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大战

战争片日本2019

主演:菅田将晖,馆博,滨边美波,柄本佑,小林克也,小日向文世,国村隼,桥爪功,田中泯

导演:山崎贵

 剧照

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1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2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3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4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5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6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13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14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15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16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17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18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19阿基米德大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0 23:42

详细剧情

  三田纪房人气漫画<阿基米德大战>将拍摄真人电影,山崎贵导演,菅田将晖主演。  故事舞台设定在二战对美开战前,为了设计大和号战舰,山本五十六找到了被称为“阿基米德再生”的天才数学家櫂直。然而,随着计划的深入,櫂直发现了军部不可告人的阴谋。  影片将于明年暑假公映,东宝2019年度大作。

 长篇影评

 1 ) 算是这些年反战电影的巨大进步了

《我如何泡到财阀家的大小姐入学帝大空降成为少佐并在十天内设计出大和号》 战列舰派和航母派的斗争只是军事理念的斗争,与好战/反战无关。所以电影前期给人感觉过于儿戏:阻止建造超大型战列舰就能避免战争? 这跟皇道派和建制派的争斗一样。无论哪派得势,都无法改变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前进的势头。无非是对外扩张的方针,战争的时机的区别而已。 所以最后的两次反转算是把故事给圆上了:航母派“阻止战争”的口号只是开给主角的空头支票。而大和号设计师平山中将的真实想法才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核心:建造一艘能象征日本的巨舰,代替日本沉入大海,唤醒失去理智的国民。这个理念给人感觉蛮拧把的,谁能get到谁get不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影片本身三星吧,看在难得有一部反战不反战败的电影,给个四星。 不过这部影片的反战,说到底是以列强争霸的视角:日美国力相差悬殊,战则必败,因此反战。相比之前以受害者的视角反战败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但还是希望后面能出现一部能真正站在加害者视角的现代反战电影。 当然了,毕竟是架空的漫改故事,理念先行,各种起承转合戏剧性过强,导致故事整体还是缺乏历史的厚重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2 ) 《阿基米德大战》中的精英主义

“对于有海岸线的国家而言,海洋成为一种天然的国界线,这样的边界意味着国家领土的局限,同时蕴含着扩张的可能。它赋予防守以延伸意义,相应就是疆域的扩大,关系到在世界范围内探险、从事和平贸易、维持治安和负担道义责任带来的荣誉感,这是建立国族认同的核心。民族精神与海军传统是不可分割的,由于舰船和船员们远离祖国,民族精神被更加热情地讴歌。舰船被转化成了文化认同的载体,作为国家象征和传统价值的宝库;另一方面,也承载了国家政治的主张。”

海军电影对于沉没的战舰怀有一种持久的情结,在海上孤单航行的船只总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微缩样本,通过它的遭遇,可以将社会秩序打散重置,具有仪式效果。日本海军电影的沉船情节格外突出,尤其当战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号(Yamato)悲惨地在冲绳海域沉没,这艘著名战舰又是以日本民族的称号大和来命名时,这艘舰船作为民族的隐喻不仅仅是修辞上的,几乎就是现实的。日本海军电影多次将大和号的故事搬上银幕,“大和号”是浓缩了日本人二战创伤感的重要符号。“战舰凝聚了整个海军的传统和历史,对于一致的民族认同既梳理又褒扬。”在本片中过去的符号大和号被再次赋予意义,只是这个意义却抱有以后世一代人去观察历史的明察感,消去了身处此前历史中的环境迷雾。主角通过简单的数据来论证最终符号意义(失败论者口中的将大和号建造出并覆灭用于警醒国民)的成立并非牢不可破,相比之下更像是对明治——昭和时代里进步主义的怀旧,以及精英主义对太平洋战争期间海军叙事的又一次渗透。而这里的大和号,成为了与日本相等同的现代化国家和日本民族的象征。

21世纪其他战时/战前电影,更多是通过对“势均力敌的对手”以外任何战争受害者的刻意忽略,去达成对己方价值体系与历史观的输出,但本片并非如此,反而是通过“体系之外的精英”作为切口。以男主为代表的军队体制之外的科技人才,这些军国体制之外的精英,看似与体制对抗,实则在最终成为被利用的工具;看似抱有正义与否的观念看待战争,实则潜意识里依旧国与国间界限分明。而以片尾的舰船设计师为代表的体制之内的精英,他们唯技术论,得出日本必败的结论,作为贯穿全篇的隐藏“反派角色”,对体制外的有能力实现他们构想的科技精英施以试炼和引导,最终在通过试炼后引导年轻精英去践行自己的“阴谋”,使前者得以在精神上以及最终结果上拯救日本国民于狂热化必然导致的危亡。

“战舰的沉没是战斗要蒙受的风险,是最巨大的牺牲。失去神化的和人格化的战舰,这样一种情节被赋予了比个体士兵的死亡更具象征性的意义。在海军电影中,战舰的地位相当于民族和国家的象征,从宣传的角度来看,对于这种丧失的描述是危险的失败主义。”“失败主义指的是认定未来注定失败,因而放弃一切改变现状的行动和思想。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几乎覆灭,战后的日本海军电影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述沉船的故事,战败的客观结果使得表达失败主义不是什么问题,失败主义成了对于战时狂热的胜利宣传的反弹,受到人们的欢迎,战后的日本人不需要精神鼓舞,占据心头的是长久的自伤和自怜。”现实中的大和号幸存者吉田满曾在极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战舰大和之末日》里写道:“我们的目的就是证实此一行动的徒劳,我们将为此而死。”这一解释堪称“积极的失败主义”,失败主义认定结局悲惨,主张无所作为,在本片的情境下,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牺牲是迫不得已”的牺牲观,是近代以来日本无时无刻不强调的“进步”观念之代价。如此一来,求生/务实和求死/牺牲这两派立场被协调在一起,大和号承载着这既矛盾又统一的观念,奔赴自己的命运。日本不断繁荣进步,但为什么要进步?在此之前军队一直看重精神主义,但是没有进步是赢不了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幕末的萨长两蕃,在与西方舰队战斗惨败后,放弃了旧政策,引入了西方武器,推翻了幕府。在失败后醒觉,除了这样外并没办法救日本。当日本醒觉之时,未来便有希望。这便是本片史观中大和号的最终归宿。

这种既肯定技术派的作风与历史观念,同时又以此暗示反对战争观念的叙事非常讨巧。它绕过了所有战争叙事中的历史雷区,而使战胜者和战败者双方都可以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仍是纯粹日本视角的。它最终推导出“反对战争,拯救狂热国民”这个结论的过程,并不是因为道德上的失衡或肯定人生命的价值,而是在纯技术层面上推导出来的“如果扩大战局,日本必败”。这同时暗示着已经得到的满洲等殖民地将可能失去,与军队将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两方面。在这种观念下,或至少是这部电影叙事中已经表达出来的观念里,以中国、朝鲜为代表的最直接受害者群体依旧是缺席的,这同时也是叙事局限在日本军队内部的必然。对于电影叙事中的人物而言,他们所察觉到的历史依旧仅仅是日本与美国这两个东瀛武士与美洲牛仔间势均力敌的决斗,并且因为当时部分日本海军精英意识到美洲牛仔潜力更大必将导致武士失败,但又在军部的推动下不得不决斗的过程里进行着自我拯救,这实际上又是一种海军精英观的呈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高度重视教育,学历社会的意识迅速普及全民,也培养了日本人的优等生情结,在面对亚洲落后的邻国时,日本以亚洲优等生自居,脱亚入欧的同时,把自己当成了亚洲的代表。“海军军官由于操纵机械的需要,无形中在职业上形成技术者的思维方式,也由于他们平时航海绕行世界的时候,有机会与世界各国的海军军官交流,因而保有一种从国际视野看待事件的习惯。因此,海军在拟定作战计划上较具合理性。”海军电影中的精英意识与这种民族心理密切相关,而精英意识主导下的对底层的漠视,与日本对邻国的漠视是同构的,日本牺牲邻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发展,并视之为理所当然。

本片在后311时代的序列之内,将当下经历中对正常生活环境的崩坏,与政府精英的冷漠与不作为,投射到了片中时代背景的人物身上。它真正渴望完成的,是以影像抚平日本人印象中对当时的精英、知识分子要么无所作为随波逐流,要么远走客乡不闻不问,要么临场变节依附军国的怨念,一如男主櫂直在进入军队接受试炼前便属于前两类,渴望逃离日本/无望的历史环境去往美国单纯钻研数学,这种精英的选择令人感到恐慌和不安。建立在这种态度之上的本片,是对日本国民的战争印象、对精英阶层的怨念的一次改造重塑,而非直面战争、谴责战争,也因此,将战争直接受害者隔离在叙事空间之外自然而高效。

在此,影片肯定了时代中的精英投入改造时代的同时,一并肯定了军队对于有能力的精英个体的规训,并且暗示着相比于追求真理,投入国家回馈国民更胜一筹。在这一点上,本片依旧延续了战后日本海军电影叙事中,海军作为进步主义结果的呈现,以及军队作为进步载体的倾向,是对明治——昭和进步情结的延续。而在末尾,本片又将山本五十六放置在了“在精神上拯救国民”的对立面上,将山本作为境界仅局限于眼下战局的爱国使者。这种人物塑造,在保守地维护了自《啊!江田岛》(1959)《山本五十六》(1968)《啊!海军》(1969)《联合舰队》(1981)《激情燃烧的零式战机》(1984)《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2011)等海军叙事中把山本塑造成一个技术型长官,而非远离实践的政客,并将其当作理性而悲情的现实主义者来看待的山本五十六神话的同时,也释放了将其打破又并非颠覆的信号。

最终,大和号还是被建造出来并投入了使用,这场以海军发展中航战派与巨舰派的战略之争作为起始的一场可能改变历史的闹剧末尾,又重回到了历史本初的起点上。只不过,是用帝大数学精英阻止大和号建造,并最终在一位唯技术论的失败主义舰船设计师的劝说下做出改变的故事,为其赋予了一个脱离于历史背景中精神至上的环境,并因此显得更为智慧、悲壮、宏大的意义。日本海军的大和号情结虽然与保守派的牺牲逻辑相疏离,却更加强力地褒扬了追求“进步”的民族精神,下昏聩命令的战时指挥者与游离的精英分子不是日本民族的代表,大和号上被牺牲的军人们才是。大和号沉没,民族象征的消失暗示着旧式帝国的破灭,而存活下来的人建设了更好的日本,他们联结了现在与过去,使民族的历史不被割裂,使精英的意义得到重塑并回归。

 3 ) 【阿基米德大战】反转,反转再反转,不到最后get不到导演的历史观,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

有剧透慎入:这是一部二战前背景下的日本海军题材电影。当时日本帝国海军为了强化军事实力抗衡欧美列强,决定制作纯国产的最新大型战舰。在新战舰建造会议上出现两个方案,一边以海军造船中将平山忠道为首,以“大舰巨炮主义”为本,希望建造史上最大型战舰“大和”。另一边是以山本五十六为首,希望建造航空母舰及战机。为了阻挠平山,建造航母,山本提拔了东京帝国数学科生櫂直(菅田将晖饰)为少校,以他的数学天才,揭破平山方案中的问题及虚报金额,最终通过了空母方案。

但是电影完全不是这么简单,

各种反转把水面下的内容都抖出来的时候,让人拍案叫绝,

1 少报预算是为了向世界掩盖当时日本海军的野心

2 看上去为保卫国家的山本五十六实际上在1937年就开始计划要和美国争夺亚洲霸权

3 貌似“愚昧”的“大和”战舰总设计师其实是为了让这座日本的象征在战争中灭亡,唤醒一部分被洗脑的认为大日本帝国不败的年轻军官。

菅田将晖饰演的櫂直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从放弃日本 到想要保护自己国家和爱人

被山本五十六利用却沉浸在数学的巨大作用无限享受最后到对战争不可避免的痛苦。演技行云流水,颜艺魅力四射。

卡司,剧本, 人物塑造,都显示了导演深厚的功底,少的那颗星是因为CG稍差,,估计是成本问题。

 4 ) 请明白,“反战”和“反战败”是两码事

20200824更新一下

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还把这部电影当反战片,那我就简单粗暴地解释一下

反战:战争是地狱,所以人类应该避免未来的战争

日本战后叙事:战争是地狱,所以战争双方都不是好东西,谁也不比谁高尚,谁也别批判谁

反战败:明知道打不过米国公你还要打,你们是傻X吗?

就这么简单

——————————————————

许多评论将本片归为反战片,但我个人的观看体验:这部电影并不是反战,而是反战败。而反战和反战败,完全是两回事。

国内的宣传很误导人,动不动就右翼崛起,一刀把日本人分为了承认战争罪行的左翼和否认战争罪行的右翼。事实上,对旧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最了解的并不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毕竟是日本人吃了几个月的燃烧弹和两枚核弹。对旧日本军头们的狂妄和愚蠢最了解的当然也是日本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旧日本军头们是蠢货”的日本人认同“侵华战争是在犯罪”,这一点很重要。反战,和反战败,是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

实际上我接触到的普通日本人的想法非常简单而功利主义是"旧日本军头们蠢就蠢在吃掉了东三省还不停手,没有和美国人签订协议。"注意这里的协议,99%的中国人应该都不知道在卢沟桥事变之前,罗斯福因为优先欧洲的战略试图和日本人达成协议稳住太平洋局势,协议的内容基本上是:原则上承认伪满洲国;承认日本人对朝鲜半岛的占领;维持美日石油贸易等等。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日本人停手,不再扩张势力,那么美国人愿意亚洲局势维持现状,并保持美日石油贸易不中断。但是这个协议最后被日本人拒绝了,决策流程后人不得而知。后面的历史就是我们熟悉的美日矛盾激化,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日本投降。

这就是最普遍的日本人的想法,侵华战争是没错的,毕竟从朝鲜开始到东三省,日本人就是靠着夺取海外资源发展起来的。错就错在吃了东三省之后还不停手(下级军官独走,上层军官实际上是反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错就错在明知道打不过美国人还要打。

换句话说就是:我去抢劫没问题,毕竟我就靠抢劫发家致富,错就错在没有及时收手,错就错在明知道洋基佬我打不过他,还要惹他。

这就是本片给我的观感。发动侵略战争不是罪行,只是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决策。九一八不是侵华,只是扶持了伪满洲国独立。至于侵略朝鲜在本片则提都没提,日本史学界甚至认为日本出兵朝鲜是帮助朝鲜王朝从清王朝统治下独立的“义战”。“义战”的结果就是朝鲜被纳入日本领土,朝鲜百姓要学日语改日本姓名,全盘“日化”。军头们瞄着世界警察预备役美利坚做战争准备也都是群蠢货,因为根本打不赢为什么要打。要是打得赢的话嘛...............那道理就不然自明了。

这就是我说的,反战和反战败是两回事,不应该混为一谈。现在大多数日本人反感旧日本军队(尤其是陆军),但他们并不反战,只是反战败。本片的思想也是如此,反对和美国人战斗只是因为打不赢,而没有触及到为什么要和美国人打、为什么会和美国人打、为什么美日矛盾会激化。

(题外话,旧日本帝国发家全部来自于对外侵略和掠夺,从甲午战争入侵朝鲜,到日俄战争,到侵略东三省,再到全面侵华,再到珍珠港后全面入侵东南亚。从民族情绪来讲他们必然会承认侵略的正当性,因为如果承认侵略是一种罪行,那么请算下来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人发家以后的一切都是“赃物”。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民众作为一个集体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认同本片的主题是“反战”。

另外说回这部电影。

日本人特别崇拜天才,特别喜欢捧天才,影视作品中也特别喜欢塑造天才。而且这个天才还不能是个正常人,那样不够有味道。必须得有点怪癖的天才才是天才,例如不喜欢洗衣服的秋山真之。因为狂热的追捧天才,还出现了辻 政信这种可以模仿秋山真之,装成天才的旧日本军官。我想日本人大概特别没法接受历史唯物主义。

本片实际上就是套了个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背景的天才片。男主角是个有点怪癖的天才,完成了一项常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最后也一定是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成为了一个人世间彷徨的孤独灵魂。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这个日式天才片的套路。

我个人一直不是很习惯比较夸张的日式表演方式,不过本片显然值得仔细看一遍,但是不值得仔细看好几遍。没有题材加分,所以按我的标准三星。

另外我再多说一句题外话,旧日本海军用更贵的小船拉低大船报价实际上是真事,我记得没错还闹出过公案。

根据我以前看的资料,大和号的具体造价是没有准确数字的。因为造船不是一锤子买卖,建造过程中币值也在改变,额外继续追加投资是很正常的情况。男主的算法也不可能直接得到过去造船耗资,因为没有计算通货膨胀。

也不存在航母派和战列舰派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撕逼,的确是有对资源的争夺,但是不存在造战列舰就不造航母的零和博弈。实际上日本人对美国人的九段作战计划就是要航母配合战列舰出击,1937年的丸三计划决定两艘战列舰(大和 武藏)和两艘航母(翔鹤 瑞鹤)。

因为大和级是一造两艘,自然也不存在“建造一艘独一无二的大和号,让它成为日本的象征,然后被击沉代替旧日本死去”这种美好的想法。

 5 ) 权力争斗

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

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

一部98%都在讲文戏的战争片,一个想阻止建造超强军舰、看到大和号远航就已预见国家战败那一天的数学天才,还有各怀鬼胎想用军舰实现各自抱负的军人。

有些台词真的有意思,“军队干的事一点都不美”,“巨大而美丽的军舰对国家来说就是诅咒”,“日本人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输的民族,所以到死为止都只会一股脑地战斗”,“大和号就是日本的缩影”······山本五十六兴致勃勃地在那边策划偷袭夏威夷,而平山忠道知道日本必败的根据是和美国因为国力悬殊。

所以,如果国力相当他们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打别人了?我真的好奇当年大和号沉没的时候日本人在想什么,是觉得强国之梦幻灭了吗?部分日本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反思二战反思的不是“为什么要打输”而应该是“为什么要干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要侵略别人”?

关注点不同的人可以找出不同的亮点的片子。个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是讽刺官僚主义的部分,当权力掌握在手握兵器的人手里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会和平呢。

之前和社会学教授闲聊,他说二战到后面日本看似是要征服其他国家,实质上已经变成海军与陆军之间、各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你占领了这里,好那我要占领那里)。

这一点在片子里也有很好的揭露出来。山本五十六表明自己野心的时候他的上级说:“我都忘了你也是个军人呐。”军人这个词在日本和在中国带给人的情感完全不同,军人、军队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是令老百姓厌恶和抵触的存在(右翼除外),是不愿被讨论和提起的。二战的日本侵略战争,包括它给后来的日本人带来的种种影响,真的没有我们想的(或者说被告知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

 6 ) 阿基米德,你到底还要被人骗多少次?

一个国家需要天才,但是,天才并不能挽救一个国家。

根据三田纪房同名漫画改编成《阿基米德大战》的电影,其中人物的塑造。从人设、对白、细节、情节的处理还保留了二次元色彩,电影描述的是日本在1933年,日本海军内部到底是造舰还是造航母争论不休。一位叫棹直的数学天才,是财阀家的家教,因数学好被送到大学深造成,又因为与财阀女儿来往而被勒令退学。失意在酒馆,被山本五十六相中并任命为审计,在海军内部决定会议前期,致力要揭露以平和中将为首的“大和舰”低报预算、勾结财阀暗中腐败交易的行动。棹直以为凭一已之力挽救国家的命运,避免战争爆发,哪料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

棹直只是一位没有毕业的数学系天才。因为财阀讨厌他跟自己的女儿来往,才迫使他退学。在与艺妓狂欢的小店中与山本五十偶遇,经过调查后山本觉得他是个人才,可以为他所用。遂说服棹直为他工作,山本坦诚直言,战争即将爆发,建造一艘中看不中用的战舰,将来必是一败涂地。

棹直开始进行他的测量计算工作。谁知,山本请他来计算的原因,只不过是想弹劾掉以平和为首的战舰派而拿到预算,用于建造自己认可的航母,以便构建自己的航母战斗群,在以后的太平洋战争上,抢到亚洲的霸权,拿到谈判的砝码,抗衡生产力大于日本50倍的美国。

结果也如他所愿,在第2次谈判中,棹直及时用自己独门公式准确计算出大和舰的建造预算,揭露了平和将军的预算比实际少了一倍,平和将军却一口道出了自己虚报预算的原因,是为了迷惑美国情报部门,保护日本,防备美国为了战胜大和战舰,而选择建造更大的战舰以及超级武器来对付日本,打的是情报牌!这一下,与会人员都傻眼了,会议决定使用平和的战舰计划。

然而很快,棹直又发现了漏洞,平和设计的战舰,出现了明显的设计缺陷,棹直再一次推翻了平和将军的的狡辩。

时间推到了一个月之后,平和将军将棹直请到府中。棹直进屋后立时惊呆了!平和将军已经将大和战舰,做出了一个1:20的超大模型,这个美丽的巨无霸,象征着日本精神和武士精神,平和将军还说,给这个舰起了一个完全符合日本灵魂的名字就是“大和”。

他说你作为一个设计师,这个战舰已经在你手里活过一次了,如今我想请你说出万能计算公式,使大和战舰再一次活过来吧,我知道,日本战败是必然的,但是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战舰,一旦日本民众看到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和绝望就会击碎人心,让狂热的好战份子冷静下来,悬崖勒马,是不是就不会导致日本的毁灭呢?这就是这艘巨大美丽战舰的最终使命,你的能力没准儿能挽救这个国家,国家与民族大义的棒子再一次被高高举起,大和第二次被意淫。

棹直被感动了,深深地为大和的名字、眼前美丽模型、以及民族大义震憾。珍珠港两个月之后,大河战舰投入了战场正式服役。山本五十六,坦然接管了大河战舰,这时他已是日本太平洋战争的最高指挥官。

望着美丽的大和战舰渐渐远去,棹直流下热泪,他是为这艘战舰最终的命运留下了热泪吗?其实,日本是不愿意也不可能承认自己失败的,他们会战斗到一兵一卒,最后一支枪一发子弹。所以,不管大和战舰是否入列日本太平洋舰队,当时的民族性、侵略性是不会改变的,平和将军让战舰代替日本去死的说辞也是自欺欺人的。

只要侵略战争还在继续,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争夺还要继续,日本必将走向失败,这是他们的命运。一个小人物,即使如天才棹直,在国家机器面前、在军阀统治的昭和时代,武力象征着一切,海洋岛国向外扩张,是他们多年的夙愿;地处小岛,渴望大陆、渴望对一望无际的海洋都归他们所有。因为他们看见了,通过侵略会得到最高的利益,美国的土地与财富是抢来的,英国的土地跟财富也是抢来的,荷兰、葡萄牙都是因为海洋霸权取得了大量的财富,所以有这么多靠战争起家致富的楷模,日本能不效仿学习吗?

本片的一开头就是1945年坊之甲海战中,经过美国战机、轰炸机、攻击机、鱼雷等多次蜂群进攻,大和战舰被击沉的精彩画面,大和被击沉的后黑色的浓烟200公里之外都能看见。战舰沉没,也带走了3000日本人的生命,不可谓不悲壮。虽然本片中有很多逻辑不严谨、自话自说自话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讲这部片子还是近几年来,日本片里头比较积极的一种拍摄手法了,摆脱了一贯的小清新路线。与棹直搭档的本份木讷少尉是绝配,一个聪明,一个耿直,一个义无反顾,一个刻板守礼,相互映衬地很妙,而山本五十六的凶狠老辣,也可窥见一二,他心中的那盘棋是硕大的,而且目及多年之后的战场形势。平和将军则要逊色很多,他只看到了军舰的命运,却没有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民族有清醒的认识,反而是纵容了大和的生建造,耗损民脂国力,说到底也为了满足了自己的一点私欲,满足了一个设计师希望自己设计的模型被生产出来的强烈渴望。

棹直开始先被山本骗来计算大和预算,去用来弹劾平和将军,后又被平和说动交出公式,生产出大和,一再天真上当。试想一个刚出头的20多岁的风华正茂的少年,胸中笔墨万点,但是,他的人生阅历与抱负都是肤浅的,一个小孩子怎么敢参与到成人的战争游戏中来呢,大人们不骗你,骗谁呢?

 7 ) 原来日本大和战舰是这么诞生的,哈哈

2019日本战争片《阿基米德大战》,根据同名动漫改编,豆瓣评分7.4。

一部很新奇、很离奇、很新颖的伪历史剧情片,以二战前夕的日本为大背景,引入了山本五十六等历史人物,片中的各色战舰均以真名出现,将日本偷袭珍珠港与造船阴谋联系在了一起。

影片的故事、剧情的发展,有浓浓的日漫味道,男主在没有核心机密资料的前提下精准算出战舰造价,这是完全戏剧化的故事,可以说没有任何可信度。如果本片不是同名动漫的真人版,这狗血的剧情肯定会被喷惨,但以动漫的视角来看待的话,就可以接受了,因为日漫的构思是非常天马行空的。

以我个人的观感,本片最为精彩的倒还不是跌宕起伏的核算造船预算剧情,而是揭示造船真相后的多次精彩反转,结局构思不落俗套,令人赞叹。如果没有精彩的反转结局,本片的豆瓣评分不至于7.4这么高。反转结局可谓画龙点睛。

本片的归类虽是战争片,其实只有开头一段空海大战的战争戏,影片的主体是围绕着男主如何运用数学天赋来参与海军造船计划的剧情片。开篇的空海大战非常精彩,颇有好莱坞大片的阵势,特效逼真,场面宏大,紧张激烈,波澜壮阔,让我想到了好莱坞的《决战中途岛》《珍珠港》。

以时间线来说,本片是倒叙,先是大和战舰被击沉,然后讲述大和战舰的诞生过程,结尾时大和战舰出海,和片头大和战舰被击沉遥相呼应。

 短评

都是人祸,强行洗白?

9分钟前
  • 二饼
  • 还行

20190728@shibuya谢谢好友步子请客来看!苏打演的非常非常精彩。电影镜头处理的很流畅。一开始的战争场面更烘托出了结尾。最后苏打望着开始服役的大和战舰留下热泪那里真的呼应的非常好……能感受到老百姓的那种无力和悲愤。还想起他第一次坐艇去看战舰在闪着阳光的海里出发的样子。整个故事对“美”的定义的贯彻,对当时所谓“大和”的战争观的批判表达的很完整。得亏我不是日本人。

14分钟前
  • 推荐

Interesting premise, 能把数学拍得这么有意思。剧情反转也恰当。强行洗白max,说是人民意愿什么的也是能装

17分钟前
  • Mateus
  • 推荐

聪明的民族但凡极度追求一种目的往往会产生畸形美学,日本就有非常明显的表象。对立的双方往往尖锐到无法自控到过于美丽而说服了自己的对立阵营。这是一部一开始看是数学后来变成战争再变成政治最后变成哲学的电影。(心态上来讲是值得我强国借鉴和反思的故事,毕竟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假繁荣的世界)

21分钟前
  • 趙小島
  • 力荐

前半太拖,最后三分之一才好看起来。本以为是统计学家的胜利,最后突然变成加速主义者的揽炒……另外这函数过拟合了吧怎么可能error这么小?!我觉得既然船的不同类别差别很大那得用random slope去做。

26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战”,而非“反战败”,这一点真是难得。苏打稳,柄本佑更稳,至于美波,负责可爱就好了。

27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关注点不同的人可以找出不同的亮点的片子。个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是讽刺官僚主义的部分,当权力掌握在手握兵器的人手里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会和平呢。之前和社会学教授闲聊,他说二战到后面日本看似是要征服其他国家,实质上已经变成海军与陆军之间、各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你占领了这里,好那我要占领那里)。这一点在片子里也有很好的揭露出来。山本五十六表明自己野心的时候他的上级说:“我都忘了你也是个军人呐。”军人这个词在日本和在中国带给人的情感完全不同,军人、军队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是令老百姓厌恶和抵触的存在(右翼除外),是不愿被讨论和提起的。二战的日本侵略战争,包括它给后来的日本人带来的种种影响,真的没有我们想的(或者说被告知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最后表白苏打。

32分钟前
  • 艾茨米
  • 推荐

服化道还是挺有二战烟火气的,可一惊一乍的电视剧演法太雷人,苏打说实话驾驭不了历史人物,一干老戏骨倒是都很养眼。最后的包袱有点雷人,把战争行为艺术化了。看完感叹,玩政治固然是各国通病,可这种尊重数据和资料的作风,大概才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差距所在。

35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制作很精细,片尾连众军官从大和号上岸后的摆渡船都想到了,问题是,历史题材里,一路都是这种热血少年漫的逻辑太坑了。

39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抱着必败之心、必沉之念建造一艘日本的象征,太悲壮了

44分钟前
  • 爱乐
  • 推荐

不敢说最好,但一定是近年来日本拍的最有趣的商业战争片,即使是枯燥的数学题材并且满篇文戏,都能拍的惊险刺激。山崎贵依然是亚洲现役最会拍特效商业大片的导演。传达出的“宁为玉碎”的价值观非常让三观很“正”的中华民族惊愕,却非常大和民族,也让人惊讶于日本人在自我反思时到底开了多少脑洞。永远的零里缺少的反思它点到为止,起风了里宫崎骏另外没有深入的它也表达了出来,而又同时拥有前者的技术流与悲怆和后者的人物刻画与人文关怀。民族性,这个非常局限于他们日本人本身的词,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大褒奖。当年认识苏打的时候他还是初出茅庐的假面骑士和各种小制作的咆哮派小配角,现在看到他能以这么好的表演状态主演这么好的大制作电影,百感交集。

45分钟前
  • 银河美少年老杨
  • 推荐

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

48分钟前
  • 困扁头
  • 推荐

从一开始就是畸形的日本历史观 不过建一艘注定会沉的船来警醒注定会战斗的最后的日本人不注定还是失败了吗 就除去苏打整个剧情让我想骂人

49分钟前
  • Mitsu
  • 推荐

如果不能阻止它睡着,至少让它赶快醒过来…吗???

51分钟前
  • bigfeby
  • 推荐

有些台词真的有意思,“军队干的事一点都不美”,“巨大而美丽的军舰对国家来说就是诅咒”,“日本人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输的民族,所以到死为止都只会一股脑地战斗”,“大和号就是日本的缩影”……山本五十六兴致勃勃地在那边策划偷袭夏威夷,而平山忠道认为日本必败的原因是“和美国国力悬殊”。所以,如果国力相当他们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打别人了?我真好奇当年大和号沉没时日本人在想什么,是觉得强国之梦幻灭了吗?部分日本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反思二战反思的不是“为什么要打输”而应该是“为什么要干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要侵略别人”?

52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推荐

二战日本海军大舰巨炮想法根深蒂固,我并不认为战舰大和的意义如本片所示是为了让日本人从盲目的军国主义狂热中清醒过来。最后,数学真的可以证明一切!

55分钟前
  • Ishi.WB
  • 推荐

描述了一位想改变世界的数学天才的故事。喜欢这类故事的人可以一看。

57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推荐

超棒,即保留着漫画的热血感,又有着正剧的严肃感,通过一个计算战舰造价的故事诠释着山本五十六和平贺让的军事理念之争,数学家以为数字中隐藏着世间的真相与正义,却在最终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棋子,以保家卫国名义建造的巨大武器事实上才是促成战争的“元凶”,代表着日本帝国的大和号建造的意义就是最终被摧毁,战争这场游戏,没有输赢,只有代价。

5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还是那句话,做科学的为什么要懂政治?为了不被人当子弹使

1小时前
  • 蓝领工人
  • 力荐

困扁头:【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犀利。

1小时前
  • 库库尔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