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家

记录片美国2021

主演: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彼得·莫蒂默,亚历克斯·霍诺德,赖因霍尔德·梅斯纳,Brette Harrington

导演:彼得·莫蒂默,尼克·罗森

 剧照

登山家 剧照 NO.1登山家 剧照 NO.2登山家 剧照 NO.3登山家 剧照 NO.4登山家 剧照 NO.5登山家 剧照 NO.6登山家 剧照 NO.13登山家 剧照 NO.14登山家 剧照 NO.15登山家 剧照 NO.16登山家 剧照 NO.17登山家 剧照 NO.18登山家 剧照 NO.19登山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6:33

详细剧情

  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独自攀登,远离聚光灯。这位23岁的自由主义者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胆的单人攀登。没有摄像机,也没有失误的余地,莱克莱尔提供了一种单人冒险方式的精髓。

 长篇影评

 1 ) 他们

剧终背景乐《Manchester》 羞涩的面对镜头,憨拙而可爱谈起往事,哇了一声“ Squamish 是攀登宇宙中心!!” Marc和Alex Honnold两两在徒手攀岩上,给我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Marc对登山保有孩童般探索欲,就想爬玩的开心、感受”人与自然连接的愉悦感”、自由而独来独往,他一点儿都不在乎曝光度,罕有”小野人”性格 再者,他的女友表示理解他对攀岩的狂热,天呀,观影间,甚至有些嫉妒他了(你小子) 徒手攀岩死亡率极高,活着便是“老天赏饭吃”,即便Marc最后长眠于阿拉斯加山区,攀岩于他来说,便是活着的意义吧。 失去一位顶级登山者,是可惜吧?如果Marc活着,他会平反。 比起逝去的人,活着的人,蛮难受的。您留下来的勇气,不断激励着大家,克服“退缩”THX. 山岩边与爱人一起看日出,我看到了你们幸福无比

 2 ) The Alpinist

灵魂相遇

2022-07-02 23:56

Marc-André 和 Alex 的心无旁骛达成目标不同,他如开凿匠般简朴、精确的动作,如在平地履行日职,不悲不喜、循序渐进,“心态极稳”;只有在终极挑战的准备、谨慎和破例下,才知他也有畏惧有紧张有庆幸(只是能克服Panic澄明心理,习惯一个个问题循序渐进解决罢了),个性也没有问题、心智正常人情正常,哪都交得到朋友,是每个人打从心里喜爱和敬佩的灵魂——可见内心清澈没有怨恨,并不需要向内寻求、走强大征服之路,反而心清如水胸怀坦荡,随时准备容纳、接收和向外探寻,乐在“收听自然的信号与之互动”与自然探戈,平和、谦卑而快乐。他大道至简、不紧不徐、天然去雕饰的动作,恰是与山相处中这种“净化内心”的写照,从来的正面乐观,一种具亲和力的强大,确是next level了。

背后是教育的大功:感谢母亲的不放弃,顺应个性亲身教育,让他亲自尝试/自我探索/给更多/“What you're waiting for?”,正是母亲平和承担的面貌,开放平等、面对问题、始终尊重独立人格的态度,还有大气无私的悉心引导,刻印在了儿子身上,成就了他澄明开放的内心、平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用行动追寻梦想的独立人格。甚至悼词“谢谢给了我们25年”同样透出母亲平和感恩、尊重独立人格的润泽光辉。感谢造就了如此美丽独特的灵魂,同时把人类极限往前推了大步。

不知是否这一形象内心太过超越,作为戏剧来说难免太牵动观众,最后的意外反转难以置信,叫人念念不忘:可能问题出在唯一一次破例的伙伴上?(对不起,知道登山的规则,不应再究不需再提,但同时作为观众被塑造了植入内心的角色,实在很难控制自己的想法)

但不论主人公个性如何,不论出于什么目的登山,每每遇到把自己放到荒野中,独力享受与自然相处的震撼举动时,都叫人不自觉回到原点,关于登山的理念:阿式登山。总会有醍醐灌顶的启发、灵魂的相撞。

对于纪录片来说,本片是记载生命传奇>欣赏精彩登山表演及参与心理跌宕,而显得材料不够Free Solo丰富或具可观性,本片多为旁观视角,第一视角参与度不够。当然本片案例拍摄难度超出太多、登山要求无法跟拍等可以理解,而被摄生命已到终点,且美好无污点,因此对本片局限感官和侧重心灵沟通、灵魂记载,完全没问题,获得此点观影收获来说已谓丰盛。

 3 ) 当我登完雪山,攀完冰之后再评

修改于2022/2/23

这个冬季,总算是完成了一直想玩的攀冰的愿望,还有就是亲自登了一趟雪山。

我不是看了那种登山电影就会觉得心潮澎湃而打了鸡血的人,我对于这种运动我会更想亲身去尝试一次才会去评价它。我想去攀冰,那就去攀冰,我想去登山,那就去登山。

先说攀冰吧,攀冰是一项危险系数远高于攀岩的运动,不光是使用的装备非常锋利,落冰的风险也非常之大,但相应的,其带来的乐趣也是与攀岩不同的,我攀冰的时候喜欢拿它和攀岩相比较,其实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攀冰时与大自然相处时的快乐,听着冰镐入冰时的声音,向上之路由自己开拓,攀冰的乐趣在于对于冰壁情况的判断以及线路的选择,技术难度是攀冰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带有冒险的乐趣,以及对自己心里的控制,攀岩的时候只有纯粹的挑战难度以及动作的选择。带来的快乐是不尽相同的,但两者的尽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登山。

老实说,登完雪山之后,我感觉不到半点励志,登山是痛苦的,长时间的徒步爬升,我虽然第一次上高原没有高反,但是缺氧的痛苦不是那么快能适应的,喘不上气来成为最直观的表现,上坡的时候走十步路就要喘一喘,一天长距离的徒步让我知道了一双好的鞋子的重要性,晚上睡在大本营的帐篷里,没水没电没信号没暖气,睡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中,在睡袋里瑟瑟发抖,一晚上根本睡不着,只想早点起来冲顶,心里全是这漫长的夜怎么还不结束。

凌晨起来冲顶,带着厚手套,手指依旧冻得有些许麻木,上坡的路让我体能耗到了极限,登山远比我想象得消耗得体力得多,迷迷糊糊跟着向导就上到了顶,之后再下山,又是无休止境的徒步,从凌晨四点到下午两点,我就这么走了接近10个小时的高海拔山路。回来之后,两条腿酸了好几天也不缓解。

不同于攀岩,攀冰,登山的过程中完全带给不了我一丝的快乐,爬的时候甚至自问,我为什么要来干这种事。即使到顶之后,我也没太多心思去欣赏周围的美景,只能感谢老天爷今天天气还可以让我到顶了。

当我10个小时的徒步结束之后,这一切的痛苦终于结束之后,我望向雪山,心里也没这么多问题了,登山可能是唯一一件花了钱还要找罪受,完全感受不到一点快乐的活动吧。

回来之后,心里总还是痒痒的,对雪山的情感总是很复杂的,我说不上喜欢还是讨厌,但还想继续去登山是肯定的,我还想继续去攀登,尤其是技术型雪山,将自己所学的一切都运用到当中。

回到这部片子,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个星球上还有如此神人,mark在攀登的过程中总是释放着一种魅力,仿佛施展着魔法,他淡然自若,收放自如,一切尽在掌握。

mark并不需要常人无聊的悲悯,他知道当他进山的时候他将会面对什么,就像片子里说的那样,我们追寻冒险与挑战,那死亡就必须是可能会发生的,要不然安全下山就变得一文不值,这是生存哲学,也是人生哲学。你可以躺在沙发上享受安稳平静的人生。也可以去挑战。关键在于你想获得什么样的体验,我获得了我想要的体验,这就足够了。

我们究竟能留给他人什么,留给自己的孩子/下一代人什么,金钱?大房子?还是我们的精神传承,这个答案我也不能肯定。

虽然我的态度很潇洒,但是每当想起最后一段mark的逝去以及女友对他的哀思,还是会让我泪目,情感所带来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与自然,太过于宏大了。

以下是原文

这部电影远不如徒手攀岩来得有名,看过的人也不多,我是前两天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作为一个看过徒手攀岩和黎明墙的人来说,逐渐对这类登山类纪录片逐渐感兴趣,对于发现这部登山家对我来说简直如获至宝,还是部2020的片子,its new

影片里结合了三种运动,攀岩,攀冰,登山。当我脑子里想到户外运动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很花钱,一套完整的户外装备简直是一笔巨款。所以我从最省钱的,攀岩开始,一双鞋,一个粉袋,一个安全带,几把主锁和保护器。就可以开始室内攀岩之旅了。要是去户外的话,还需要快挂等一系列装备。

我对攀冰和登山不甚了解,因为没有合适的场地与环境。但就攀岩来说,很神奇,有无绳子的区别,就是一项普通运动和极限挑战的区别。没有绳子的保护,等待你的只有地心引力的吸引。

影片有大段直截了当的攀登画面,没有bgm,没有剪辑,没有特效。mark一人,徒手攀冰和攀岩,令我震惊不已,这是最纯粹的攀登。

这是一个人在与自然交流着。

我不懂攀冰和登山的难度定级,就攀岩来说,mark可能徒手爬的线路难度不会高,在5.10左右?对于攀岩来说,一条已经被开发的线路安全性是很高的,岩石不太会裂开或是爆开。但攀冰是不同的,即便我没有攀过冰,也可以想象随时变化着的冰壁。登山就更不用说,带着一套完整的装备也有可能遭遇不测,残忍的大自然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生命。

mark徒手登山,攀冰,攀岩,最关键的是,他是on-sight的,这是多么高超的攀登者,登山家。在一段他攀冰加攀岩的片段中,他的动作细腻流畅优雅,将两种运动结合得太完美,敢于同时攀冰攀岩的人,他的技术水平一定很高,但更别提他是不带安全绳的了。

不带安全绳意味着纯粹的自由,有时候攀岩的时候我也会想我不带安全带,眼前没有这根恼人的绳子会不会更好,我的动作会不会更准确。我想象了一下徒手攀岩的感觉,那必须是百分百的专注,你的脑子不能有任何分心的情况。我想那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也难怪片子里会说徒手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哲学。但其实当我们攀岩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与岩壁在交流,如果在户外攀岩,那便是与大自然在交流。

alex说得好,徒手攀成功了在别人看是天才,失败了又是蠢蛋,可人就只有一个,这矛盾的表面说明了其实徒手攀更是一项完全忠于自我的运动,虽然他很极限,确实。但他不像其他的极限运动,蹦极,跳伞,翼装飞行。你只有这一种方式来完成它。徒手攀岩,你明明可以选择带着绳子,却放弃了它。

这是一种自我主观意识上的改变,是我们自身在渴求精神上与自我和岩壁的强烈交流。所以带着更多的哲学意味。其中所以然只有自己尝试过才知道,可以去尝试一下徒手攀,带来的精神体验大概是普通攀岩所不能企及的吧。

所以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出生于广袤的的大地上,似乎生来就要与残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现代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自然,靠着公园的花花草草和坐着飞机飞来飞去来感受大自然。

我不是户外爱好者,因为不曾涉足,也没啥机会涉足,就像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攀岩原来是一项竞技运动。

我更想理解的是人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即使是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饱受饥饿与疾病之苦,人生来就要与生存作斗争,mark的生活方式是简单明了的,是富有激情的,他与自然一次次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直到大自然最后把他带了回去。mark的逝去只是让我惋惜,但女友的哀思确实让我泪崩,即使曾有心理准备,但依然很难~~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

 4 ) 关于生命的意义

无意间看到陈果教授关于死亡的描述:

伟人歌德在去世前对死亡的 解读:“我希望你们不要难过,因为死亡对于我来说,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彼一种能量形式而存在。某种程度上,死亡是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从而能够弥漫于无限时空当中。所以死亡对我而言是一种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和一种更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有一位哲学家叫做艾克哈特,他有一个书叫名字叫做《死亡与永恒》,他说其实死亡不是对生命的一个对立面,我们很多时候总觉得Life它的对立面是Death,错了!因为你会发现,西方人在制造这个对立的词的时候,他往往会用相应的形式,所以生命是没有对立面的,死亡真正的对立面不是生命,死亡真正的对立面是Birth,诞生!对于艾克哈特来说,生命是永恒的,而Birth或者Death只是改变了生命的存在状态而已。这两个东西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存在方式上的对立,但并不危及存在本身。 ”

回到本片,导演给我们呈现出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有大段触目惊心的攀登画面,没有音乐,没有特效。大量的长镜头慢慢的记录着mark一人徒手攀冰和攀岩,那一刻对于我而言,彷佛跟着Mark沉浸进去了,看着他精灵般的身姿在峭壁上与大山自然互动,我也慢慢融进了那一片天地,人是多么渺小,自然是多么伟大。对于他们而言,这便是最纯粹的攀登,这便是他们与自然交流方式。

他珍惜他当下的每一次生活体验,所以活的极致与充实。哪怕本片最后交代了Mark永远停留在25岁,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他其实改变的是生命本身的状态,他依旧活着,活的更加纯粹自然,无拘无束。

我想,生命本身的意义就在于:他曾经存在过,而今后他依旧存在。

附录:

When you're in the mountains with a mission,it's like all the superficialities of life just sort of evaporate , and you can often find yourself in a deeper state of mind,and that can stick with you for a while after a big climb.

当你带者使命走进大山里,生活中所有表层现象很快蒸发了,你时常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心态,而且一次大攀登后这种状态会伴随你一段时间。

You appreciate everything so much,that you take for granted most of the time.

你会非常感激那些平日里你认为理所当然的所有事。

 5 ) 真正自由且纯粹的即兴攀登者

The Alpinist. 纪录片的名字很普通:阿式攀登者,但了解了Marc-Andre之后才发现,这样一个广泛含义的词完全不能定义他。他是一位真正自由且纯粹的即兴攀登者。在他之前,这样的人没几个;在他之后,我相信这样的人也不会太多。

自由且纯粹。

就像同样热爱free solo的攀岩界顶尖运动员Alex Honnold评价他:“Marc是真的沉浸式热爱攀登,而我,是清楚地把攀岩当成一项运动。”这也解释了他俩为何一位在社会上获得很多荣誉与名气,而一位总是默默隐藏在山野。Marc说他攀登是"cruise around". Marc挚爱的女朋友Brette也说他总是out climbing, he's too busy climbing.

Marc和Brette没有太多物质追求,他们住楼梯间、住帐篷,生活里只有攀登。我看过很多业界大神的故事,包括上文提到的Alex, 他们也会为了攀登而放弃很多物质追求,但大多依旧会把做好“攀登”这件事(或者说这项运动)当成目的,因此也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但Marc是追求过程本身,他是真正灵魂自由的人。

摄制组跟拍了Marc两年,可Marc依旧不会在“真正的攀登“中带上他们,而仅仅是在有把握的、日常练习性质的攀登中才让摄影师跟拍。他说,“即使你们在旁边仅仅是拍摄、即使你们不会帮助我,这也不是solo了”。

从技术和理性层面来考虑,Marc这样大多数情况下不带通讯设备,甚至不提前探路、到了就即兴攀登(on-sight solo)的纯solo攀登模式,未免太过以身试险。但Marc觉得纯粹的攀登,就应当“除了自己的攀登能力,什么都不带”。我相信每一位从喜马拉雅式攀登转向阿尔卑斯式攀登的爱好者都对这个观点不能同意更多吧,但大多数人做不到也没办法做到那么纯粹。同时,他也接受这样纯粹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他会对每次攀登前的那顿正餐心存珍惜和感激,因为“这很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顿”,他坦然接受并且并不感到恐惧。

除了纯粹的Marc, 影片还非常打动我的是Marc的母亲,也是因为她才让我明白Marc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Marc小时候有多动症,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她总带着他去森林中、去山野里,教他认识植物、和他一起探险。她的教育理念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就获得足够多的探索机会,去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可能他这一生都很难明白自己能做什么(If you're never given free rein to have little adventures as a kid, you never really learn who you are. You don't learn what your strengths or your weaknesses are, and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capable of.)。当她发现Marc热衷攀登后,她对高中刚毕业的Marc说,“如果你想要攀登,那你还在等什么呢?”。她知道这个世界是美丽却又危险和破碎的(beautiful but dangerous and brokern), 所以她想要儿子有足够自由的灵魂去走进这个世界,她做到了。正如她在Marc过世后的纪念仪式上说的:He followed the course of his own dreams.

我把Marc妈妈在纪念仪式上说的 "To capture lightning in a bottle"改成了我的微信签名。

Climbing is a form of freedom, and the ultimate experience of freedom is to climb alone, unfettered unleased, absultely solo.

Salute to Marc. Salute to freedom.

 6 ) 热烈地活过,浓烈地爱过

Marc说,人类可以在如此庞大的世界中,体会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他还说,每次你去山上,都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次。所以你得感激所有你喜欢的东西。

他的生命长度看起来也许比绝大部分人都短,可是他却比太多人都活得精彩了。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生却从未真正活过?他们深入接触过大自然吗?他们仔细观察过生活的细节吗?他们只是为了得到更多钱权名利在“奋斗”,他们的心早已麻木不仁。

每一次爬山,Marc一定都体会到了心流吧。全神贯注地和山峰紧密地交流切磋,每爬上一寸,就是交流更深一步。大自然看似不言不语,实则是普通人没有仔细聆听,Marc一定就听到了大自然的话语吧。

Marc是真正的登山家,风餐露宿却从不觉得辛苦,因为这是他热爱的事。很羡慕他有自己热爱的事,也很敬佩他可以为了自己热爱之事做到这个程度。

Marc每次登山之前必然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有时天气就是变幻莫测。像他一样的登山家们,每次爬山之前会不会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呢?其实葬身山谷或者雪山,也并不差,至少他们可以和自己热爱的大山相伴。这不是一种浪漫吗?

看视频时,有弹幕飘过,大意是希望他为了挚爱之人不要再继续登山了。可是他本身就是这样的啊,热爱登山和登山已经是组成他很重要的一部分了,他怎么可以放弃?再说了,她女朋友当初爱上他不也是因为他登山吗?

Marc的母亲说,我相信马克过了他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是他要丈量大山,立于顶峰,找到通往孤独山谷之路。

Marc母亲的教育方法很优秀,因材施教。也正是因为她的引导和支持,Marc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且追寻它。好希望国内出现更多这样的亲子教育,而不是分数为王。但是这也是社会和历史遗留的问题了。

 7 ) 梦想生活家

看之前,我觉得:一部讲登山的纪录片有什么好看的? 一点开视频,一下就被这种这么直率直击死亡的极限运动勾住了,肾上腺激素飙升。 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是多么幸运幸福的一件事。 女性在男性成长的过程中总散发着与众不同、不可磨灭的光辉。 山就在那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集爱情亲情极限死亡生活纯粹艺术哲学与一体,登山家的一生,也要是梦想生活家希冀的一生。 成为自己的路上,不顾一切是否也是一种自私呢,留给心爱之人的是一辈子难以消除的痛苦,哪怕心爱之人再如何坦然。 有人已经死了,死了之后才埋掉。 又是一个像《永无止境》中的史蒂夫那样纯粹热爱,活成传奇的人。 喜欢极限运动或者运动的人会有更多的共鸣。

 短评

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本来的预期是当作一部普通的极限运动电影来看的,前面大部分时间也是这么觉得的,Marc-Andre Leclerc是个非常极致的人,有摄影机跟着就不是真的solo了,而且他所有的free solo路线都是on site的,就是从来没有走过,上去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当年觉得Alex free solo El Capitan已经够牛逼了,但他还是挂着绳子在Nose上来来回回研究了无数次才敢上去的。我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最后十五分钟会是这么个结局,Marc出事的时间早于我开始关心攀岩这项活动的时间,而且我这次也没提前做功课,想说通过电影来认识这个人也不错,于是在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惊呆在电影院里说不出话来。只能说Marc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够了吧。

4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认为比《徒手攀岩》更加纯粹,虽然在开片几分钟之后,我就想着这样的孩子是天选的,但同时他们的生命应该会是极度浓缩的,但依然我不知道在片子的最后几分钟里面,竟然已经是有结局的了……如果说我还能理解Alex所追求的,那么对于Marc所追求的,我只能说已经部分超越了我的认知和想象,能用“看不懂,但大受震撼”来描述。也许,就真的像他所说的,在那样的攀爬过程中,你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6分钟前
  • 米哥
  • 力荐

攀冰比攀岩更危险也更刺激,嬉皮的野外攀岩登山生活看起来自由又美好。但几部攀岩登山电影下来boys club的气氛却让我难受。Marc有着和Alex几乎一样的profile,生而不同,不容于主流,看起来尴尬却纯粹,最终在岩壁上找到自由,像许多白人怪男孩一样,拓展了人类体验的边界。但女人们在这样的故事里只有母亲和女友的角色,即使那个女友也攀岩。我需要女攀岩者的故事。最后RIP Marc。

9分钟前
  • 百野
  • 还行

everybody dies, but he lived... 看到爬egger那段想起来之前看户外探险写人爬torre的历史,想起torre最后被david lama爬了,而后来david在19年的一场雪崩中死在了落基山脉里。当时我就想,marc-andre还活得好好的在拍纪录片,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爬一些没那么危险的东西,看他solo水平这么高,过两年说不定还会在新闻里看到他。没想到啊没想到,他居然比david lama去得还早。无情的雪,a clean death.他的女朋友也真的很棒,这么美的爱情,几乎都让人不觉得是一个悲剧了。他的妈妈说得很对,这短短25年是值得感激的、美丽的25年。

12分钟前
  • 瓦斯
  • 力荐

知道登山者 Marc Andre 的人很少,知道这部纪录片的人更少。但没有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在2021年看过的电影里,它是最震撼我的那一部。回想起影片中的一幕幕,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我忽然有一个领悟,语言竟是如此苍白。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注定无法用语言描述。那就写到这里吧。Live like Marc Andre!

17分钟前
  • 2j的花果山
  • 力荐

相比于几年前大火的《Free Solo》,这一部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放在攀登本身上,而是更多的展现Marc作为Alpinist的生活方式和近乎极致的登山理念。甚至最后Torre Egger冬季free solo首攀的壮举,都只是用示意图和随身摄影简单的展现。Marc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悲伤的,反倒有一丝浪漫主义色彩,这可能和阿式攀登的本质有关系吧。Alpinist们穷其一生,永远在挑战的路上,表面上是对速度和装备的极致追求,实则是对人类自由的终极向往。

21分钟前
  • TZ_Runner
  • 推荐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风雪之夜,登山家蜷缩在山崖帐篷内,给女友留下一段视频:“我孤身一人在山里,但我的一部分想快点回到地面去看你。”这部片子将带你领略一种纯粹而孤独的登山哲学,认识一位光芒夺目又侠骨柔情的登山家,感受一段交织理想、情感与命运的人生旅程。所以这部片子讲的不仅是登山,也是人生。

25分钟前
  • 地瓜
  • 力荐

本是看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竟是一部很“禅”的电影。年轻时追逐致幻剂中的世界,后来从攀登中找到了更健康且更纯粹的方式去接近那个世界。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这趟旅程,他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通过这些经历“觉知”着当下生命中的一切。很有触动的几个点:成就不会改变你,而那些艰难攀登的旅程会留下印迹并塑造你;攀登前最后一顿饭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可能是你生命里最后一餐;Marc在攀登前吃着蛋糕珍惜的样子;攀登过后会更珍惜生活中的一切,那种对世界充满爱的感觉会持续很多天,因为nothing in our lives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最后觉得感慨的是他们俩找到了彼此,在我看来比alex要幸运得多,因为可以真正地互相理解,并一起经历、一起冒险、一起感恩。

27分钟前
  • 一只柴
  • 力荐

喜欢危险的运动并不是喜欢肾上腺飙升心跳加速的感觉,是喜欢那种完全专注自我从而进入心流所有东西都被无限放大的时刻

31分钟前
  • TheSingingSea
  • 力荐

他的“在餐馆工作”的母亲谈吐举止以及面对爱子早逝后的悼念,都太优雅了。Marc能成为这样超脱纯粹的人和这位母亲有很大关系。

34分钟前
  • Vol
  • 推荐

顺着Alex Honnold的影人页看到这片子,看着看着知道了为什么今天才看到这小伙子的事迹。。。顺便纯属个人好恶,Marc女朋友Brette观感比Alex的妻子好太多。。。。

35分钟前
  • 小林竹道
  • 力荐

最理想主义、最纯粹的独攀者。他甚至不愿意有人去跟拍他的独攀过程,因为那样的话整个登山体验就会完全不同。他独攀岩石、雪墙甚至垂挂的冰瀑,假以时日他可以成为Alex Honnold和Ueli Steck的结合体,不过这一切最终只能停留在“如果”。外人可以不理解他的“疯狂”,但对他来说,这是最完美的艺术,是最极致的自由。

38分钟前
  • 灭鼠办梁同志
  • 力荐

极限类运动的题材一直没法触动我。这么说吧,these people have nothing to lose. 富官贵科学家一个比一个怕死整天研究怎么活久一点。。但是这些人改变着世界。极限运动者走了,大山还在那里,不来也不去,可能只占用了搜救资源。

43分钟前
  • Chandelier
  • 还行

Success makes no difference to life. It is a journey where we face challenges and solve problems. We celebrate, for Marc's fated but fulfilled life. 纯粹又极致,背景音乐响起《圣母颂》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了,好多年没在电影院哭过了。

45分钟前
  • 🐈🐆🐅
  • 力荐

①继续前行or彻底崩溃。②不给孩子规划路线,而是让其发现自己的道路,并给予支持。③完成了登顶,并不会给你本身带来什么巨大的改变,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以及一段最美妙的回忆。④攀登并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在全身心投入挑战时,发现真实的自己,用随时可能送命的代价换取高度的精神专注,以及完全掌控自己的奇妙体验。⑤人生不在于长短,波澜不惊也许是一种幸福,但绚烂如烟火,虽短暂却能照亮他人,关键在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⑥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比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幸运,天生的攀登者,出色的身体条件和技巧,开明的母亲,挚爱的女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25年,人最重要是把自己活明白,并全力以赴做自己,虽死亦无憾。

47分钟前
  • 小舞舞
  • 力荐

震撼人心的不只是片中那些摄人心魄的雪山,更是攀登者纯粹而极致的理想主义。Marc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绚烂。

51分钟前
  • Jo
  • 力荐

“每一次攀爬都是山给予的怜悯”

53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力荐

他死了,他活过,他还活着。他鼓舞了我。

55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Marc-Andre Leclerc跟Alex Honnold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 Marc注重极致的个人体验 而Alex更多把攀岩当作一项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Marc更多是在靠天赋 喜欢临场发挥 而Alex十年磨一剑会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所以Marc的经历和最后的悲剧让他的一生赋予了Alpinism浪漫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而Alex呢脚踏实地地做一项竞技极限运动 这几乎代表了任何一项事业里的两类人 在我的领域里我敬佩Marc但我想成为Alex

58分钟前
  • 儿鱼小
  • 推荐

感觉他和他妈妈都是哲学家。在他的追悼会上,他妈妈说感谢上帝让她能理解她儿子。这真的很重要。

60分钟前
  • DAIS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