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我

记录片其它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金钱与我 剧照 NO.1金钱与我 剧照 NO.2金钱与我 剧照 NO.3金钱与我 剧照 NO.4金钱与我 剧照 NO.5金钱与我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20 17:12

详细剧情

  简介:你是否每个月都在为还款发愁?你是否想买一样东西却因为囊中羞涩迟迟不敢剁手?你是否背负着房贷、车贷、学生贷款,喘不过气?让我们跟着个人理财专家凯特琳娜·德弗里克斯和辛妮德·莱恩学习如何理财,了解做好预算的重要性。业内人士还会就买房买车度假给出内部的省钱小建议。行为学专家彼得·卢恩还会用实验说明很多消费者心理,助你更好地做出经济决定。要知道只要你愿意省,钱总是有的!

 长篇影评

 1 ) 观后即评

2023-1-11-第一集

学习新词:赋予效应,即我们在一开始接受了某项服务就不愿意再进行更换,尽管随着市场的变化这项服务已经不再具有性价比。结合实际,上大学后第一张电话卡伴随我到现在、中国银行开卡的时候勾选了短信提醒直到今早还在每月扣我短信服务费、b站会员连续包年开通后放任不管双十一更划算的年费,以及开了之后利用率很低的各种续费会员卡…这些自动续期服务就这样像小鸡啄米一样在我察觉不到的时候搬走了我的钱,虽然短期内金额不大,但长期来看,却也是不容忽视的。由此推算开来,就需要建立长期思维。把消费周期拉长了去看。

打破定视:贵的品牌的就一定好。主人公对麦片、黄油,茶叶的品牌有执念,认为贵的就一定好!然而把价格不同的食物给主人公品尝,他们却尝不出来哪种是贵的。这一点有待商榷的是,上述实验只排除了口感上的差异,但对营养价值、添加剂类别等没有做区分。尽管如此,却可以提醒我们不要盲目从贵,至少应该做一下性价比对比。

想省钱就别懒:主人公喜欢点外卖,我不喜欢点外卖,却总喜欢在回家路上顺手买吃的,这样就可以不用做完饭了。戒掉这样的习惯,一个月也能省三百呢。

 2 ) 生活的小习惯,可能是你月光的根源

一口气看完6集《金钱与我》,人类的本能影响着我们的消费习惯。

第一集,你生活的小习惯,可能是你月光的根源。

这部纪录片,通过家庭实例--分析--(个人理财专家)提出解决方案--金融行为分析,

第一个案例,主人公凯瑟琳,养育6个孩子,月光族,对花钱很窘迫,生活习惯中,每周叫三次外卖,喜欢买高价碳和大牌黄油和茶,天然气、通讯费也很高,需要用钱的时候会找相对高的贷kuan,

个人理财规划师,了解她的目标,全家去度假旅行参加大女儿的婚礼,并为她分析和提前设定好针对目标的存钱计划,便开始给凯瑟琳良好的通过生活小习惯节俭建议,例如改变饮食习惯,减少叫外卖的次数,用替代品来代替大牌且昂贵的生活日用品,改变运营商的套餐等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后期还对凯瑟琳的存钱情况进行跟踪,形成良好的闭环。

知识点:赋予效应,一开始你拥有的,不想放弃,哪怕有更好的选择,也不愿打破现有思维。

 3 ) 不完全记录

第一集:外卖过多,为品牌而消费,手机水电等套餐没选好,民间借贷利率过高。

第二集:咖啡每天买一杯,积少成多,提前买衣服,贷记卡取现金手续费,空置房子租金不够抵债。

第三集:没有存款,高油耗的车。

第四集:酒咖啡外食过多。随意打车

第五集:因为折扣囤货,没有申请退税。

第六集:食材买了放坏,点外卖。每周家庭出行。

还有很多买房车旅行等小课堂。

消费心理:人更容易接受一开始所有的东西,所以换套餐很难,会不换不划算的套餐。大额账单中五元比小额账单中的五元更容易让人忽视。高价商品的存在容易让人买中端商品,本来可能只买低端商品。因为不好的服务体验放弃本有的优惠。

总之就是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要省,但也有没有完全按理财师建议的去做,习惯真的很难改变,刚开始太苛责容易放弃计划,除非不把消费当放松,戒掉对消费的心理依赖,否则还会重蹈覆辙吧。

 4 ) 购物前请反思

1.赋予效应

当你没有拥有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可能并不是很想得到它;当你得到了之后,又很不想放弃,但这时你往往意识不到;在你最终要放弃时或放弃以后,你的珍惜感会达到最强。一旦给你一件东西,一旦你产生依赖,你就没那么愿意换成其他东西了。——学会扔,积极改变

2.锚定效应

如果有人在你的脑海里放了一个数字,它会影响你。你需要记住的是你最初的想法,这对你来说很重要。——学会在购买前计划好自己的花费和服务。

3.复利

人们会低估金钱收益,降低长期储蓄和投资的可能性。——学会储蓄,学会长期储蓄

4.框架效应

感知是相对的,金钱也是。人们对高价商品的溢价更不敏感,对小数目没有对大笔的钱那样敏感比如10元vs15元,更多人会愿意走更远省5元;但190和195元相比,大家就不愿意花时间省5元。——学会关注相对价格,做出理性判断。

5.诱饵效应

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是,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就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被诱饵帮助的旧选项被称“目标”,而另一选项被称为“竞争者”。(相对因素做决策)——坚持计划、坚持预算

例:

*订购全年度网络版杂志 $59 竞争者

*订购全年纸质版杂志$125 诱饵

*订购全年纸质版+网络版杂志 $125 目标

饭店内最高价和最低价的菜往往不会是大多数顾客的选择,多数人更容易点选的是中间价位的菜品。推出少部分高价的菜品(诱饵)同时把高价的菜品与其他菜品的菜单放在一起,并且要将较高的价格列在菜单的顶端,列在顾客一眼就看得到的地方。这样,中等价位(目标)的菜肴就会在高价诱饵的促进下,变得让人更容易接受

6.最后通牒游戏

人们不仅仅在意利益/价格,而且在意是否被公平对待/过程是否公平。

 5 ) 纪录片笔记-金钱与我

第一集是要一位想要攒钱给女儿举办婚礼的妈妈,但她确实月光族。出现的问题是:1.她一周点三次外卖、2.需要吃名牌食物、3.从高额的钱庄借钱。

实验证明:赋予效应,人们会倾向于保持一开始的选择。

应对的方式:1.自己做饭、2.换平替产品、3.以及更换银行进行攒钱。

具体的例子:1)自己做饭。更加省钱也更健康,周末的时候可以去市场购买一周食材,做好保鲜工作(去市场之前列好要购买的食材,以便过去直接购买,不会超出购买预算)2)换平替产品。像一些购买量大的纸巾可以选择直播间购买更划算。3)经常查阅办理的优惠套餐:如手机、宽带、储蓄银行的选择。要经常查阅手机套餐,宽带套餐。还有可以经常查阅哪家的银行存款利率较高,以便进行更好地储蓄。

小tips:飞机越早定越好,在每周二会更便宜。

第二集是一对夫妻有两个小孩,他们在老家拥有一套房子,但是因为丈夫工作地点变更了,所以他们打算在都柏林买一套房子。出现的问题是:1.妻子会为孩子买很多衣服、2.丈夫经常会从信用卡取现金、3.丈夫每天在外面吃晚餐和买咖啡、4.老家的房子在不断地贬值,需要做出决定是保留还是卖掉。

实验证明:锚定效应,当给了你一组数字的时候,你会倾向于在这组数字上面去进行你的选择。例如:当你想买电视机,你的理想价格是400欧,但是售货员会告诉你600欧,那么你最终可能会以500欧成交。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坚定自己的400欧就好。

应对的方式:1.让妻子记账,减少给孩子购买衣服、2.发现隐形平台的高手续费、3.多在家做饭带咖啡、4.对了解房子市场,了解自己房子真正值得多少钱,如果卖掉是否亏钱,如果来回老家公司是否可以节省大部分的支出。

具体的例子:1)经常会购买一些便宜网购的商品,但其实只是因为它便宜,并不刚需。买了之后只会放着不穿。

小tips:举行婚礼的蛋糕最下面可以用泡沫代替,买来的婚纱也可以卖掉。

第三集

一位年龄比较大的老人还在持续工作,需要攒养老金,但是一直都没有攒下来。出现的问题是:1.给自己买的衣服都是因为喜欢但是穿不上、2.给自己的家人买一堆自己觉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且寄的邮费还很贵、3.敞篷车的保险和税费都很高。

实验证明:大家都没有意识提前准备养老金,在这一块,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打算。

应对的方式:1.限制每周花费的金额、2.减少快递寄出的频率、3.更换掉自己的车来进行储蓄养老金。

具体的例子:1)总是以为别人需要,但其实将购买这些礼物的钱直接带他们去享受体验更好。

小tips:买车可以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或者每季度的最后一天买,也最好买中等配置的,最后也好卖。

第四季是一对男男情侣,想要节省花钱在柏林买一套房子居住。出现的问题是:1.每周连续几天出去约会吃餐厅。2.每天外带咖啡、花费大量酒的费用。3.每天坐出租车和周末去意大利旅游。

实验证明:大家会对小数额的花费没那么敏感。比如宁愿开车10分钟去节省5欧元,最终花费10欧元(所在地是15欧元)也不愿意开车10分钟去节省5欧元(所在地是195欧元)是因为人们有种心理,觉得195欧元,多花5欧元也没什么。

应对的方式:1.减少出去吃餐厅的数量,做好预算。2.自己制作咖啡,减少一笔费用。3.骑自行车上班。

具体的例子:1)曾经确实每周三 周五周末都出去吃饭,仔细算下来确实是一笔费用。出去一趟200 300没了,如果换成是自己做除了比较健康外,确实能节省下来一笔费用。

小tips:1)看房子的时候记得拍照,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钱值不值得花在上面。不要一下子就拍板就定下来了。2)房子要价时要八折。不要说具体数字。3)买房子要考虑房产税、中介的佣金。

第四集讲的是一对夫妇将迎来2胎,想要一套有花园的房子。出现的问题是:1.购买一批没有真正用到的杂物,放在小仓库里。2.花费了昂贵的保险。3.去到超市会购买需求之外的产品。

实验证明:商家会利用诱饵效应去推销更贵的产品,当出现自己预算的产品、中档产品时,大家都会选择自己预算的产品。但是当卖家将中档、高档同事呈现出来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加钱去购买高档的产品。

应对的方式:1.用二手网站把没有真正用到的挂网上售卖。2.需要去询问医保有没有能覆盖自己需求的更好的产品。3.去超市之前列好想要购买的东西,不买清单之外的产品。

具体的例子:利用好记账工具,看清楚自己花费的具体物件和金额,真的有利于存钱。知道自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

第六集:一对夫妻三个孩子的家庭,夫妻决定存钱给三个孩子上大学。出现的问题是:1.经常购买一些不必要的食物,也没有做饭,最后只能扔掉。2.无意识的信用卡消费。

实验证明:如果别人给你10欧元,要你分配给别人,如果对方满意,那么你们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你的分配对方不满意,那么你们都不会获得。(当你给对方小于3欧时,对方不予接收)

应对的方式:1.去超市前列好清单,减少支出。2.通过几张卡汇总在一张卡上,能介绍利息的产生。以及打印出来纸质信用卡账单,更能发现哪些是不必要产生的花费。

小tips:1.如果想去旅游,尽早安排酒店、机票。2.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官网询问有什么套餐,可能会有手机上定看不到的优惠。

 6 ) 从《金钱与我》里学到的一些小窍门

观后感

总体而言,这部记录片没有介绍的那么唬人。实际内容谈不上大智慧,只能说是小聪明。所谓开源节流,“开源”难,“节流”相对容易,而节流的根源在于两点:一是大型决策时的冷静判断,二是日常点滴的积累。

观影笔记

首先,了解一些心理学

这里特指“赋予效应”。赋予效应是由一项实验揭示的,即给参加实验的人员随机发放笔和巧克力,然后询问他们想不想交换手里的物品。结果显示,有58个人决定保留收到的,并表示对于自己拿到的东西很满意;只有18选择和人交换。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通常会坚持占有已经收到、已经拥有的东西,拒绝放弃,除非有很大的理由要变化。比如,超市里的试吃品,试用品等。

明白了这种心理之后,对于自己拥有的、没那么喜欢的、拒绝放弃的东西,可以有更理智的判断。

大额消费、大型决策?慎重

大型决策时进行专业估值:比如考虑租房or贷款买房

买车:利用月末季度末(经销商冲指标)的时机,选中等配置,对比各经销商利率

养车:低里程可以争取保险折扣

提前计划:比如旅游,利用淡季可以节省机酒费用(对社畜来说这条可有可无,因为旅游时机不那么可控)

生活方式,滴水穿石

信贷:不要用信用卡提现(手续费昂贵且没必要);尽量整额还款,而非分期

存款:尽早明白存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少点外卖

计划性进行食物购买(避免过期浪费)

减少约会消费

减少咖啡、打车钱

减少冲动消费(明明花了钱,还以为自己省了钱)

要求孩子也不能乱花钱(理解为尽早培养下一代的金钱观)

给自己设置养老金挑战,即设置一个生活费的上限(比如养老金),然后尝试过一周

了解社会平均支出,为自己设置合理的预算

 7 ) 影片笔记

金钱与我

ep1.

不要对品牌过于执念,对比下来也猜不出来哪个是贵的哪个是便宜的。

人们很难更换自己已经熟悉的物品,甚至这个物品有更便宜的替代款。

ep2.

了解当地的税收政策,(类似国内的医保)。

如果有用信用卡的习惯,注意利息,和手续费。

锚定效应:人类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信息(这称为锚点),即使这个信息与这项决定无关。在进行决策时,人类倾向于利用此片断信息(锚点),快速做出决定。在接下来的决定中,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准,逐步修正。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来对其他信息与决定做出诠释,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的有很大出入,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ep3.

人们会看低存钱和投资收益比率。

计算一个物品的价格时,不要只看本身的价格,要算上后期维护之类的价格。比如买吸尘器时要考虑到他清洗换滤芯之类的后期价格成本。比如买车要算税率,保养,实用性等等价格。

ep4.

价格比率,很多人会选择15省5块,而不会选择195省5块。但同样都是五块钱。

ep5.

带着预算和计划进行购物。警惕预算之外的物品对自己预算的影响:当被推荐更高于自己预算的物品时,自己会拒绝,但最后还是会超出预算一部分。比如预算100,被推荐了200的,自己拒绝了,再被推荐120的,自己有可能就会买了。

ep6.

注意冰箱里的食物和水果的过期坏掉的时间!你对食物的浪费远大于你的想象!对饮食进行计划列表,固定预算。

查看自己的账单和贷款利率。

留意自己的零碎花销,积少成多

提前为未来的必要开销进行存款,可以收利息。

 短评

省钱第一步:把所有的账单打印出来分析。理财的首要前提是认清现实。

6分钟前
  • Dako
  • 还行

不要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汲取个人日常所需

8分钟前
  • YiQiao
  • 较差

1.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了;2.了解问题,明确目标(想要存钱干什么?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3.可以和人均消费做对比,了解自己消费的问题;4.是否有”无意识“消费(在不知不觉中花出的钱),”沉迷名牌“(认准一个牌子,不接受低价同质商品),”习惯消费(比如电信等有更低价套餐);5.制定计划、设定小的挑战目标,改变消费习惯,开始储蓄;

13分钟前
  • Miss Curiosity
  • 力荐

一开始觉得挺基础的入门财务,为啥需要专人辅助,后来发现这6个故事的财务陋习,我居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警示一下自己:1、不要总点外卖,不要对品牌盲目崇拜,不要总想着贵的都是好的。2、不要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时候,想换房想各种有的没的。过好每一天。3、不要不积累,或过于纵容自己的恋物癖,要尽早开始做养老基金规划。4、不要放纵自己的享乐主义,少打车!!!5、没事别买有的没的,没事别囤货,少用信用卡。6、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保障和社会信贷。那些经济学小实验,看似简单,但都是消费主义陷阱,要警惕。

18分钟前
  • 坡下棉花糖
  • 推荐

道理我都懂,但西式理财似乎对我来说没多大借鉴意义。这纪录片里主角的夸张消费主义,本身就不会发生在大多数国人身上……只能感慨资本主义中产阶级可真滋润,对比之下日常抠抠搜搜的本人大约是贫民窟出生。

19分钟前
  • 也是很
  • 还行

3.8星。很喜欢分析和最后统计的部分。提出的建议都比较实用。关键是建立原则和意识,然后正确的方法,行动。商家无孔不入地促使你尽可能多地消费,但自己要为自己的财务状况负责,学会辨别,保持清醒和自律。

23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感觉那对小哥要分手的节奏

27分钟前
  • 蓬蓬
  • 力荐

非常棒,但是我除了他们错误的消费习惯啥也没记住😂

32分钟前
  • Chelsea
  • 力荐

第一集:摒弃对品牌的盲目执着,并且放弃外卖。第二集:记录自己的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支出。第三集:控制不必要的消费,为未来存钱。第四集:少出去吃饭,控制一周一次,少喝饮料。第五集:按购物清单买东西,避免冲动消费,也是为了严守预算。警惕导购“诱饵效应”。第六集:全家共同参与,为未来做打算。

33分钟前
  • 此方程无解
  • 力荐

非常好,需要省钱,需要攒钱

35分钟前
  • 奥利维亚
  • 推荐

每一个看起来很小的问题最后加起来都还挺严重的,挺有启发的内容,但是能否坚持还是挺难说吧

37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推荐

纪录片主要教你怎样“节流”以及通过实验揭露消费主义的一些套路,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在哪,然后立下省钱的目标,发现哪些钱其实没必要花就尽量少花。从片中看到,虽然爱尔兰人民的生活水平略高于我国,但是克服挥霍金钱的消费习惯、省钱这件事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

39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只讲了节流,节约用钱。。节奏快得要命,画面一个劲儿切,音乐蹦次蹦次,感觉有一个焦虑的人不停在旁边抖腿。。

43分钟前
  • Xingxing ZHANG
  • 还行

简直太棒了,为啥不。继续拍,我还想看。

48分钟前
  • 力荐

这个纪录片主要都是通过分析人们目前的消费现状、消费习惯,以上帝视角分析人们的消费占比,从而控制不合理的部分来控制消费。可见复盘和日常记账习惯的的重要性。

53分钟前
  • 杨三月_
  • 力荐

实用的改善计划,其实就是对金钱的觉知力

55分钟前
  • secret
  • 推荐

看了之后反思,我貌似没什么能省钱的地方了,不过月光,但是随地铺张的日子真的很滋润

59分钟前
  • 钟磬音
  • 推荐

金钱的价值,在于你打算用来做什么,量入为出,用金钱赚取金钱,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从现在开始存钱的话,10年,20年,30年,会看到巨大的变化。系列中的讲座效应感觉都很实在,更高的配置会比之前选择更高,同样的金额在不同的比例下容易被忽略等;统计了解自己的所有消费情况很有必要,会发现很多自己不知不觉花掉的钱;最后好想有3个女儿。

60分钟前
  • AShua
  • 力荐

1.列购物清单--只买需要的2.不为品牌买单--便宜物品一样用3.别为他人买太多--存钱养老4.不办信用卡--控制消费

1小时前
  • 咕噜噜
  • 推荐

21-10-02 重看,每集三个部分,家庭实例+行内人建议+经济学实验,最后一个部分收获很大

1小时前
  • Lumo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