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昆

记录片英国2018

主演:亚历山大·麦昆,伊莎贝拉·布罗,玛德莲娜·弗莱克维亚,裘蒂·洁德,凯特·莫斯,娜奥米·坎贝尔,葛蕾丝·琼斯,查理·罗斯

导演:伊恩·邦霍特,皮特·艾德盖

 剧照

麦昆 剧照 NO.1麦昆 剧照 NO.2麦昆 剧照 NO.3麦昆 剧照 NO.4麦昆 剧照 NO.5麦昆 剧照 NO.6麦昆 剧照 NO.13麦昆 剧照 NO.14麦昆 剧照 NO.15麦昆 剧照 NO.16麦昆 剧照 NO.17麦昆 剧照 NO.18麦昆 剧照 NO.19麦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0 10:08

详细剧情

  黑暗,骷髅,浪漫,天马行空,这是人们想到英国著名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时,脑海中瞬时浮现的词汇。这位曾享誉全球,同时也争议缠身的时尚坏小子,于 2010 年在母亲葬礼前夜自缢身亡,年仅 40 岁,留给世人无尽猜想和怀缅。在他身故 8 年后,备受瞩目的个人纪录片今春亮相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以特殊的录像带形式,划分开 Lee(麦昆原名,亲友对他的爱称)短暂一生的不同节点,让人窥见一代奇才丰富曲折的内心。从伦敦东区普通的工人家庭到巴黎、伦敦等地的顶级秀场,反叛惊艳的才华令他一时风头无量,成为重塑流行文化观念的时代旗手。而在光环和盛名之下,抑郁症的长期压迫与亲故相继离世,也让他在世界最热闹拥挤的中心,体味着过山车俯冲般高速坠落的孤独。

 长篇影评

 1 ) Commitment with Wings

I amshocked by Lee’s runway show ”Highland Rape”, a bold manifestation of “feminism”, his talent is second to none.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unusual artpieces created during his lifetime.

Lee held perverse view of women, and loved to torture us by his twisted and desperate Gothic aesthetic.

Lee’s strength of personality was phenomenal. He absorbed things like a sponge,and saw the beauty in the ugly. Nothing human disgusted him.

 2 ) Alexander McQueen (双鱼座,1969 - 2010)

2016年,时尚圈就已经盛传Alexander McQueen的个人记录片开始筹拍。这也是追忆Amy Winehouse的纪录片《Amy》获得成功后让人翘首以盼的一个新项目。当时比较广泛的报道是这部电影将围绕Alexander McQueen和Isabella Blow之间的友谊展开,还曾热烈讨论谁能扮演Alexander McQueen。

这两位时尚界的传奇都是以自杀的方式先后告别

McQueen过世后小报曾挖边角料,其中不乏McQueen被金钱迷惑、叛离一手挖掘他导师Blow的辛辣秘史。随着预告片释出,谜底正式揭晓:这将是一部Alexander McQueen本人出镜的记录片。脚本由Peter Ettedgui撰写,他的父亲是Joseph创办人,和McQueen交情很好。

McQueen本人是唯一主角。

***

在3岁时,那时还叫本名Lee McQueen的小男孩便有了做时装设计师的梦想。Lee的童年并不快乐,东伦敦长大,在学校里被人叫做McQueer,做出租车司机的父亲希望他长大了成为一名电工。

1986年,17岁的McQueen在电视新闻里听到英国男装订制起源的Savile Row短缺学徒,他便去了当时已有80年历史的老店Anderson & Sheppard应聘。Anderson & Sheppard的客户包括皇室成员,在成为学徒后,为衣服缝标签成为他的活儿。

他曾偷偷在一件给查尔斯王子的外套里缝进一句写有脏话的小纸条。

McQueen在时装界的叛逆,从那时就有了。

编辑、时装藏家Isabella Blow曾一手栽培了Manolo Blahnik, John Galliano,Julien Macdonald和Jeremy Scott。此外,Alexander McQueen也是她的挖掘。

在得到Blow赏识之前,McQueen不过是中央圣马丁的一名普通学生,最潦倒的时候曾经因为家里没有储藏作品的空间、做好的一套衣服在展出后又塞进了King's Cross的垃圾桶里。

1992年McQueen从圣马丁硕士毕业,毕业作品的灵感出自维多利亚时期的暗黑传说:人们热衷向妓女们购买她们的头发,卷起来送给自己的情人。于是McQueen也把头发缝入血红的衬里内。Blow在毕业生作品展时看到McQueen作品时整个人就燃烧了起来,她发疯一般打电话到学校再到McQueen家中,提出要购买他的全套设计。McQueen狮子大开口:5000英镑,一分不少。

后来McQueen坦诚,当时自己根本想不到自己设计的这些裙子会有人要,刚好自己急迫地需要现金,没想到坐地起价也有人要。

Blow本人其实人生大起大落,虽然她出生名门,当时又嫁了贵族老公,5000英镑仍是一个大的数目,她不得不与McQueen协商能否每周100英镑来分期付款。

Alexander McQueen毕业设计

摄影师、中央圣马丁的老师Gary Wallis写过一篇报道,有次他随同McQueen前往Blow夫妇的庄园里过周末。Gary Wallis写到:“Isabella见谁都给人介绍McQueen,兴奋极了。不管是在加油站、还是在面包房,她都夸个不停。而面包房的小弟分明只关心‘这位太太您究竟是要白面包还是棕面包?’。”

McQueen成了Blow的教子,并给他重新起了名字Alexander。在他穷得开不起工作室的时候,Blow将自己伦敦的公寓借给他工作,并指导McQueen的创作。

Blow在西伦敦的公寓,她平时和老公住在乡村里的大宅

毕业几年后,McQueen便荣升Givenchy的创意总监,去了巴黎。

出任Givenchy创意总监最初并不成功,快言快语的他也得罪了不少巴黎同行,老佛爷更是直言他“更接近Damien Hirst,而不是Givenchy”,与法国的高级订制背道而驰。

这些争议一直到1999年春夏系列的发布:在时装秀的最后,身穿蛋糕裙的模特站在舞台中间被两台机器人喷绘,即刻创造出一条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裙子!

这是McQueen职业生涯最光辉的时刻之一,近乎艺术般的创作又融合科技,让他一夜被全世界瞩目。

后来的故事都很熟知,回到伦敦自立门户的McQueen开始了个人品牌的创作并大获成功。

Working Process: Photographs by Nick Waplington

McQueen站在Blow乡下庄园的墙外,这座庄园的内外影响着两人的创作灵感。

2000年起是McQueen创作的巅峰,他为Bjork设计了一条由2000块石英片串成的裙子,配以鸵鸟毛裙摆;2001年当Bjork在英国皇家音乐剧院赤脚穿着这条裙子又唱又跳,配以现场乐队和石英片相互碰撞的声响,裙子俨然一成为这场音乐会上的一个打击乐器!

美国鬼才摄影师David LaChapelle X (McQueen + Blow)

2003年,McQueen获得女王授勋,他也在同一年获得英国时尚大奖的“世界最佳设计师”大奖。

McQueen是苏格兰人,所以他身穿苏格兰服饰授勋。

2006年Blow被确诊身患癌症,随后14个月里她陷入难以自拔的抑郁症,并有过7次自杀未遂——第8次,她穿上一条30年代银色古董裙服下毒药。

Blow成功杀死了自己。

Blow身穿McQueen躺在棺木里,合上之前,McQueen摘取了一截Blow的头发,做进了戒指里。

出席葬礼的McQueen

英国作家、演员、Blow生前好友Rupert Everett在她的葬礼上发言:You were a one-off, a genius friend, your own creation in a world of copycats.

Blow自杀后,下一季的McQueen发布会邀请函是以Blow为形象。打造成化身布狄卡(英格兰地区古代爱西尼部落的王后和女王)的Blow,驾着带翅膀的马车。

这一季作品全部以Blow为灵感缪斯,每一件头饰都来自她的另一个爱徒Philip Treacy。

2010年,为偿还债务,Blow家的姐妹将Blow的遗物送去拍卖行。超过200件的遗物中包含90件McQueen的作品,佳士得登报广告了这场拍卖,还用了Oscar Wilde的一首十四行诗作为标题:有感于济慈情书被拍卖。(On the Sale by Auction of Keats’ Love Letters)

英国诗人Keats写给邻居Fanny Brown的一封情书,在伦敦Bonham's拍卖行被拍卖,尽管当时有很多人反对这种把私人书信公开并当成商品的行为。1886年奥斯卡·王尔德写了一首十四行诗描绘拍卖对艺术的玷污,把参与拍卖者比作那些掷着骰子决定谁能得到十字架上的基督的衣衫的罗马士兵。

这件事很快被Daphne Guinness得知。爱尔兰名门Guinness家族的Daphne Guinness和Blow早在80年代就已相识,对时装和艺术共同的爱好让两人友谊颇深。Daphne得这场拍卖后,从纽约杀去伦敦佳士得。看到Blow生前的衣服被塞进的几个箱子,Daphne痛心疾首大手一挥,“老娘全要了。”

藏品里Daphne自己最爱的是这件,出自McQueen在1996年的Dante系列。

2011年,Lady Gaga在接受Vogue采访时说:Ifelt embraced by this London cultural movement, the McQueen, Isabella Blow, Daphne Guinness wing of the English crowd.

2012年2月,McQueen在伦敦上吊自杀。

葬礼在东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举行,当时刚好正值伦敦时装周。

Kate Moss,Sarah Jessica Parker,Naomi Campbell及Stella McCartney

Anna Wintour

Daphne Guinness

McQueen的墓碑安放在苏格兰的天空岛(Isle of Skye),几乎在英国的最西北边上。

岛上几乎就是一个无人之境。

多年前在英国念过书的学生因为喜欢过McQueen,会去岛上看看他下葬的地方。

而在2013年,McQueen留下的个人品牌还真和老佛爷提到的Damien Hirst合作了。结合两人标志性的骷髅和蝴蝶,推出限量款的丝巾。

生前McQueen的个人生活一直远离大众。性、药物、抑郁症……并且有报道他死前其实已经得知自己是HIV阳性。

在2015年,McQueen的姐姐首次披露比自己年幼15岁的弟弟曾被她第一任丈夫性侵,当时McQueen只有9岁,而自己是在几十年后才知道这件事。为此她一直活在自责当中。

姐姐在第一段婚姻中也遭到家庭暴力,忽然就理解了为什么McQueen的设计充满黑色与戏剧张力,且他总嚷嚷要打造“男人害怕穿McQueen的女人”。

尚不确定这些是否会呈现于纪录片里,但报载姐姐提前看过电影后泣不成声。

McQueen与姐姐Janet

这部纪录片已在加拿大和纽约的两个电影节上映,目前在IMDB评分惊人。

McQueen离世至今已有六年,Blow自杀至今更是超过十年。他们生前共事的伙伴和爱过的亲友,正在将他俩留下的传奇续写。

***

Daphne Guinness

2008到2012期间全球经济不好,所有大企业最先停止赞助的都是艺术家和艺术展。收了一大堆衣服、帽子和鞋的Daphne,想要创立一笔慈善基金来赞助艺术。此时McQueen的旧作放到市场上皆价值连城,那么如何一件件把这两百件裙子卖出去?她琢磨着。

就在这时候纽约致敬McQueen的“Savage Beauty”展出来问她借衣服——Daphne有了主意:让这些衣服展示出去!Isabella Blow Foundation就此诞生。

Isabella Blow's Work of Art in Toronto, 2014

纽约过后,这些McQueen的裙子先后去了多伦多、伦敦和悉尼。这个基金会致力于赞助在伦敦中央圣马丁学习艺术的学生,包括时装、摄影和设计。

Sarah Burton

Alexander McQueen品牌的接班人是Sarah Burton,也是和Phoebe Philo一样低调的主。她从McQueen的助手做起,McQueen离世后她被任命创意总监至今,但极少露面更是从不参加业内活动。Savage Beauty的策划人曾邀请Sarah Burton加盟,作品和McQueen的一起展示,Sarah婉言谢绝。

年复一年,除了2013年养蜂人那个系列,Sarah BurtonforAlexander McQueen已经很久没有给人惊喜。但Sarah Burton每年有两个客户值得瞩目。

首先她的订制作品至今依然被皇室尤其是凯特王妃所爱,凯特王妃的婚纱是她的作品,每年凯特王妃参加重大活动,包括今年哈里王子的婚礼,早晚两套都是选择Sarah Burton。

女魔头Anna Wintour的女儿Bee Shaffer没那心思进时尚圈,但每次露面都选择Sarah Burton而且效果出奇的好。

Kate Moss

两人的友谊从90年代就建立起来,Kate已经不记得第一次为McQueen走秀是什么时候,但她最McQueen最初的印象是一次在纽约的发布,人潮汹涌,她朝着McQueen大喊:“你快去把Anna Wintour先请进来!”

2006年Kate Moss曾因嗑药被封杀,McQueen在T台谢幕时刻意身穿“We love you, Kate”的T恤谢幕。

因为她被禁止上天桥,McQueen就为她录好了视频在秀场上播放。视频里的Kate Moss没有声音,如幽灵一般起舞三分钟,又渐渐消失在黑幕中成为两人职业生涯里最浪漫的一幕。

最后一次见McQueen是2009年的圣诞节,Kate还记得McQueen送了她超级多的礼物,“包括一条黑色的裙子和一条皮草,直到去参加他葬礼前我打开衣橱看到它们——仿佛冥冥之中这是他的安排。”

McQueen逝世一年后,Kate Moss决定穿上他的旧作缅怀他,“我每天都思念着McQueen。”

Kate Moss登过《Vogue》封面次数记录无人能及。继自立门户当起了女老板后,Kate Moss最新的一份职位是:《Vogue UK》的作客编辑。

Detmar Blow

王朔说“体面就是不大惊小怪”,这个体面贴切地描绘了Blow家族。面对小报写的妻子和McQueen,尤其是两人闹翻脸的部分,Detmar Blow在采访和书里都做出了澄清:McQueen就像他们家亲属一般。

其余的,他都不太说了。

Detmar Blow已经远离伦敦的浮华场很多年。这座祖上传下来的大宅,几经悲欢,现在正式作为Venue出租,是Cotswolds里热门的婚礼举办地、电视和杂志取景地。

包括Gucci的2017男装Campaign。

2018年9月,Detmar将和导演Martha Fiennes结婚。

Philip Treacy

Piers Atkinson,Stephen Jones以及Philip Treacy是伦敦最知名的三位帽子设计师。

因为Blow搭桥,McQueen和Philip Treacy无论是工作和私下都交集甚多,连时装发布会谢幕都是牵手走上T台。

若比宾客数量,Philip Treacy就遥遥领先另外两位设计师了。他的几乎包办了过去两场皇室婚礼上所有女宾的帽子,更别提一年一度的MET Ball、大小电影的首映式红毯。

***

因为“初代网红”毒药,直到2006年McQueen才在中国有了知名度。在伦敦念设计的留学生打破头也是想要去他的工作室实习的,McQueen也很喜欢中国实习生:勤奋、有天赋、不计较薪水。

在伦敦,给设计师做实习的学生没有酬劳是常态,更别提那些名气更小的设计师,不是抠门,是真的给不出。McQueen死后工作室甚至还被报端点名批评,指责他们不给实习生薪水。给McQueen本人都是在拿性命工作的,听过最惊吓的故事是,有实习生在他的工作室用仪器烫一个细节,燃烧着的装饰物差点飞到眼睛里。

2015年夏天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看完Savage Beauty后我写不出什么评价来,那种沾满实习生双手鲜血换来的时装震撼得我词穷。

那种震撼,已经很多年不再看得到了。

电影或许还将讨论McQueen自杀的原因,精神疾病已成为现代人的杀手之一。

这个夏天,McQueen与你有约。

(完)

 3 ) 一些个人感受

看完这部纪录片觉得很感慨。

我非常非常喜欢Alexander McQueen骨子的那种精致的叛逆,古典又具有革命,兼具情绪、戏剧性与诗意(有几场秀的气质总是让我想到初版《银翼杀手》)。Lee对于整个秀场的设计也总是如此令人叫绝,无数次塑造出令人心神荡漾的氛围-他真的拥有用一场时装秀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能力。 钦佩Lee对于设计的热情和惊艳的才华,也深受其命运的触动。 看见他初出茅庐时一无所有,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开启梦想般的生活,又一点点迷失在万花丛中。随着品牌越做越大,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承受越来越多的期望和压力,而曾经的同伴却因为他的过度自我渐渐离开。 为了做course work配合着vogue上的照片资料也算是看了从1995年开始到2010年的每一场成衣秀。很美,也变了很多。从那个用车轮印色,拿塑料和胶带剪裁的小胖子到在纪梵希走马上任,成为业界的传奇人物,被Gucci收购,个人却觉得Lee的风格开始(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倾向于Galliano所代表的那种受old money们欢迎的保守古典主义。 越痛苦Lee的作品就越美丽。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情绪,就像解剖着自己的灵魂,然后把它一点点填充进每一件设计。他为你打开一扇大门,门背后是阴暗放纵的盛筵,华丽得妖冶,溃烂出一副铠甲。

可是物极必反,陷入情绪的幻觉里无法自拔就如同自愿走进命运的死巷。感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尤其在身边无人能够有效制止你的时候。如果凭痛苦写诗,就避免不了受到情绪的吞噬,稍有不慎就会走向一个慢性的自毁。Lee一定察觉到了一切不应该这样,可是社会对他的期待亦如覆水难收。 其实2004fall算是一个走向商业化的平衡转折点,Lee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商业化,就像一头被驯服的野兽,失去了那种与世界为敌的锐气。果然,迈向盈利的同时大众的期待却也不再被满足,甚至违背了他“想要引发观众情绪”的初心。Lee知道这是不令人满意的,甚至无法说服他自己。以至于2009fall所呈现的形象,那种阴暗、龃龉,让我不得不联想到他被夹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动弹不得的模样。生逢死局。

我始终觉得他并不能真正自由地创作,资本是成就他的蜜糖,亦是杀死他的砒霜。纵览他所有的作品,就像一场艺术与商业对抗直到牺牲的悲剧。可是时尚终究只是一个虚浮的气泡。而那些华丽和阴暗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场美丽的幻觉,观众渴望用它的颜色点缀生活的庸碌,名利场上它只是借尸还魂的嫁衣、利益对换的筹码。

艺术,美丽而可悲的东西。只剩下那个扒开灵魂创造的人,被奉上圣坛,最终将自己献祭。

 4 ) 艺术活下去,那你必须死

先说说纪录片本身,我觉得拍得真的一般,像是一个急于在1小时50分钟带你过完知识点的,带了一些独家亲密亲友interview的,Wikipedia. 所有信息都是浅尝即止-他的runway show,他的personality,他和亲友的关系,etc. 看似讲了很多但到最后Mcqueen这个人到底怎样?在我的脑子里还是模模糊糊立不起来。死忠粉看没什么意思因为信息很浅薄,像revisit the show &interview footage,唯一valuable的可能就是一些独家亲友采访(也没说的很深)。对于一个想通过此片了解他的观众(me),看完也没刻下很深刻的印象,结合去看知乎或者ny times写的文章再加上b站看走秀再加wikipedia才能得到一个更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且还遗留了很多问题。一个人的人生实在是太长了,花两小时到底要讲清楚什么是所有biography题材电影需要思考的。

说回Mcqueen这个人,久仰大名但这是第一次真正接触他以及他的作品。私以为,他能达到现在的名气和受业界敬仰的“艺术高度,” 个人能力和才华当然是无可否认,但也少不了贵人赏识(如Issie Blow),以及他as a commercial fashion designer自带的名气。他的作品确实不太fit传统的商业成衣风格,更像installation art。矛盾之处就在于,如果作为一个independent artist他可能过得更开心,但也许一辈子在救济金下过活。正是因为作为一个commercial fashion designer他作品的美才能让那么多人看到,他说过,he hates working for Givenchy and it’s purely for money. 但如果没有纪梵希也成就不了现在这个名气的Mcqueen。想想现在还有大把和他一样有才的独立设计师却因为“没名气”而作品就没有相称的艺术价值,也只能扼腕叹息。但名气带来了“美”的永驻也带来Mcqueen的毁灭。

唉,时尚和艺术,终究是玄学。

 5 ) 人物(传记式、访谈式)纪录片的建构方法

为方便描述,当下文使用Westwood, McQueen时,指代的是电影;使用西太后、麦昆时,指代的是人物。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后,将McQueen评价由四星升至五星,Westwood保持三星评价不变,以示差距。

在分别看过Westwood和McQueen数遍之后,11月1日晚在百老汇影院两片连看又使我有崭新的发现。

由于手敲字幕员工作的特殊性,且两片都属于英文对白密集的纪录片(分别拥有一千三百多行字幕、两千两百多行字幕),我选择了“听电影”而非“看电影”的方式——为求准确无误地敲出字幕,我只能全程盯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台本(剧本),完全靠听力将对应每行敲到字幕机上。因此,我的观影过程退化为半听觉体验(余光还是能扫到大银幕),但是专注于剧本阅读让我得以清晰地思考两部电影的异同和优劣

首先,这两部新片天生就适合拿来比较,欧盟影展策展人将它们安排在同天放映也正有此意,这种比较是有趣且有益的。它们拥有太多外在的共同点:都是人物纪录片(传记式);主体都采取访谈的形式,辅之以历史图片及影像;主人公都是著名时尚设计师,他们都来自英国。更为神奇的是,两片各有一句台词提及对方。

但他们具体呈现出的效果又是截然不同的,仅就11月1日观众的反应来看——Westwood的放映在晚上七点的黄金时间,但放映结束后没有观众鼓掌;而McQueen散场时已将近晚上十一点,大家在全片结束后报以热烈掌声,接近结尾时现场还不时传出啜泣声。尽管我不能简单以有无掌声来断定影片好坏,但观众的反应已经能说明一定问题。

横纵向对比的可行性、不自觉的互文性、影片效果的差异和我的工作性质,使得这篇解读无法将两部影片割裂开看待。我希望下文能超越一褒一贬的简单评判,而在具体的比较中寻找到更为合理的传记纪录片的建构方法。

结构的决定

Westwood的架构是议题式的,每个没有做明显划分的小段落都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如朋克风潮、关心环境、情感生活等。但段落之间的联系微乎其微,换言之,它们是一座座孤岛,是无数信息的碎片,而不是建起大厦的一块块砖石。

当然,创作者凭借类型化的技巧,试图向观众传递情绪(来自角色的、来自影片的),如多次剪入西太后本人对采访的“厌恶”。创作者意欲用这个结构上的花招体现西太后的反叛,同时展示反差造成的幽默感、间离感,令观众会心一笑。然而在通片结构涣散的情况下,这种挽救是无力的,甚至是徒劳的。散文式的结构有可能使一部人物纪录片变得出色吗?我暂时想不出正面案例。

看至结尾,西太后的形象仍是标签化的,标签化意味着模糊。在不了解她或者从媒体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她的观众眼里,这种形象显然缺乏说服力,也缺乏记忆点。标签化的形象是外在形象、想象形象,而非内在形象、真实形象。创作者如此接近人物却放弃了深入,无疑是令人惋惜的。此片的副标题是Punk, Icon, Activist(朋克,偶像,活动家),也可看作对标签化手法的一种申明

作为一个时尚的老太太,西太后最终仍处在猎奇的语境中、时尚的神坛上,远离普罗大众,在电影里作为一个流行符号而非有血有肉的人而存在。她的挣扎是什么?她如何施展才华?她为何取得成功?影片没有给出回应,而只满足于表面上的充实,最终沦为素材的堆砌。


而观毕McQueen,情感的狂潮将席卷每个观众。冷静下来分析它的结构,无非就是编年体而已,按时间顺序将其人生中几个重要的“秀”分成不同的“录像带”(Tape),这种方式简单但非常有效。原因在于编导深度挖掘每个“秀”背后的内涵、创作的过程,从而揭示麦昆的性格及其状态的变化。麦昆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成因,在观众面前一览无余。

除了让观众理解主角麦昆其人,影片还试图将表现主体延伸到时尚业,换言之,麦昆是显性主角,而Fashion Business是隐性主角。通过最直接有力的影像,加上关键人物的描述,创作者成功彰显了时尚的魅力,并确认时尚是艺术的分支。这是影片的野心,是一种自然地、不自觉地流露,但绝不至于喧宾夺主。

——看到13号系列机器人给模特喷漆的画面,你是否和麦昆一样在秀场上“第一次落泪”,体认到时尚之美?秀场在此刻不再是名利场。

——看到沃斯系列的终场画面(一个被蛾子环绕的胖女人),你是否更理解麦昆对时尚业辛辣、前卫的批判与讽刺(“时尚产业有时候很肤浅”)?这声音因来自内部而显得无比珍贵。

——看到Scanners系列中那个迎风艰难行进的模特,你是否能感受到麦昆至深的孤独?他将他的全部生活献给了工作。

而在Westwood一片中,每场秀的影像被打碎散入蒙太奇中,变成浮光掠影的存在。走秀的画面降格为一种简单的展示,没有背景故事,也缺乏深度思考。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是创作上的懒惰,甚至是纪录片理念的偏差。对这个重要元素的不同处理方法,使影片高下立判。

访谈的技巧(/素材的安置/主题的深度)

当两部影片采取相同方式(采访特定对象,引导其发言并剪去提问)却取得不同效果时,访谈的技巧与对访谈素材的安置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果观众清楚这两位设计师的人生结局,势必会觉得拍摄麦昆更有难度——因其已经过世,无法通过采访获得一手资料。但这种担心很快被证实是多余的,作为公众人物,麦昆在生前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包括电视采访和他自己拍摄的DV录像。于是创作者的难题或思考点转化为:如何将既存素材与新鲜采访有机结合在一起。McQueen最终按照麦昆自己的创想(“关于亚历山大·麦昆的原创纪录片-麦昆的录像带”)建构起来,麦昆的自白贯穿全片,成为承前启后、画龙点睛之笔。

同时,观众也发现在McQueen一片中,被采访者的情绪富于变化(大部分由轻松到凝重),镜头的景别也有变化(近景与特写交替),这无疑进一步放大了情绪。因采访场景不变,被拍摄对象穿着打扮也不变,我大胆猜测创作者对每个人的采访只进行了一次,但每段采访都捕捉到了相当有效的信息,因而得以被分散到影片各处。采访者的正确引导,是影片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反观Westwood,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对西太后的历史采访影像,过分依赖主人公的当下自述(有理由怀疑电影的建构方式也受到她自述内容的影响)。而大多数人物在大多数时刻面对镜头时情绪单一,从电影外观上(狭义的,指代人物的表情)就缺乏起伏,先天地减损了电影内在(主题)深入的可能。苛刻一点讲,创作者似乎完全放弃了以情动人的意愿。那么拍摄纪录片的意义何在?

两人都是时尚界的传奇,都具有杰出的才华,都积极主动地接受考验,因而都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的人生结局完全不同——一个是逝去的传奇,一个是活着的传奇;一个是自毁的天才,一个是和解的天才。McQueen告诉了你麦昆悲剧命运的成因,而Westwood则无,用众人的齐声赞美结束了全片。

我一度认为死亡给麦昆加冕,从而降低了西太后的传奇性,导致自己对两片观感不同,但我很快意识到这种想法的幼稚和对死者的不尊重。死亡作为故事结局之一种,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揭示这一结局的过程才是重要的——过程是电影的,结果是新闻的。感同身受,是艺术作品追求的至高境界。

//观影的声场

因前文所述的工作需要,我在线上线下看过两片多次,而在影院环境中基本处于聆听状态。仅就听觉上的体验,McQueen同样略胜一筹。

磅礴、悲壮的配乐,从第一秒开始似乎就为电影奠定了基调。情感浓郁的配乐不时贴在采访声轨之下,使电影航向悲伤之海,航向天才疯狂而脆弱的内心,航向人生的复杂真相。

我因而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南海十三郎》中一段台词:

“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一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

有趣的是,今年欧盟影展的两部预告片(一长一短)分别选择了这两部电影的主配乐。我又为这篇解读的“合理性”找到了依据。

顺带一提,观察(聆听)观众的反应成为我字幕员工作的一大乐趣。对于听不懂外语的观众,字幕是他们理解影片的关键。而字幕出现以及停留的时间,无疑会影响情绪的传递。

恬不知耻地说,我“操纵”着观众的情绪。在按下鼠标的时刻,我听到观众席里的笑声,也听到他们的啜泣,也就在那时我顿悟敲字幕这个动作具有的艺术性。每个人只有体会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我为什么要做字幕员》的真正答案。

同时,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电影院主义者”(即宣扬一部电影只有在电影院看过才是真正的看过)而言,选择哪个场次观影也将影响对影片的体验——不同场次观众的观影素质、情感体认能力有所不同,但碰到什么样的观众全凭运气。这个现象将小小地打击原教旨主义者的立场——是否在影院观影的确重要,但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观影时是否能摒除外界干扰并打开自身全部感官——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看过”电影。我亲历Westwood在百老汇的两场放映,首场观众笑声更多,对创作者的小心思的反映更为敏感。至于热烈的反映更好,还是安静的反映更好,则见仁见智。

 6 ) Lee

4.5 I just can't stop crying once I heard the tune of 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from The Piano. I am never a huge fan of fashion, though I do heard of McQueen's name before. Yet what I have witnessed in the cinema just now is simply so beautiful and sad beyond my imagination. He doesn't just design clothes, he creates beauty, and anyone who has experienced that haunting sense of loneliness will be touched. It's not just the fashion world that has suffered a huge loss, all who appreciate art will understand that tragedy of precious talent and loved ones taken away from us way too soon.

 7 ) 花吃了那男孩

TAPE ONE

——开膛手杰克尾随他的受害者(JACK THE RIPPER STALKS HIS VICTIMS)

请把话筒给Anna

靠失业救济金办秀

TAPE TWO

——高原强暴(THE HIGHLAND RAPE)

从在英国和苏格兰战争中被英国人强奸的妇女里得到灵感,“……send down loads of girls who look like they've just been raped”(推出一些看起来像刚受到强暴的女孩),它们看起来像犯罪现场的东西,因此他被贴上厌女的标签。

Judith Church,MP for dagenham认为不该出现这样的秀

但他通过时装展现他的诚实,讲述他和姐姐被姐夫虐待、家暴的童年

TAPE THREE

——外面荆棘密布(IT'S A JUNGLE OUT THERE)

接管GIVENCHY(真香警告!

1997年在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 Arts,Paris)举办主题为The Search For The Golden Fleece(寻找金羊毛)的高定秀,看到顶着比成吉思汗高级的牛角Naomi、鸟翅膀形状的金色羽毛头饰、坐在房顶赤裸上半身挥着翅膀的男孩,灵感来自GIVENCHY的LOGO(像希腊图案的白、金标志)

离开GIVENCHY的神圣大厅,做属于麦昆自己的秀

1997年在伦敦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London)举办主题为IT'S A JUNGLE OUT THERE(外面荆棘密布)的秀,秀场意外着火,烧毁了一辆废旧的汽车,却巧合地变成走秀的一部分,成就了一场经典的秀。

TAPE FOUR

——沃斯(Voss)

越来越富有,与钱而来的是毒品

Voss秀,关于死亡,美丽和重生。破碎感撕裂感,每一件衣服你都会对其有破坏欲,你想扒下model身上的衣服,你想听到衣服上成千上百碎片掉落和地面碰撞的声音,像大秀最后,封闭的秀场中央那个巨大的玻璃箱,四面玻璃散开倒地,碎片四溅,裸露的肥胖女人,黑压压的飞蛾,你不会感到丑陋,只是觉得兴奋和感到一阵快感。(大秀上有个model扛着一个房子的造型让人想起2021FW LV男装秀上的一件衣服)

2006秋冬大秀卡洛登的寡妇(WIDOWS OF CULLODEN)运用全息投影,空灵震撼。

TAPE FIVE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PLATO'S ATLANTIS)

Issie去世,在巴黎皇宫体育馆(PALAIS OMNISPORTS,PARIS)举办主题“幽蓝女士”(LA DAME BLEUE)的秀来纪念已故好友。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关于海洋(好像看到刘雯了)、怪异的鞋子(Ladygaga穿的那双恨天高),数字时代进入时尚界。

母亲去世

2010.2.11麦昆在母亲葬礼的夜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短评

3.5;拍法十分中规中矩,且过多依赖他人口述,总体比较浅表,内容是大众常识堆砌;传主的光芒制胜,这种燃烧的天才之光,会激起内在潜能无限,却也耗尽能量,终如焚毁的蝴蝶翅翼,给世界留下最后一丝美,然后黯然离去。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1.人从一份致命性的打击中熬过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某种非常沉重的东西穿过你,好像留下了什么,但它逐渐被稀释,你就逐渐回到了生存中去了。Ise的死带来的是完美的“蓝色夫人”。母亲的死带来的是自杀。不可能每次能稀释掉致命性的遭遇,精神是有容量的。2.一种极致的热情催生的作品是可以跨越审美的倾向带来震撼的。只要它是极致的,它就会变成一种无可辩驳。3.沃斯的最后真的太美了。“颓废”“黑暗”这种半吊子的标签不足以形容,就是美。

8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上次在上海某艺术馆看到地上零零散散放置了几根管子,正如这里麦昆把保鲜膜贴紧模特的身体,或者半露屁股沟,半露阴毛,这就是我无法理解的前卫艺术。天马行空,玩世不恭,极端的阴郁气质,至始至终的孤独,一个公开的同性恋,还有毒瘾,就这也无法掩盖他的独特才华,也能理解他最后的突然自杀。一度看成是艺术版罗纳尔多。8.1

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omg真正的艺术家,真实的还原,整个电影看似波澜不惊, 但非常精准的还原了McQueen从初出茅庐的羞涩,到混沌的探索设计方向,最后如朝阳绽放,以及走向黑暗凋谢的故事,期间的挣扎,反思,名与利的迷失,残忍的真实,刻画了一个艺术才华令人仰视,而真是人生却平凡如你我的McQueen

12分钟前
  • Wendy X.
  • 力荐

所以「过慧易折,情深不寿」不是诅咒而且定律。麦昆的艺术充斥着撕裂感,潦倒与高贵,光明与阴鸷,空灵与沉重,纯真与虚伪,炽烈与冷漠,一切对立在他的T台上都能成为统一。他的存在,让人深信,有的人果真是为某件事而生。他大概是折堕天使吧,因为贪恋包裹着莎乐美胴体的七层纱,不惜用灵魂同魔鬼交易。每织就一件华服锦衣,就有一片灵魂灰飞烟灭。这个时尚帝国最会玩闹的孩子,像是用整个生命写了一个绝美到悲壮的童话,不是破茧成蝶,不是凤凰涅槃,而且用毁灭成就永恒。

13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又一个生日差一天然后自杀了的用生命创作到自杀的人;2012年刚到纽约的时候正是MET在展出他,观展人数破纪录,连带MET的会员销售翻几番,但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原来他来自London East且非常执着于identify,混杂的地方真的是刺激idea(所以我也喜欢我住的London East),想象一下一个极其好学的呆萌小混混哈哈;好的创作者不会把自己藏在术语和流派后面,他们只会confess (playfully),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情感,让创作的世界共通,也因为这样“裸露”自己而极易受到攻击;偏爱真诚(不是没礼貌的直白)一定是人之本能吧。PS. 他的秀都好棒啊!

14分钟前
  • 推荐

他的才华如同流星短暂却耀眼了照耀了整个时尚界。每当看着现在深陷西西里无法自拔的Dolce&Gabba,找不到风格的Dior以及不断退陈出陈的CHANEL,就让人好怀念永远特立独行的McQueen。他是难得的概念设计师,那些经典的符号必将如同那标志性的骷髅头一样睥睨于时尚史册。

17分钟前
  • 愚人一哥
  • 力荐

麦昆最具争议性和伟大的地方在于,和多数以后现代风格自居的服装设计师相比,他将目光从狭小的时尚圈探出,投向了历史生态文化各个角落,因此作品流淌出一种奇诡而稀有的美感。可惜高处不胜寒,在虚荣浮躁的业界,人们只顾着猎奇和仰视天才,缺少解读创意的专注,更看不见他始终被忧郁孤独浸没的内心。

18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C/ 前半段平庸得和好莱坞思路无任何不同,尤其是上流秀场里插入的现实关怀以及平民色彩描绘极其做作。后半段还是拍出了点日落大道式的死亡美学。机械臂与精神病院两场秀很惊艳。看到汤姆·福特恍然大悟《夜行动物》开头的出处。大概McQueen内心深处比Susan还有更多彻骨的孤独。

2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麦昆大概是唯一一个,对于他自杀这件事我可以完全理解的人。到那个节点了,只能这么做。抛掉fashion的概念,Voss那场秀被当做一个大型艺术作品也完全立的住。其实每一场都爆炸好看的。他把时装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去表达自我。热爱他的骷髅头,蝴蝶和鸟类,真正的天才,致敬。

25分钟前
  • 月歌
  • 力荐

骷髅与浪漫,天马行空的麦昆,拥有惊世之名却比烟花还寂寞。巨大的才华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艺术家的不幸才带来了艺术的大幸。GUCCI那场秀感动得我灵魂出窍~~~~~~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部主角是天才的平庸纪录片,大概就像平庸的我在旁观天才

28分钟前
  • 玄辂Hyunlu
  • 推荐

#SIFF-6 麦昆的一生是如过山车般燃烧的一生,极尽绚烂,直面灵魂的黑暗与死亡的深渊,才得以成就麦昆不可替代的传奇性。

33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他和他的作品曾经给13岁的我带来的如被闪电击中般的震撼,那种影响力是不可替代、一生难忘的。我唯有感叹,何其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位绝世天才生命最后一段路程的光辉。我曾经在网络不那么发达的十年前千方百计补过他所有的秀场录像,看过他的访谈传记不计其数。这部纪录片则有些太过浅显和表面了。

36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可能是头一回,在T台上,展区中,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时装秀的情绪冲击。不仅是材质与色彩的碰撞,传奇与幻想的叠加,还是欲望与伤痛的角力,反叛与自毁的交锋。大胆,乖张,感伤,忧郁,顽皮,狰狞,辉煌,窒息,如此特立独行,如此惊世骇俗。精致的头骨,鸟,蝶,生死都在喘着粗气,才华是谷底斑斓的尖刺,刺穿凡俗,也刺穿一世的安宁与欢愉。时光打回二十几岁,巴黎与未来给了这群年轻人一段多么美好而勃发的生机,真是再动人不过了。但奈何我们非要知道,阴晴圆缺,聚散离合。@欧盟影展,弥补湾湾最后一日的遗憾。四星半。

4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这种天才的故事,真是太容易让人感动了。像大多数天才一样,麦昆以超凡的天赋透支的着自己的生命,创作出一系列足以震撼所有人的杰作,并迅速离开我们。从纪录片的角度,以麦昆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结点与秀来串起他的一生,思路很清晰,也很好看。100多分钟看得人内心波澜起伏,看完甚至一冲动打开浏览器想买个打折围巾什么的做纪念。不过,最终还是关掉了。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买不起,真是买不起。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没有人发掘了McQueen,因为他自己发掘了自己。或许是对这个世间有太多的情绪和牵挂,于是在透过时装完成了某种“使命”以后,他找到了一种更为宽慰的方式。纪录片中那些设计跨越屏幕变得活灵活现,从一件件没有温度的成衣最终成为了包含自由、激情和活力的精神传递。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好的遗产,也让这份纪录变得炽热而真诚。

4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10.28 全场坐满。来看一个天才的悲剧。很难说,如果他没有走上这样一条时尚“快车道”还会不会成为天才。那些亮眼造型无一不是由自身挖出的痛苦具象。然而他遇上太多恶人,他又有太多弱点。简单的纪录,浓厚的忧伤。好忧伤。

51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还是有些太浮光掠影了。他的人生绝对远远不止这些

5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一边是惊世骇俗狂放不羁的亚历山大·麦昆,一边是总穿着衬衫牛仔裤谢场还会害羞的李,像海报上的骷髅与鲜花一样,冲突割裂又美丽和谐地并存着。以生涯里程碑的走秀为章节串联短暂的一生,Voss那场秀天才炸裂才华漫溢,同时又悲伤痛苦绝望尽显,就像麦昆这个人的化身,不知是否他最满意的一场秀。在母亲葬礼前夜结束自己的生命,感同身受,特别明白他的孤独。浮生如秀,素材的组织中规中矩,是麦昆的秀和作品本身的能量使然。对于初步了解麦昆合格, 他本人一定比这部片子精彩万分。

54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