就无法通过。同时议会两党的留欧派又接连挫败政府,在议会连续通过了防止英国硬脱欧(即无任何协议脱欧,与欧盟贸易关系降为世贸组织关系,将对英国经济几年之内造成重大伤害)。特蕾莎·梅的脱欧计划到底如何玩下去,她自己还能坐首相的位置几天依然扑朔迷离。

而这部电视电影,就将我们拉回了问题的关键时刻,2016年脱欧公投。电影就讲述了一件事。一个特立独行的反建制派狂人,是如何带领脱欧派完成英国近40年里的最大的惊天变局的。

Why? How?

为什么不列颠老百姓想要脱欧呢?首先就要说到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自从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终于放弃了所有欧洲大陆的领土要求,特别是跟法王的封建关系,走向了隔海相望的分而治之的外交策略。16世纪以来,英国趁欧洲大陆争斗不休,将军舰驶向了全世界,最终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体系,到现在还是英国外交的重要体系——英联邦。同时凭借着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英国成功的领导欧洲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联合国、北约等战后体系当中也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内心深出来讲,英国海外征服的辉煌历史,本岛几百年来没有被外敌占领,对欧洲事务分分离离,同美国的特殊关系都让英国的民众心中的国家认同感非常的突出,对欧洲大陆的认同感并没有法德意荷比奥等国如此的突出。

但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英国不得不做出了加入欧盟的决定。英国在二战之后海外殖民体系崩溃,美国实际上在世界各地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帝国的政治地位,而苏伊士运河危机又深深触动了英美的特殊关系。同时英国经济饱受滞胀困扰徘徊不前,欧洲在英国对外贸易中占到的比重越来越大,英联邦贸易避重逐年降低。欧洲一体化的迅猛成熟让欧盟一跃成为了欧洲地区最大的政治力量,成为了冷战时期美国不能忽视的一极。英国的政治经济的现实决定了它必须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利用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同时借助欧洲来维系其大国地位。

卡明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摒弃了传统政治中脱欧派的精英主义视角,而是抓住了两个英国民众感受最深最直接的议题:欧盟对英国的控制和移民问题,然后毫不怜悯的加以利用。从最实用的角度来看,英国加入欧盟和欧洲共同市场得到了相当的好处,伦敦实际上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外资桥头堡和金融中心,英国经济和广阔的欧洲市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但英国民众已经把这些当当成了理所应当,随着欧盟在九十年代的不断扩大,当年麦克米兰和希斯首相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反复权衡利弊到今天更凸显的似乎又是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人们抱怨大量涌入的东欧的移民,爱生孩子,抢夺底层的工作,占有英国的劳工福利;人们抱怨欧盟的食品法规让英国的许多传统食物在餐桌上消失;人们对欧盟接纳大量东欧穆斯林和非洲移民的反感;人们对欧盟官僚机构的不信任等等。当下的不满往往转换成了对往日美好的臆想。欧盟成了英国国内现实发展问题的出气筒。卡明斯创造性的发明了那句著名的“每周我们给欧盟三亿五千万英镑,让我们把这笔钱给国家健康服务!““土耳其加入欧盟将带来7000万移民!”这不是什么高超的谎言,不需要几个懂行的就能证伪,可为什么还有大量的民众相信呢?情感战胜了理智,那些迎合民众原本笃信的观念的伪证,会被不假思索的吸收。

对于欧盟来讲,英国的经济实力当然对于欧洲大陆也很重要,可它带来的麻烦也不少。从欧盟各国特别是法德领导人来看,英国从来都不是为了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和欧洲认同加入的欧盟,反而拉帮结派频频阻挠欧洲进一步一体化的努力。不加入申根,不加入欧元区,要求预算贡献大折扣,差异较大的经济模式,与美国保持军事外交的优于欧盟的特殊关系,都表明了英国加入欧盟纯粹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摘桃子,享受共同市场带来的好处。如今英国要闹离婚,那欧盟就干脆甩掉英国,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不失为双输之中能看到的积极一面。

影片中用极大的篇幅谈及了那句著名的宣传语:Take back control。特别是Back一词,抓住了很多上年龄的英国老百姓对往日大英帝国的思念之情。本尼迪克·康博巴奇饰演的卡明斯对传统政治思维嗤之以鼻,他立志要用信息时代的新方法去寻找颠覆传统政治的可能。在公投中,卡明斯对宣传策略的手段包含“不要讨论移民”,“讨论商业”,“不要造成这次公投是最终公投的印象“,”讨论欧洲法院的大包大揽“等等。由此可见此人对大批疑欧或脱欧民众中的欧洲印象的把我是何等精确。他利用数据工具,在热门的社交媒体上拿用户当作实验品,利用数十亿诱导式的广告和钓鱼式的有奖调查挖掘原本远离政治和举棋不定的选民,他成功了。

重启是万能的?

无论如何,可以明了的是,英国脱欧虽有铺垫,但却并不是像必然会发生的,它更像是被催生的。事实上英国也是整个欧盟地区少数的议会中没有出现极右翼政党一极势力的国家,足以说明英国选民的理智情绪。可是卡梅伦在本党内部一小部分强硬派和极右翼党派的压力下选择了将公投和2015年大选绑定,逼着英国民众选边站队,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卡明斯自己在影片中也对公投这个制度嗤之以鼻:“公投是做出选择的最糟糕的方法,它具有分裂性,它假装复杂的政治问题有简单的黑白二元对立的答案,可明明我们知道有更精巧的更可靠的办法去实现政治变革和改革。”但并非具有强制效力的全民公投却成了英国的现有政治体制为了解决政治纷争而急于抛出的甩锅大法。它就向“鬼子来了”中扔给马大三两口麻袋的“我”一样,把这样的选择不负责任的直接扔给了民众。更可怕的是,它的选项只有两个:是或否。没有“我不明白”,没有“再等等看”,没有“走开!别问我”。全民公投如此重大的选择,难道不该设置高一点点的门槛,多一点点的时间吗?

电影假设了一个场景,当工党议员乔·考克斯被脱欧支持者刺杀致死后,卡明斯的对手留欧派的总管克莱格·奥利弗和感到震惊的卡明斯在地铁偶遇。奥利弗向卡明斯坦诚他对这种不文明的、不可靠的、分裂化的政治文明的深深的焦虑。卡明斯斥责奥利弗的迂腐:“新的政治来了!它是什么样子你我都不知道,但你必须接受。” 奥利弗警告他:“小心你希望的是啥,你也没法控制。”

影片最终借卡明斯之口悲观的预言了2020年脱欧后的英国。卡明斯将矛头再次对准了现有的政治体系。他说:“我按了恢复出厂设置,可运行的却又是同一套操作系统,让我们失败的是狭隘的自私自利和缺乏想象力的短视。”审查脱欧派选举舞弊的委员会主席质问卡明斯:“你不正是这种政治文化的一员吗?这种半真半假,简单答案,虚假承诺?”这简直是电影导演对民粹主义政治文化的直接控诉。

回顾起来,英国曾经有机会联合法德领导欧洲联盟,坐上欧洲领导者的位置,但由于大英帝国的历史遗产和大国自尊自我放弃。而等看到对岸的欧洲共同市场搞得红红火火再想分一杯羹,却被戴高乐将军两次羞辱。英国没有放弃,熬到戴高乐下台,直到1973年终于加入了欧共体。

如今英国人拆掉了红绿灯,把自己堵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个伟大的国家,主动要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

PS: 关于本片弄了期影评瞎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www.ximalaya.com/yingshi/13031268/153866561

 2 ) 信息权力

许多人看了预告片的人都在吐槽卷福变得稀疏的头顶,脱欧和脱发相映成趣,但看完影片却让人笑不出来,在寒冷的1月让人越发觉得后背发凉.

剧情逻辑清晰的梳理了一遍英国脱欧这事是怎么发生的,这件事被讨论过很多次,其本身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影片希望人们关注的就是舆论遭到有意的控制这一危险的行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科技的进步不一定更加解放人民,而是可能更进一步的奴役人民,这不是《黑镜》剧中的伪科学桥段,而是现实世界中发生过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的事,民众为了体验效率不得不向网络服务供应商妥协,放弃部分隐私权,而从广大民众中收集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零星信息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权力,这权力不能被直接行使,但允许其掌控者篡夺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力,因为其从源头上控制民众进行思考的原料一一信息,这在事实上剥夺了人民自由思考的能力.

许多普通民众认识不到什么是真正对国家有利的,他们早已厌倦专家和政客不接地气的夸夸其谈,只想宣泄自己被忽视的愤怒,而有很多人甚至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愤怒,他们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虽然已经成年,但受到自身所受教育及所处阶层的局限,他们实际上无法对自己负责,更无法对国家负责,西方民主因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而丑态迭出弊端竞现,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崛起的信息权力如果不受控制,在道路的前方将是一个让人不愿想象的前景.

 3 ) 脱欧,胜利不属于英格兰

距离2016年那个英国脱欧之夜四年多后,英国政府终于同欧盟在脱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虽然协议双方都认为自己做出了更多的让步和妥协,不过至少英国人终于可以将此事告一段落,给与国民一个交代,只是不知道今天还有几个英国人会为这姗姗来迟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人们或许更想永远忘记四年前发生的一切,那场支持率几乎对半分的公投,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是英格兰的胜利日。

公投的“始作俑者”卡梅伦在电影里只是以转播画面的形象出现,脱欧可以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他根本没预想过会出现的结果。苏格兰独立公投的胜利令卡梅伦盲目自信,试图如法炮制地解决另一个政治风险——自英国加入欧盟以来,国内反对的声音就从未停止,借着胜利的情绪乘胜追击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迹象表明脱欧派在舆论上占据上风,平稳度过公投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卡梅伦和他的支持者没有估计错形势,但显然低估了脱欧派的手段和决心,他们留给对手的时间太多了,足以让后者改变许多英国人的想法。

正如影片里所说,英国社会在最近二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并不全是因为加入欧盟导致的,但对那些生活陷入窘境,日子大不如前的人们来说,加入欧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政府当年许诺的种种好处。经济合作、人口流动只是带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福利和工作机会,愤怒和不满在他们心底滋生了多年,这时有人声称,要带领他们拿回失去的东西,找回昔日的荣光,可想而知汇聚的力量将会形成滔天巨浪。脱欧派深谙引导情绪的技巧,英国社会长期以来并不像表面上那样风平浪静,暗藏的火药桶一直存在,他们不过是用名为“脱欧”的引线将它引爆罢了。留欧派显然不懂得这样的宣传手段,他们希望选民能够理智地听从专家们对脱欧潜在后果的分析,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拒绝“显然是愚蠢的”选项。而脱欧派的支持者大概会对此嗤之以鼻,他们的生活需要改变,而留欧只会一成不变,如果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改变就并不意味着风险。但同时脱欧派没有给他们关于未来的任何具体承诺,他们只负责造梦,不负责圆梦,他们或许也知道,梦的尽头不会符合任何一方的想象。

最终脱欧公投就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结束了,脱欧派的支持者们疯狂的庆祝胜利,留欧派的人群里则宛如世界末日一般死寂。然而这真是属于哪一方的胜利之夜吗,可以确定的是有一半英国人认为他们有所失去,而目前为止另一半人也并没有得到他们以为的好处,只有一度看起来将会永无止境的脱欧谈判。援引一位欧盟官员的话说,“英国就好像我家里养的那只猫,它总是不断地挠门发出噪音,你以为它要出去,可当你把门打卡,它却只是站在门框上看着你。”英国人似乎放下了所有要紧的事,花了四年才终于把脚迈出了门槛,而大部分人好像都已经变得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怀念之前的日子了。“不过至少我们遵循了英国的民主传统,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在他们这样安慰自己的时候,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投宣布之时,有多少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抱着脱欧的信念,他们本可以投给留欧,或是保留自己那一票,最终却败给了脱欧派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稀里糊涂地站在了脱欧一边。脱欧派第一次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分析选民,通过对选民画像找出潜在的脱欧支持者,然后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脱欧教育”,从而成功创造出新的脱欧派,这就是脱欧阵营能够以极高效率迅速增长的秘诀。试想一个态度游移不定的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对他精准推送的信息,一切都在暗示欧盟的弊端,他很难不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带有煽动性质的宣传是否背离了公投的初衷,以及结果是否能代表大多数国民的真实意见,或许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场公投除了满足少数政客的利益,成为了新媒体选战宣传的试验品外,并不是属于任何人的一场胜利。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决定了英国长远未来的一次投票,意义远大过普通的选举,而英国人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四年。

 4 ) 一场全民政治狂欢

电影只集中说了政客们在脱欧这件事上的较量,至于为什么脱,而且将决定权交给所有英国人,脱了以后如何,基本上没怎么交代,毕竟电影时长仅仅90分钟。

也许电影制作时剧组已经很明确目的,就是将脱欧的政治较量完全表现出来,所以他们不止放弃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在脱与留之间定夺,也不想花精力解释脱欧与否对政客们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能让他们吵个热火朝天,投入大堆人力物力宣传自己政治观点,甚至闹出人命。所以电影虽然拍的不错,只是有点没头没尾的感觉,没有说明各色人物的“动机”,只有谢了顶的卷福在最后的听证会以竭嘶底里的发言说明他推动脱欧的原因,其他人呢?不知道。可能对英国人来说发起公投的前因后果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剧组就懒得费这个时间再做说明。

电影像纪录片一样以几乎不带任何立场来还原公投前的这段日子各色势力之间的角力,这场政治游戏没有正派和反派,留欧派和脱欧派差别只有给的镜头多和少而已,镜头下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还有一场全民政治狂欢留下的一地鸡毛。

公投的结果全世界都知道,脱欧究竟是愚蠢还是明智,两年过去还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公投,这更像一场全民参与的政治闹剧,所谓的公投不过是民众发泄心中不满的缺口,留欧派列举了种种数据,搬出一大堆理论和专业术语说明脱欧是一场灾难,而民众根本不关心这些。就像留欧派领袖跟选民开会时,留欧派的一大通理论没人听得进去,那个情绪失控的妇女只是咆哮的“我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我受够了自己的一无是处”,既然现实太过操蛋,那就闹吧,闹个天翻地覆,反正我受够了。这种情绪被脱欧派很好的利用了,他们甚至用不存在的事实刺激、引导摇摆不定的选民相信日子过得差,都是欧盟的锅,那些土耳其人、希腊人和难民抢了我们的工作,侵占我们社会资源,我们纳的税全用在海峡对面的懒汉身上,只要脱欧了一切都会回到从前一样美好。

脱欧派就像一群高明的公众号写手,不管自己说的是真是假,标题起的够醒目,内容能击中大众痛点就不怕火不起来,反正认同的人多了,事实是如何没人关心,假的也可以当真。在留欧派们还在查资料,统计数据时, 脱欧派领袖卡明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激起民众的不满,他非常明白民众想看的比什么是正确的更有用。

渴望脱欧的民众们想法很简单,他们不在乎脱欧后有什么灾难,反正自己活得憋屈,大不了大家一起憋屈罢。他们存粹是抱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态投脱欧的一票,脱欧后会天翻地覆?脱欧派的“take back control”能不能实现?大概只有留欧派会关心,反正连议员都给暗杀了,一切都乱套了,后面的烂摊子谁爱收拾谁去,反正我等群众只管用脚投票。

难怪首相卡梅伦宣布辞职后他吹着口哨溜达回首相府,也许他还有点幸灾乐祸的期待这群嚷嚷着脱欧的人怎么收拾烂摊子呢。

全民公投已经过了两年了,当年政治狂欢留下的一地鸡毛还没收拾妥当,英国跟欧盟谈脱欧谈的大家都难受,所谓的“take back control”还是一句空话,甚至有人呼吁发起第二次公投,电影重现两年前的那场狂欢,提醒大家现在这副烂摊子正是他们用选票齐心合力弄出来的。

 5 ) 《脱欧:无理之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哪些探讨?

这部片子可以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去看的。权力到底掌握在谁手中?政府、百姓、政客?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掌握什么,才最有可能掌握权力?掌握钱,掌握信息? 编剧应该是个福柯粉。

就普通百姓来说,你的电脑不是你的电脑,你的人脑也不是你的人脑。你的电脑记载着连你自己也记不起的信息和你想隐藏的东西。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并且无需利益引诱的出卖你。Facebook光凭你的点赞就可以判断出你的性别、性向、种族、工作、爱好。你的人脑也在浏览电脑的时候被不知情的洗脑,比如推送的文章,推送的明星八卦。你被这些推送不断塑造与重塑了价值观。接着会发生什么呢?看似某件事情是一个个人选择的结果,但实际上这既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一个选择。比如“脱欧”。“脱欧”如果离你有点儿远,那么,不妨想想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你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决定。如果说盗梦空间里影响你的决定的方式是进入到你的梦境里,那太费劲了。现实生活中,你只要接受推送,浏览推送。就完成了。所以说交给百姓投票,是一种“伪赋权”。

所以说,未来掌握信息数据的人也许会真的站在权力顶层。注意,是掌握数据的人不是分析分析数据的人。

乱扯一句,联想到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Neo-liberalism)。一直被诟病的一个弊端就是摧毁民主。又想到片名,uncivil war “civil”本身是有“公民”的意思的。“无理之战是”一种翻译。“民主的崩塌”,也是一种。

 6 ) 《脱欧:无理之战》的悬疑表现如何?

内含剧透!内含剧透!内含剧透!

英国自1973年开始入欧,四十多年来脱欧派和留欧派不断斗争,直至2016年终于首次启动Brexit公投。Dominic Cummings,被在任首相卡梅伦形容为“事业型反社会”的在野政客,成立了新脱欧派。不同于原有的右翼野蛮脱欧派,Dominic借鉴《孙子兵法》,把留欧派带离优势主场,主张以互联网为主战场,利用大数据技术争取300万张未被开发的选票。这种奥巴马时期开创的竞选方式,“不是右派与左派之间的对抗,而是新与旧的对抗,这就是新型政治。”

到底怎么做才是国家的出路?有几人在乎。政客都不过是利益集团的傀儡,赢得利益是最重要的,什么为了下一代,所谓的政纲只是斗争的工具。在这场斗争中,留欧派想用经济数据和事实来说服民众,他们相信的是理性。而新脱欧派相信的是感性,绞尽脑汁想出了个天才口号Take back control,他们不是要冒着百姓的风险去革命,只是回归日不落帝国光荣孤立的传统。承诺把原本每年3.5亿英镑的欧盟费,在脱欧后花到NHS国家医疗上;未来将加入欧盟的土耳其人会被拒之门外;大数据会精准推送信息给那些未被开发的选民,例如足球迷群体,会看到公投有奖竞猜等活动。Dominic始终相信“钱很重要,但数据才是力量”。

由于公投结果世人皆知,剧名也早就提出了既定立场,所以导演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Dominic心中有一些噪音,而那些噪音代表着什么?在此引用豆瓣网友“余音回荡的钟”的精彩回答:噪音代表一个民族积攒多年的怨气和愤怒,脱欧行动只是一个短效的宣泄口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问题,脱欧后声音消失表达了男主个人游戏狂欢后的落寞和国家未来的迷茫。

 7 ) 可能,未来属于巴别塔...

影片开始就有一段话:我们都知道谁赢了,但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赢的。 确实如此,2016年有两个政治黑天鹅,一个是英国脱欧,一个是川普上台。结果出来,主流媒体都是一片哗然: 这TM怎么可能!

是啊,就是可能啊,不但可能,而且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而且还必须认账,必须接受啊。

而导致这一系列不可能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玩法变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加入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以前由主流精英控制的主流媒体再也无法“控制”民意,西方的民主体系正在面临由信息技术突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BREXIT片中的主角Dominic就是一个政治黑客,用新的工具对旧体系实施了一次降维打击。

然而,打击成功了以后呢?

Dominic们其实并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砸烂一个旧世界远比创建一个新世界容易的多。收拾烂摊子还得靠劳模梅姨到欧盟一个个国家去谈…

政治上如此,商业上其实也差不多。

过去几年,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汇大概就是“”创新,颠覆” ect... 不论是 滴滴,ofo,还是快手,抖音,拼多多。玩的都是新游戏,把老玩家们家里的瓶瓶罐罐砸了个稀巴烂。

但问题是,商业黑客们大多还没来得及盈利,经济大环境就快撑不下去了。一级市场输血的壕越来越少,二级市场的韭菜们也快青黄不接。

谁来重建一个合乎逻辑的世界?

每隔几十年,当政治和经济走向一潭死水的时候,总有人会跳出来“砸烂”,或者用“BREXIT”片中的话说,要求“重启系统”。

上一次“砸烂”,大概是六十年代席卷全球的社会革命吧,随之而来的是颓废的七十年代:西方人在玩嬉皮士,东方人在挨饿…

直到,里根、撒切尔、邓小平们站出来。梳理杂音,重申经济是最大的政治,让大家回到传统价值观,务实,理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今日的世界还在继续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家和追随他们的商业领袖们开创的的全球化大逻辑。

然而,就像报纸,广播开启了人们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影响了今后几十上百年的世界格局一样,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这类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的社交平台,必然对今后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我们的焦虑来自于,我们不知道这是好的还是坏的影响。甚至,连它是否属于仍能被人类控制的影响也不清楚

每一个人都对系统进行了输入,而这些输入的整体引导算法对人们的活动进行干预,干预后的结果又产生了新的输入。同时,这样的进程正以不断加速的趋势滚滚向前。

可能,未来属于巴别塔...

但愿,人类集体理性能在不远的未来回归。

 短评

看完更加肯定了现阶段James Graham的政治戏较之于照顾对岸受众的屏幕更适合本地的舞台,屏幕表达及说明性内容损失了太多可挥发的空间,The Vote、Labour of Love等戏的精髓恰恰在于台下观众席里不时蹦出来的各类诡谲笑声(不。言归正传,因为早就知道是以怎样的预设立场来拍,整个拍摄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指代好几个)系列波折,所以看完最终成片的唏嘘感也宛若一个必中的投球。还有就是,Richard Goulding,一个长相如此不着边的朋友竟然神级还原了忧郁版Boris(不。哦豆瓣把编剧信息写成另一个同名美国人了??已提交修改;Channel 4出品+本土早10天OA咋又被一坨坨营销号划重点成“HBO开年大戏”......

6分钟前
  • ピー助
  • 推荐

7.5分。英国脱欧公投绝对可以在史书上记上一笔。一个愚蠢的政府是怎么为了逃避责任而把事关国家未来几十年国运的决策交给完全没有概念的公民手上,而公民们又是如何作死了以后又想反悔的~~普通民众的从众心态真是被掌握得太好了,所谓的民主为什么越来越变成反面教程,这还看不透吗? 最好笑的是最近要无协议脱欧了,竟然英国佬又开始反悔了??尽管我一直同意欧盟根本维持不下去,但这样内斗到如此也真是刷新三观~~议会既不同意首相的脱欧计划,又不同意无协议脱欧,那你们想咋样啊???看看明天梅会不会辞职吧~~~不知道之前的约翰逊,或是她自己下台的时候,会不会反悔当年的决定吧~

10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坐着地铁骑着自行车却操着唐宁街的心,操纵着亿万普通人的命运

13分钟前
  • roja
  • 推荐

。。。确实是太无聊了点,一开始James Graham慢慢搭建Vote Leave框架给人感觉是要憋个大招的,结果丫还是把剑桥分析门拉出来炒冷饭,四舍五入不就是《危机解密》🙄怪不得和HBO几乎同步播放,通过剑桥分析门事件,把美国也拉进来当垫背了,意思我们有脱欧闹剧,你们有特朗普上台,我们还是难兄难弟,就差共.克时艰了(咦)

18分钟前
  • 明日歇業
  • 还行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在这个时代,某些偶像的脑残粉是这样,看起来高大上的民主公投其实也是这样。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能想到take back control这个口号真是神来之笔,谁到了中年对自己的人生没点儿失望啊,谁不觉得生活过的不如想象中的好,谁长大之后不感叹生活不如小时候那么幸福快乐,人是这样,民族共同体也是如此。

26分钟前
  • Lucida
  • 力荐

又名“网络时代煽动民粹主义教科书”、“看英国选民有多幼稚”。在一个没有直接民主传统的国家,第一次直接民主试验居然就关乎该国前途,几代人的命运,一切都如儿戏一般。这部电影也还原了这个儿戏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更大的儿戏。对于不知道英国怎么就脱欧了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带有极强预设立场的)科普片。对所有对直接民主还抱有幻想的人来说,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民主早已和民粹主义近乎画上了等号,而社交网络,让我们可以删去“近乎”这两个字。

28分钟前
  • 酔·不流涙
  • 力荐

Cyberpolitic这个题材从netflix算出纸牌屋开始 被翻来覆去地嚼 看过了Scandal、Miss Sloane还有一系列美国侄子们出品的各种政治剧,到brexit这个英国叔叔这已经很难挖掘出新意 本来可以写得更深刻,结果因为非要和大数据较劲反而沦为了本尼的个人秀,还是很扁平的那种,和Melrose比差的太远 为了本尼的脱发再加多一颗星 凑合看看。

29分钟前
  • 糖仙贝
  • 推荐

take BACK control, make xxx great AGAIN

30分钟前
  • 阿土婆
  • 推荐

难道罗胖不是演得比马脸好?

3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事件让“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走入大众视野,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高度相似性,但在英国脱欧事件中,多米尼克·卡明斯(本片主角)实属一个异类,他远离政坛多年,却突然选择回归,他的回归并非为了民众权益、政党利益抑或自身收益——好像他只是想赢,赢得这场“游戏”的胜利,然后夺回控制权(take back control)。最终他真的赢了,用非理性、煽动性的方式颠覆了英国(也许他从没想过要颠覆这个国家)。对政治行动模式和英国政治环境熟知的观众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对其余观众也不失为一部科普电影。希望未来能看到更深入、更详实、多角度的“脱欧”题材电影。

34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有明显政治主张倾向的民众在总投票人口里占比其实不那么重,主要是因为存在太多像荒凉社区里的老夫妻和focus group里的痛哭女人那样的老百姓,听不懂复杂的数据和术语,只知道日子过得艰难,没有希望失去方向,迫切需要现状的改变。Leave代表着Change, Take back control也带着股对抢夺有限资源的一切宣战的气势,显然比死气沉沉Remain和花哨理想化的Stronger Together的吸引力大得多。再加上大数据分析精心定点投放的简单易懂富有煽动性的Propaganda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助攻,民粹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

39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无论这部还是《梅尔罗斯》都是卷福用来炫技的,他用特别不同的演法满足自己的表演欲,也让人们看到他技术上的可能性,但至于整体故事而言,实在太一般了。

40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我错过了30min的信息。。。。。。为什么是90分钟版本? 政治还真的是恐怖到无孔不入。

45分钟前
  • 劉二智
  • 推荐

和大多数电视电影一样拍得寡淡如水,同样的题材做成纪录片明显更有意义。

49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梗好多,信息量好大,故事的讲述角度有点局限,感觉其实可以更加精彩?本尼解锁了一个脱发的角色,为每个英国男人宝贵的头发鼓掌。

52分钟前
  • 九爻
  • 推荐

题材很好,但是没有把各方阵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形拍出来,整体略显浅薄。卷福变秃福,应该叫《脱发:无理发师之战》。

56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这是卷福为以后光福后收视率如何而做的民意调查。

57分钟前
  • camac
  • 推荐

光看舞台作品上并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就知道,对于英国创作者来说脱欧是个热门又棘手的问题,除了表达混乱现状与晦暗不明的未来。我很喜欢直接去探求原因的,120分钟的剧集讲了一个原因“打法有问题”,如果能有更多的120分钟会更好。(我选择罗胖!

58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推荐

从可忽悠性和失语这两点上来看,全世界人民还真是出奇的一致呢。表演方面,卷福自然是演得不差,不过,想获得更大突破估计需要有意识打破这种轻微Anti-social的角色套路。罗胖在这部里忽然变帅了是怎么回事?越来越喜欢他啦。

60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