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火焰

记录片其它2016

主演:吉安弗兰科·罗西

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

播放地址

 剧照

海上火焰 剧照 NO.1海上火焰 剧照 NO.2海上火焰 剧照 NO.3海上火焰 剧照 NO.4海上火焰 剧照 NO.5海上火焰 剧照 NO.6海上火焰 剧照 NO.13海上火焰 剧照 NO.14海上火焰 剧照 NO.15海上火焰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4-04-11 16:19

详细剧情

  Samuele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居住在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和许多同龄男孩一样,他并不是很喜欢去学校,而是更愿意去攀爬海边那些岩石、玩他的弹弓、在海港转悠。但他的家乡并不是个平常的小岛而已。

 长篇影评

 1 ) 海峡两岸,两个世界

更新:真的没想到这篇影评也能被抄袭。

接到群众举报,台湾《镜周刊》作者黄以曦于2017年5月14日发表的影评抄袭本篇,看了下是很拙劣的抄袭和洗稿,这种跨“境”利用大陆不怎么看台湾杂志的抄袭真是醉了,也说明了豆瓣影响力。这片子看的人虽少但我这篇也是排名第一的影评,这都敢抄也是牛逼,麻烦杂志编辑采稿前先百度一下。

附抄袭链接//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508inf002/
===========================================================================
无政治,不柏林。

本片赢得金熊奖是意料之内的事,现在欧洲最火的和世界共同聚焦的话题是什么?难民。坐在电影院,看到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的字幕出现不由会心一笑,一个如假包换强烈罗西风格的“纪录片”。如果《罗马环城高速》有摆拍争议的话,那本片完全可以说是一部影片而非纪录片。罗西和他的片子不算是我很喜欢的,比起沉默展现生活的纪录片,我更喜欢他充满浪漫和诗意的老乡保罗·索伦蒂诺。然而罗西影片中展现的对人类的悲悯,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对生命苦难的洞察,值得每个人钦佩。

兰佩杜萨岛,意大利边境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岛屿,然而这里因为离非洲最近,每年都有无数难民跨越海峡试图偷渡到岛上从而进入欧洲。影片很直接且讨巧的两线并行,同时忠实记录发生在岛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对比意味一目了然。

一条线是岛上小男孩Samuele的日常生活。Samuele和其他欧洲男孩没什么不同,无忧无虑,爱好是拿着弹弓和小伙伴四处“打猎”,每天要担心的除了讨厌的英语课就是自己没能继承渔民家庭好水性的晕船问题。哦,对了,他还对自身健康忧心忡忡,在被诊断一只眼弱视后跑去找医生担忧自己是否还有心脏病和过敏病症,煞有其事一板一眼的描述症状,这也是影片为数不多能让观众微笑的地方。天真,单纯,充满阳光。

另一条线是岛上每日的搜救难民和难民上岸后的生活。影片伊始是两段对话,搜救人员问你们位置在哪儿,回应却是绝望的哭喊,然后一片死寂。难民们来自利比亚,苏丹,叙利亚等等,不同的国家,相同的战乱和地狱,杀戮,强奸,奴役。想逃离吗?先付800美金,然后把你塞到一个挤满人几乎没有空气的船舱里,和有害的机油混在一起不小心就会被烧伤。想要空气?请付1500美金,可以让你坐在甲板。至于沉船,脱水,饥饿?不好意思,不是蛇头们负责范围。于是我们看到身穿防护服的救援人员不断将奄奄一息的难民从岌岌可危的小船上转移到陆地,大部分是女人和孩子,当然,很多是尸体。

片中印象深刻的有两处。

一是岛上的医生。他负责难民救援,在给一个怀孕难民做B超时,女人子宫里的两个胎儿已经缠绕在一起了,他努力分辨着胎儿性别,尽管语言不通但还是比划着安慰女人“你的孩子都很好”,尽管他自己心里清楚由于船上恶劣的条件和挤压,胎儿前途未卜。他对着镜头说,我同事都觉得我每天接触数不清的遇难者应该习以为常了,可是,没有人能对死难习以为常。他同时也是Samuele的医生,可能昨天刚目睹难民的死亡和苦难,今天却要回答意大利小男孩没病找病的健康问题,不知道他心里会不会觉得有些讽刺。

二是Samuele的祖母边缝衣服边讲述《海上火焰》这首歌的来历。二战时军舰夜里在海上发射炮弹,渔民不敢出海,只能看着海上此起彼伏的爆炸,正如火焰。祖母每天起床祈祷家人安康,而Samuele则淘气的坐在岸边对准救援舰模仿开枪姿势。历史在进步,可战争从未停止,二战炮弹在海上的红色火焰只是被难民的鲜血代替罢了。

然而难民被救后是遣返还是留在欧洲?难民家乡那些拿不出800美金逃不出去的人呢?影片没有交代,我们只看到生还者眼中的恐惧和抱头痛哭。难民问题到底何去何从,无解。

最后简单谈一下个人感受吧。谈论这部影片必然联系时事和政治,作为一个混迹以“黑穆膜法”为方针的知乎er,我难免受社区大方向影响。欧洲目前是白左圣母小清新还是自由悲悯同理心这个大家讨论很多了,不再详说。其实本片已经处理很客观了,要是美国人拍指不定拍成什么样,但依旧偏政治正确。德国难民之乱和欧洲暴恐袭击是上半年非常火的话题,而难民的宗教属性也是。。。。大家懂得。当然,我们欣赏电影故事就好,对观点尤其是纪录片的观点,那是另一个讨论话题了。

 2 ) 纪录片《海上火焰》

吉安弗兰科·罗西,自导自演的纪录片《海上火焰》(2016),更像是一部剧情片,至少费了不少心思设计真实角色的剧情。这一点倒无可非议,纪录片也可多元,并不只会框定一个模式。影片荣获第6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我想,获奖,这自然有地缘政治因素。

欧盟一体化,面对汹涌难民潮的无可奈何,加之混杂在难民里恐怖分子的存在,难民问题变得日益复杂。频发的恐怖袭击,让拒绝难民的国家有了切实的借口。英国脱欧便是一例,早脱离欧盟,便不用分摊难民份额,也就会减少恐怖袭击的可能。

严峻的难民潮,让欧盟变得束手无策。拒绝难民入境,实在有违人道的普世价值观,悉数接纳,犹如烫手的山芋,无法随意甩掉,遂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给收容国存在没完没了的潜在风险。如果狠下心来,一律拒绝收留,是否慢慢就能减少难民潮的盲目出逃呢,也许。

一般情形下,被收容的难民生活不用发愁,但遣送遥遥无期,或者说遣送永远是一个无解的伪命题,无法实现,只能让每年上百万的非洲和中东难民留在欧洲,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希腊、意大利和法国等。首当其冲的便是意大利,意大利前沿的西西里岛及所属的各小岛,便成了逃亡难民走向欧洲大陆的跳板。

这一背景下,《海上火焰》获奖便觉得理所当然,它带来了让人思考的影像。虽然它只是撷取位于地中海兰佩杜萨岛当今状况的一角,但从中的确一窥逃亡难民及岛上原住民真实的生存情境。

兰岛拥有20平方公里,距非洲海岸只有70英里,距西西里岛则有120英里,过去20年,即有40万难民生活于此,并试图穿越西西里海峡,逃往欧洲,据估计,死亡难民人数已达1、5万人。源源不断的非洲难民,从各国家逃出。

如同片中一个尼日利亚难民说唱的,我们从尼日利亚经过千辛万苦经过撒哈拉大沙漠,来到利比亚,经历了坐牢和死亡,之后,又在海上漂流,同样经历了疾病和死亡。虽然他们说的不免有点儿夸张,真真假假,但单从索马里、苏丹和马里或叙利亚这样的国家来到兰岛,难以想象的磨砺和苦难总是如影随行。

只要这些难民遇到或发出了求救信号,兰岛的海岸警卫队便会紧急出动施以援救,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拯救这些惶惶不可终日的难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在难民点,有住有吃,可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还可按国家分类一起踢足球,但的确他们的理想是前往欧洲大陆,而非永驻于此。

但看看岛上的居民生活,无疑他们都被这种日日难民潮搞得心神不宁。他们需要心灵抚慰。9岁小男孩萨穆埃莱除了上学,就是跟玩伴一起打弹弓,四处乱逛,因长期打弹弓,造成他左眼弱视,他只得戴上眼镜矫正。不止于此,他还觉得自己时常无法喘息,好心的医生给他听诊完,说你没有病,只是紧张不安造成的。但这孩子不信,觉得自己有病。连小孩都这样,成人更可想而知了。

岛上的生活总体上是乏味的单调的,但他们世代生活于此,故土难离。就说这个男医生,他说这些年,经他救治的不知有多少难民,各种各样的身体状况,看到那么多难民的死亡,有的人一定会说都习惯了吧,不,永远无法习惯这样的死亡,更多的是哀叹和无奈。什么时候才有得完啊。无解。如同他们的垂钓和深潜一样,舒解那无形的压力,与兰岛共存亡,生生不息,亦如大海奔涌的狂涛。

萨穆埃莱的奶奶做针线活时,跟孙子讲起过去的事,老太说你爷爷当年在地中海上,看到美国军舰不停地发射火箭炮,那景象就像是海上火焰。另一个老太玛丽亚,没事就打电话,让兰岛的音乐电台播放她点播的歌曲,

其中就有西西里民歌《海上火焰》,老太说献给她亲爱的丈夫。她日日照顾着已老年痴呆的老伴,点唱歌曲,让她有了存在感和某种满足。电台的DJ自然也日日乐享其中。

风和日丽的小岛,与雷暴狂雨的小岛,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同一天空下,小岛坚韧地屹立着。这对应着不息的逃亡难民,雷达不停地转动,它们所探测的还有深不可测的人性。

但兰岛是仁慈的,他们倾尽全力,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安宁,容纳了那么多难民,他们日日辛劳奔波于海上,就是为了发现那些奄奄一息的逃亡者,他们做了所能做到的。

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要去责备他们,无疑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世上看笑话的人永远比沉静做事的人多。笼统说道西方世界的不是,既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也不用交纳任何费用,当然,也不会带来任何附加值。

只有当我们真正体察整体世情的不易,才能洞幽世事的纷杂和庸扰,也才能拨开迷雾看清世界的真相。但被蒙蔽太久的人,总是习惯于这种沉积尘垢的。

想起,小男孩萨穆埃莱的父亲对他说,你得放下弹弓,去海边锻炼肠胃,这样你才不会一出海就呕吐。潜台词好像在说你长大了,便要与大海为伍,这是你无法割舍的命运。

影片有一种潜蚀人心的耐心,这正好对应了大海上突发的难民潮,那种日复一日的施救,枯燥、乏味又黯然神伤,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坚韧和耐心。

从某种角度来说,难民的无望,恰好映衬了施救者的绝望,因为施救者每天必须待命于游弋的海上,他们或永远无法安歇。

影片最后,救援军舰的舱门打开,自升机慢慢起飞,霞光洒照在海面上,暗合着海天一间的绛紫色,犹如海面的某处舢板上那些饥渴等待拯救的难民,那濒临死亡接近凝固的血液,“咚咚”地炸响,

对于整个地中海来说,他们如蚁的漂流,黯然、微弱而难以揣测,这便如海上火焰般的命运。当然,海上火焰般的命运,不止是难民,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皆如此。

2016、8、2

 3 ) 难民电影

内容取自论文:

难民影片中对历史的再次呈现和重新解读,以及将难民作为主体叙述者,均是以反思现实为目标的视角转换方式。在这一点上,只有电影能达到最直观的效果,并在历史与现实、东道主与难民之间架起心灵和理性的桥梁,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客观且符合人性的理解和判断。然而,难民问题之复杂,解决道路之艰难,不是单靠艺术作品可以完成的任务。其涉及国土安全、文化发展和人权政策等方面,都需要依赖各方尤其是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力量。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通过距今已有70年,战争和恐怖袭击等暴行仍不断出现,使数以千万计的平民沦为难民。难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更加依赖人权的保障。人权保障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于通过保护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来捍卫人类和平与文明的延续。为此,艺术关注弱者、展示跨越国界的人文关怀,引领人们积极向善、平等交流、追求幸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波助澜、贡献力量,这一点在难民电影上显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4 ) This is my Testimony

Fire at sea, no one ever see. But it was real, just as uncountable dead people.

Hiding under Nigerian bomb, running into Sahara Desert without water, fleeing to a city of ISIS only with open prisons, getting lost in sea, dying under the speechless sky.

Is it really my life like a broken wing of butterfly?

The sea is not road, but the only way to go. It is risky in life not to take a risk, because life itself is a risk.

They aren't rappers, they're survivors, looking for an island with laughters and tears.

No gambling, no winning.

Oh, Wartime.

"

成千上万的突尼斯难民涌入了靠近北非的兰佩杜萨岛,该小岛属于意大利。意大利政府正在寻求帮助。

Several thousand Tunisian migrants arrived on Lampedusa, a small Italian island off north Africa. The Italian government asked for help.

当天晚上,另一艘载有400多人的难民船在抵达意大利兰佩杜萨岛前触礁,幸亏被边界值勤人员发现,难民全部得救。

That evening, another boat carrying more than 400 refugees arrived in Italy, Lampedusa Island boat ran aground before, thanks to the border duty is found, all the refugees saved.

意大利当局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一项大规模的行动,将逃离突尼斯和利比亚混乱的数千名移民从兰佩杜萨岛转移出去。

The Italian authorities have launched a massive operation to move thousands of migrants fleeing the turmoil in Tunisia and Libya from the island of Lampedusa.

"

 5 ) 很喜欢难民们rap诉苦的那一段

《海上火焰》是电影里的一首歌。夜晚,海上的巡逻舰开着探照灯,经常会发生枪火交战,炮弹的火花交错在海面,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本片是分两个没有交集的故事同时进行的,一边是岛上的一片宁静安逸,一边是海上的难民问题。两个世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调皮的小男孩热衷玩打仗游戏,摧残仙人掌,出海捕鱼就晕船。而另一边海上时不时飘来一些偷渡船只,救护人员不得不接受和拯救这些把生命交给大海的求生难民。

小男孩为了出海,去克服晕船的障碍,难民们不管晕不晕船,为了生计必须上船接受命运与运气的安排;小男孩对着海上比划着开枪的手势,另一边海上燃烧的战火映红了;小男孩一点点心理作祟就要去看医生,船上的难民很多因脱水和苛刻环境遭受磨难。如此的并行拍摄手法很容易慢慢的触动观影者的情绪,内心的共鸣感油然而生。

难民问题是个棘手的难题,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总是需要时间来缓和,也需要人类的自救。难民青年们上岸后的那一段说唱,歌词唱出他们一路避难的辛酸,用铿锵有力的Rap道出内心的呐喊,看的非常带劲!

第一次接触纪录片,不知道从哪方面去欣赏,也分不太清纪录片与艺术片的区别。至少有一点感受就是,纪录片把更大的空白和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

 6 ) 阴云密布的欧洲

吉安弗兰克•罗西凭借此片斩获2016第66届柏林金熊奖时,好多影迷表示不理解。实际上贝纳多•贝托里奇把2013第70届金狮奖杯颁给他的《罗马环城高速》时,媒体和影迷就颇有微词,统一的观点是他的纪录片从本质上是对纪录片的背离,摆拍和设计的情景让它更接近于剧情片,但贝托里奇老爷子还是执拗的把奖给了他,理由是它够新颖。今年大家不满意《海上火焰》还是同样的理由,但我个人觉得《海上火焰》登顶是占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炙手可热的欧洲难民危机的主题(况且导演处理的也不错),去年柏林竞赛片整体质量偏低加上评委会主席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斯特里普在开幕之初就表现出她作为评委会主席的信心不足,后来奖项的归属也看出她的确是规规矩矩地顺应了媒体的意愿把金熊颁给了场分和媒体呼声最高的《海上火焰》。影片是否有资格得奖,早已经尘埃落定,我们就没有在这上边纠结了。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影片所触碰的欧洲难民危机话题,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呈蔓延之势,正吞噬着欧洲。自从希腊的债务危机,到英国的脱欧公投、德法经济的双失速加上现在让欧洲焦头烂额的难民危机,让我们看到欧洲在风雨中步履蹒跚地前行。自二战后,欧洲从没有像现在一样的艰难,当然艺术家们敏锐的触觉也绝对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难民群体的命运和他们的到来对欧洲原住民的影响。除了这部影片,涉及难民危机的影片还有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今年参加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夺得最佳导演的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希望的另一面》和今年倍受期待的迈克尔•哈内克的《快乐结局》。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将他们的镜头对准了欧洲难民,实际上导演是要借影片一方面来表示他们对来自于这些饱受战乱之苦国家的悲惨命运的难民的同情,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表示对欧洲前程的担忧。众所周知涌入欧洲的难民主要来自中亚和北非的穆斯林民众,随着他们的涌入,加上已在欧洲居住多年的的伊斯兰教社区人群,这样欧洲伊斯兰社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到一定的比例,加上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被异质的天主教或基督教所同化,毫无疑问两种宗教的不可调和性就会加剧。历史上看,发生在十一和十二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就是两种宗教的军事化对抗,不同的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因为对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当然实质上也是政治和经济的角力。虽然,这次的难民危机和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军事力量上看,今日的伊斯兰国家也不能和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或拜占庭帝国比,但宗教文化对于欧洲的入侵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会演变成宗教战争我们还不敢断言,但是这也埋下了祸根。社会层面上,大批难民的涌入势必会占用欧洲社会的福利资源,这也招致了欧洲原住民的不满,游行和冲突时有发生,加上欧洲整体经济的下滑,和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经济的制裁与反制裁等等,这些无疑让欧洲雪上加霜,风雨飘摇中,他们正试图拨开迷雾,辨清方向。这片古老的欧洲大陆正接受着自二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短评

西宁成龙影城2016.7.26.2pm 讲述的难民渡海而来的境况非常动人,结合小男孩一只眼睛无法看到的生命体验,也是一种有设计的表达。作为电影未必那么好,但所带来的直观感受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7分钟前
  • xīn
  • 还行

地中海小岛上居民的日常与非洲中东而来的难民在如此狭小的地域中构成两个遥远而几无相通的世界,仿佛对这个被各种迅捷通讯方式无限缩小的世界无情而精准的隐喻。整体还是相当克制而有力,engaging而并不说教也不显出优越感,两个世界的距离与层次也设置的十分巧妙。

8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罗西只是在讲这片海和围绕它而起的故事而已。清冷的小镇、玩着弹弓的孩童、自娱自乐的电台DJ、以及成批因脱水而奄奄一息的难民,他们故事因这片海而起而落,罗西没有所谓圣母心的态度,他只是为他们完成了一副肖像。

10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推荐

1.难民惨象与男孩生活双线叙事,杂以自然景致,构成纪录、半搬演与全控制的拼贴。2.沉静冷峻,获得金熊虽有政治正确之嫌,还是无法掩盖影片内在的辉光。3.以验光和弱视喻指视而不见,同[沉默之像]。4.以炸药和弹弓雕刻仙人掌的"面孔",遮住右眼后失去准星的发泄。5.壮美风光作反讽,凸月。(8.0/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精美的verite真实电影佳作,构建无垠的空间——自制与广博,匠心和风轻云淡。在今天的政治气候下,主题尤为惊心。

17分钟前
  • V_Lachesis
  • 力荐

柏林金熊,电影观念的大获全胜。当然随后的摆拍设计与剪辑技法也极其重要。当今国际世界语境下的日常生活的细思极恐,透过纪录电影片段+日常的设计摆拍交叉剪辑,实则还是控诉一种对他人当下苦难的漠视,它也有着对文明的深度自嘲以及严肃荒诞的重构。

1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难以评价的纪录片。脱水抽搐的身躯,脸上红色的泪痕,满仓横乱的尸体,镜头太狠太直白残忍,小男孩一家倒是这冰冷记录里一丝暖意——但他父母在哪呢? 再者,医生的那番实话很打动人心,尸横遍野这种惨象,无论看见多少次,还是会侵入梦里,搅乱平静。

20分钟前
  • 留不
  • 还行

两条线的鲜明对比

22分钟前
  • Strelizeia
  • 还行

电影名来源一首歌,导演也就五五开一面捕捉小男孩塞缪尔弹弓打鸟,蹂躏仙人掌,浮船上克服晕船,呼呼吃着意面,居然还担心自己患了焦虑,另一面也是主焦点,难民海上漂,是生是死尚难料,这是生存与生活的严重差距。

23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3.5 无比典型柏林金熊眼光,政治性远高于电影,也许导演怕被说圣母,刻意避免添油加醋,别说煽情压根冷到冰点,只敢寄寓矫正弱视疑病焦虑学划船的当地男孩,因此绝不是“好看”的电影,但大银幕上看到血色眼泪、堆叠的尸体有被震到,客观上确有进步意义。今天还放映事故了欧盟影展真是年年出状况呃

2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真实电影与新现实主义以Docufiction为形式的延续,作为“个体代表”的男孩家庭和作为“集体”的难民都被符号化,两者间完全没有交集却无时无刻不在碰撞,达成了无声的批判。如果将它对现实的揭示简单评价为“刻奇”,显然有些武断。

30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SIFF# 第一部获柏林金熊的纪录片。但其实与罗西揽威尼斯金狮的《罗马环城公路》异曲同工,只是隔了三年,罗西电影的结构更精妙,并拓展了纪录片的边界。撷取现实的方法使之既可以作表层的解读,又隐含着隐喻。完全不用画外音,靠剪辑叙事(甚至配乐)。

32分钟前
  • btr
  • 力荐

有的导演为了得到国际影展的青睐会在电影里加入一些讨巧的标签、符号、噱头,而这个导演拍的是标签、符号和噱头本身。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年度难民大片,全场白左掌声雷动。隐喻有点太用力。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两条线,一条描写岛上居民日常生活的故事片,另一条则是反映难民的纪录片,很混搭的方式,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强迫自己建立这两条线的关系的。[C]

40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才想着为何这么像纪录片,结果发现本就是。因而并无政治隐喻,反正都展露无遗。政局动乱后难民的流离,非常触目惊心。老医生说尸体见多了,其实并不会因为习以为常而毫不惊心,毕竟那都是生命。看到小男孩在这见证了太多血泪的小岛上淡然生活,有种特别的孤绝冷漠。但这电影毕竟还是少了些力度。三星半

4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看完之后过了好一阵还是不能放下电影里的许多片段。表面没有联系的男孩的生活和难民营救两部分在全部看完之后觉得它们是一个整体,有点怀斯曼纪录片的感觉了。上一部罗马环城高速没太跟上罗西的思路,这部好懂多了,正好可以把之前的重新看看。另外这就是一部政治电影,不是明喻暗喻什么的

4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浊浪夜捞鱼,点歌献亡夫,单眼隐形火箭炮;营地足球,逃难说唱,海上炼狱;医生无法适应验尸,男孩觉得自己有病,难民清查和浮桥训练,两个世界无声冲突。挺好

4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七年内最差金熊,不过某些段落还是有些冲击力。设计摆拍哪家强,还不如看赵亮...

5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摆拍出来的纪录片,再次模糊了纪实的边界,一些直视非洲难民尸体的镜头拍得精致却残忍。除了这条线以外,岛上居民生活好似毫不相干的另一部电影,眼神儿不好、自认为得了过敏症、凭空射鸟的小男孩,生活节奏静默迟缓的老头老太等。拿了金熊多半因政治正确吧,海岛风光还是美的

5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