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2011

犯罪片韩国2011

主演:朴勇宇,柳承龙,成东日,朱进模,成志娄,金汝珍,朴秉恩

导演:李圭满

播放地址

 剧照

孩子们2011 剧照 NO.1孩子们2011 剧照 NO.2孩子们2011 剧照 NO.3孩子们2011 剧照 NO.4孩子们2011 剧照 NO.5孩子们2011 剧照 NO.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3孩子们2011 剧照 NO.14孩子们2011 剧照 NO.15孩子们2011 剧照 NO.1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7孩子们2011 剧照 NO.18孩子们2011 剧照 NO.19孩子们20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7 20:08

详细剧情

1991年3月26日,韩国大邱。就读于城西小学的5个男孩子结伴上山,从此一去不回。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警方出动上万搜查人员,却始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下落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4年后的一天,风光无限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因涉嫌造假而被总部流放至偏远的大邱,孤高气傲的他发 现当地的人们依然关注那起已为很多人遗忘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为了早日翻身,姜志胜与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携手,沉疴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失踪少年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长篇影评

 1 ) 依然是对韩国电影的崇敬

这部电影给了我《杀人回忆》的感受,但是震撼不够!看完杀人回忆我是蒙了很久的
这部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但是逻辑推算比较不合理,这是改编电影,杀人凶手还住附近这个改编是否合理,就没有杀人回忆那么严谨了

但是催泪的是父母的伤痛
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对不起父母,也许会牺牲自己生活一直去寻找一个人的只有父母
爱人,老公也许都已经放弃了,只有父母才会如此执着
孩子死前很痛苦,是折磨这些父母一辈子的痛苦
那个警察早说过,是让这些父母再死一次
那些父母轻易相信神婆的话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不是没有理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些孩子的人

只有父母才会无私,如果今天我花了40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也许就是精神刺激一下而已。真正好电影似乎都是只能网上看到。
前半段我也被误以为是父母是凶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
伤痛真的会杀死人的
所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失忆,愿意自欺欺人的生活,只要不要感受到痛苦

当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勇敢的死亡解脱,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
那个教授说的故事,似乎暗示什么,但是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自欺欺人的或者,因为神话不能破灭,信仰不可以倒塌,如果什么
都不信还怎么活

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直接看娱乐新闻,宁可看谁和谁怎么了
我也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种种
鸵鸟也罢
自欺欺人也罢
我只想自我麻痹

中国的很多新闻都可以拍成这样的电影,可是电影院放的却是3d肉蒲团
也许是我悲观

我不想再当鸵鸟了
不想当温水青蛙

可是很清楚 不面对不能解决问题
但是当面对太痛苦的时候不如逃避

如果还可以承受面对的结果时候,去改变吧,用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途径
如果我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
不剪辑的
也许就是幸福的时刻
但是我决定面对
在还有控制力的时候

我知道在不知所云 懂得就懂
不懂也无所
欣赏一部好电影就够了

 2 ) 人在做,天在看

从2003年上演的《杀人回忆》、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到2011年《孩子们》,为我们呈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起韩国的悬案。我们在感叹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少的时候,韩影给了我们启示,其实我说过我们的题材多如牛毛,怕投鼠忌器,或者怕教坏了人,我们以前还有一些破案的影片,敌特片多,小时候看多了《黑三角》、《驼铃》、《羊城暗哨》、《神秘的大佛》、《神女峰迷案》、《405谋杀案》等等,无不表现了我公安干警的神勇、神机妙算、群众的力量和罪犯的破绽百出和极其愚蠢,根本就不是在一个等量级的,那还有什么可比的,直接低头认输得了,我们还装模作样地拍出来,现在连这样的电影也很少看到,要么是狄仁杰的案子、要么是三枪这样的泊来品。坐进影院的人,总想得到一个结果,对于这样明知没有结果的,怎样拍才能吸引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前2部的预备,心里还是没有底,5个孩子失踪了,过了10年发现了遗体。就是这样的故事。还用了132分钟的时间去展现。这个功力深啊。我不讲内容,今天我要讲的是对韩国电影的想法,韩国电影起步很晚,没有日本很早就有享誉中外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导演拍的影片,搞得后起之秀都是没法拍了,所要讲的故事都给前辈讲完了,所以日本后来是动画片、AV片有市场,当然这只是我的玩笑话。但从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韩国电影,我顿时肃然起敬,时政片有《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辩护人》等,犯罪片,我上面提过的,还有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亲切的金子》等等;爱情片有《假如爱有天意》、《八月照相馆》、《我的野蛮女友》;战争片《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黑帮片《汉城大劫案》、《新世界》;古装片《醉画仙》、《王的男人》;科幻灾难片《汉城怪物》、《流感》等,这还只是我孤陋寡闻看到过的,都是90年代以后的电影。更不要说它还有那么多让中国人如痴如醉的韩剧,不是韩国的“都教授”还被邀请来参加青奥会的开幕式,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韩国绝对成为文化产业的输出国,也会影响其它国家人们的价值观。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号称三个自信,却没有将文化渗透到别的国家(我们也有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有什么效果,而且是贴了大量的资金),能让别的国家的人来争相模仿你。我想原因有很多,根本的是对文化创作是否开放。我们有没有自信让从事艺术的人能做任何事,没有条条框框,也有信心人民自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是否真正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甚至是丑化。

 3 ) 现实里没有那么多“故事”

《孩子们》和很多韩国电影有不少相似之处:对司法警察的讽刺、对无良媒体的挖苦、对受害亲属的安慰、对那个人心惶惶的时代的记录与反思......但“黄教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孩子们》相对于“三大未结悬案”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多了很多值得反思的新鲜之处,大大提升了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讽刺力度。

满脸求知欲的学生、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这是导演为黄教授安排的出场布景,这布景和教授脸上睿智而淡定的微笑多么匹配,预示着一个“拯救者”式的英雄即将介入。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混了六年的屌丝青年),对这种温文尔雅的教授自然特别亲切,而当教授用美国学来的、十分前卫的、看似反常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对这宗离奇的少年失踪案提出颠覆式的猜想时,他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教授风度和“学以致用、关怀现实”的学者风骨的确让我这个象牙塔里的学生有些小崇拜。按照电影“故事感”的节奏,我感觉黄教授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即将到来。

教授提出了几条显而易见但却被视而不见的“线索”——1、孩子们一般都是傍晚才回来,为什么钟硕的母亲在案发当天的上午就急着报案?难道仅真是因为“母子连心”的第六感?2、钟硕母亲在孩子们失踪两个月后突然接到“钟硕”的电话,但电话录音中的母亲却异常平静,这是一个孩子失踪两个月后的母亲应该表现出的“淡定”么?3、当姜PD和黄教授一起拜访钟硕家人时,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钟硕母亲奇怪的失聪、钟硕父亲奇怪的跟踪以及钟硕家里奇怪的水泥地等等,无不印证了黄教授的之前的假设:孩子们的父母为了某些政治目的,故意制造“孩子失踪事件”以转移百姓视线,从而左右案发当天正在进行的大选投票,而失踪案所在地正是“选票争夺最为激烈选区之一”,于是,一个小村庄的失踪案似乎和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联系起来了!看到这,不得不大呼情节的离奇!不得不大赞教授的睿智!而教授“父母杀儿子,埋在水泥地”的结论更是让我倒吸了一身冷汉,巴不得快进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戏并没有按照教授的假设演下去,警察在钟硕家刨地三尺却没有挖出“万众期待”的尸骨,而“不合逻辑”的现实也让一直自信的黄教授开始变得犹疑了:一切线索和细节均符合理论啊!“逻辑和历史(证据)”是那么得相得益彰!但为什么就是挖不出尸骨呢?到底哪出了问题?我下意识地看了时间轴,电影到了这里才演了一半,于是按了暂停,出去撒了泡尿,预感“稍后的故事更加离奇”,因为电影才演了一半。但其实,当警察凿开钟硕家的水泥地,抽干钟硕家的大便池后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尸骨”时,故事已经结束了!导演的任务——讽刺,已经在看似应该“中止”的地方“终止”了,而剩下一半的电影,无非留一点时间,让那些像我一样“期待更加离奇”的观众们在电影进行或结束的某个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心里那和黄教授一样可笑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愚蠢和多么的自负。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但当一件事让我们无法用“章法”和“逻辑”来解释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适应、不痛快、不自在,于是,人们产生了对新闻和历史的心理需求,希望那些聪明睿智的记者以及客观深邃的历史学家给那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一个解释——一个勉强自圆其说的解释可以给人以“不过如此”的安全感,而一个曲折离奇的解释则给人以“原来如此”新鲜感。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讲故事”,并从故事的“悲欢离合”中“安顿”那颗在信息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现代社会中如惊弓之鸟般的心。
于是,当一个小镇的五个孩子无故失踪而无能的警察又无法查出真相时,大众便急于得到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这种需求为记者和学者制造了一个隐形的市场,让那些如黄教授一般“有点墨水有点野心”的理论家以及如姜记者一般“有点创意有点胆量”的记者敢于把现实当做电影来导演,以至于陷入黄教授所讲的“认知的偏差(当邪教徒得知世界末日并不存在时,他们不但不会怀疑邪教本身,反而会为自己愚蠢认知和行为找借口,以至于更加坚信世界末日真的存在)”中泯灭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因此,当黄教授坚信的所谓“证据”被一个个证伪时,他不但没有及时回头,反而认为那是孩子的父母制造的“伪证”,一个懂得“认知偏差”的教授却在现实中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是最犀利的讽刺吗!
而再深想,那个被教授的理论所折服,一心期盼着故事“一定会有一个离奇的结局”的我,不也是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之一么?现实中真的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么?一些琐碎的小事可以有很多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如教授所怀疑的“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可以如教授意淫那般是“指明凶手的暗示”,但也可能是一个痴呆的老人习惯动作,而事实证明教授的确“想多了”,老人的那个奇怪动作其实没有任何含义;再如“钟硕母亲接到电话后的淡定”,在一半人看来的确很反常,但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反常但却合乎人情的解释——一个失去孩子心急如焚的母亲在经历了两个月折磨后不堪各种骚扰电话,在明知不是自己孩子的情况下还坚持谎称是孩子打来的电话,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早已不关心孩子死活的警察的重视,为找到孩子寻求一丁点希望!多么真切真实啊!但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尝试丧子之痛的人来说,那接到电话后的淡定的确不可思议,但谁又能真的设身处地呢?于是,人们宁愿或者自然相信教授所谓的“父母在政治阴谋的操控下杀子掩埋”的“荒唐的真相”,而对一个无辜的可怜的家庭投向怀疑的目光。
最后,还想再次追问一句:既然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言,那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呢!“没有料”的生活就真的不堪到难以忍受么?







 4 ) 没有爱的法律和道德

    要不是一早就知道这是不悬疑片,单凭这个文艺的开头,我一定会以为这是部小清新充满温情的片子。
    画面很美,节奏很紧凑,观看的过程中,一颗心一直随着孩子们的下落悬而未定。一度跟随的教授的脚步,认为孩子的父亲就是凶手,怎么看都像坏人,对他咬牙切齿。结果却是心纠结般的疼痛。如同主角一样,为孩子们疼痛,为父母们的苦苦坚持疼痛,为当初那么主观的断定孩子父母就是凶手而疼痛。有多少人是这样。我们没有亲耳听见,没有亲眼看见,却仅仅只是跟随着别人的脚步,就贸然的断定是非,把那些无辜的人推上道德的风口浪尖上,把自己摆放在一个高高在上审判者的高度。漠视那些人性最初的善良。有哪个父母会对自己向自己的孩子伸出魔手,有哪个父母会将自己的屠刀对向儿女。只因为我们没有在哪个位置上,就贸然漠视了一个父母的爱,并将这份爱在道德的枷锁里无情的搂虐。教授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PD为的则是能够再次回到曾经那个媒体的高位,总统的派军则是为了彰显自己亲民的伟大·······大家貌似都无比热心,无比正义。可是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安然无恙的活着。11年,这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短到孩子们的失踪就在昨天,长到他们活泼的身影以然成为森森白骨。孩子们就在家门口,可是就这么近在咫尺,35万的地毯式搜索却没有发现;就这么近在咫尺,却让父母们苦苦寻找了11年。
     我不希望孩子们被找到,没有找到就还有希望。他们或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依然活着。也许不会是幸福的,但起码会有重聚的希望;可是现在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我不知道父母们接下来要依靠什么样的信念活下去,孩子们的白骨,死前那一幕幕不堪入目的凄惨画面会是永不停歇的梦魇,这将是一辈子的束缚,注定所有人都活在梦魇中。
   “你有证据吗?”是啊,他明明就是凶手,明明就手染鲜血,可是能怎么办,没有证据,超过诉讼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活着。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会对5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下手,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超过了诉讼期就不能再继续审判。生命在法律面前是这样的渺小吗。杀人者就可以在这16年的门槛外带着5个孩子的鲜血活在阳光下吗?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知识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这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5 ) 导演设计的剧情故意悬疑

看了“青蛙少年案件”真实材料,完全没有提到孩子父母可能是凶手、凶手可能是个宰牛的屠夫这两个因素。那么有理由怀疑,这两点纯粹是导演为了电影情节好看故意设计的悬疑,以引发社会关注。这在电影拍摄简介中说到过,本来有顾虑不想接拍,但是家属希望拍摄引发关注。
    那么父亲的不正常表现也就纯粹是瞎编的了。母亲的电话疑问,在片子中已经在结局时对记者说清楚了,两口子都知道也收到了无数假冒的电话,只是为了让警方重视查案,才故意说是孩子的声音。如此而已。可如果电影真得拍摄成这样毫无线索的情节,就太单薄没什么看的了。所以,要没事找事的编剧情。这中间,为什么陀螺玩具会在4年后还在院子中的过道上,不合情理,没有编圆了。至于为什么父亲偷窥教授,可以解释为是教授的“智子疑邻”,为了证明自己理论搏出位的心态不正常。
    如果真有一个警察确认无疑的嫌疑人,没证据也能通过调查逼出证据。影片中他跟踪威胁了记者女儿,继续逼迫他就会有更多暴露。哪会是影片中毫无办法这么憋屈。
    为什么将凶手设计成宰牛屠夫这样一个角色呢?真实材料中有几个要点:现场尸骨中没有毛发和牙齿,这些都不易腐烂,如果是第一现场没道理不存在,所以怀疑是第二现场;三具尸骨中的头颅是凿伤痕迹。五具尸体就算是小孩,一个人搬运也很困难暴露风险也大。用衣服以特殊方式打结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方便拖动。从实际过程考虑,在山上行凶后就地掩埋是最合理的。在村中杀人后转移到山上掩埋更加困难和危险。之所以没有在30万人搜查中发现,可以解释为这些军人都在应付差事,而且也不大可能对全部山地全部挖开检查。有个细节可以反映这种搜查有多不靠谱,记者下放时正赶上抽水塘找人,这已经是事件发生后四年了。在中国如果有这种事,都得最先想到会不会溺水直接排查水域吧。所以埋藏地点即使不是第一现场,距离也应该不远。屠夫工具有凿子,还有锤子,杀牛时还有剥皮工序。所以剥掉头皮带走毛发,有可能,印第安人有此习俗;锤击牙齿可能是出于有咬伤反击后的愤怒。那么警方到底有没有追查过屠夫、渔夫这类职业人呢?没看到报道。既然导演都有此怀疑推论,警方不至于毫无作为,估计是查无结果。
    媒体报道,有40岁男子在前一天匿名报案说孩子在山上,第二天在卧龙山工地才被吴姓男子发现报案。后来警方一直找不到这个匿名者。假如他不是吴姓男子的同事,就说明匿名者极可能是凶手,一直住在附近,当他看到卧龙山在施工时想到了很快就会挖到尸骨。一时脑子发烧向媒体先行报料了。
    但是案件真实本身基本毫无切实头绪。如果真得如实拍摄,电影就会很简单很短,顶多在亲属的悲痛上做做文章。于是导演根据现有证据大胆演绎出了影片前后两大情节要点,所以还是显得有点生硬,诸多令人不解。

 6 ) 避开魔兽

第一次听见“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在韩剧《信号》里,当然,作为影视作品的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有很大的改编成分,《孩子们》亦然。

在电影里,没有展示新闻里提到的诡异的叠罗汉发现现场,也没有提到那个在发现尸体当天的神秘匿名电话,甚至孩子们当天去捉的也不是青蛙,而是娃娃鱼。虽然整个案件,从孩子们失踪到尸体被发现了长达11年,在2006年,本案的诉讼时效就已经过期,也就是说,从那之后即便是抓到了凶手,从法律层面来讲,他也不会因为五个少年的死被绳之以法。如今,诉讼时效过期已经又过了十三年。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案子已经算是尘埃落定,这就是民间追索的全部意义。

那个当年办过京畿道杀人案件的警察据说在退休之后还依然关注着那个案子,世界上所有的人可能都把这几个少年的死遗忘了,但是父母却永远不会,经手人也很难放下,这就是为什么警察大叔说他确定了这个凶手,但是他的理智让他放他走了。可是,真的将他绳之以法,代价是另一场犯罪。在法律和正义的盲区,人们到底该怎么寻找真相。在我看来,影片谈论的更多的是这个空间,以及通过这个事件展示的人性之复杂。

最大的矛盾是,什么事儿更重要对于每个人定义的不同。人人都更关注自己的事情,生死是大事,如果这生死是别人的,那同样是小事。警察着急去投票害怕被上司责备于是在案发第一时间并没有出动寻找,在发现尸体的山上,为了不被舆论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另一名警察草率地下了“被冻死”的结论,这就像《杀人回忆》中警察通过动用武力屈打成招,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工作”,而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回家,做饭吃饭照顾孩子。你也不能简单地定义这些人是道德感缺失,没有同情心,毕竟,感同身受实难做到。警察们看惯了太多的生生死死,他们关心的不是家长们的悲痛、孩子们无辜去世,更关心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件事生活受到什么影响。这个案子可能没有那么神秘,但是如果没有电执念依然会难以破案。很多悬案其实并不悬,悬在当年的技术受限,也悬在办案人、经手人的疏忽大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样地,电视人关心的是收视率,至于自己拍摄的感动他人的画面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不是他们关心的,而片中黄教授关心的是怎么能不能通过这件事造成轰动效应,一朝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大家去破案,都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只有父母,才是这个事件中真正关心生命的人,但是他们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破案找到孩子。于是,家长们对媒体和教授就有些微妙了,他们想通过媒体获得关注,通过撒谎继续获得警方的支持找下去,看起来都是为了一件事,但是实则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

片中的高潮是姜pd和黄教授怀疑是某位家长谋杀了孩子们并且埋尸家中,从这个乌龙事件之后,姜pd有了实质的转变,当然,也因为他做了父亲之后通过和自己孩子的互动中,多少能感受到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这个事情看起来是全面的负面意义,已经饱受伤害的家长还被污蔑,但是并非如此,当法律的诉讼时效已过,没有任何制约可以严惩这个凶手的时候,持续关注是一种方式。任何在镁光灯下拍到播出去被看到,对于找到孩子找到凶手这件事来说,都是机会。

与《杀人回忆》一样,未解之谜片中预设了一个凶手,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尽管警察和姜PD都认定了屠宰男是凶手,但是这只是电影的剧情,并不是真实案件的真相。

或许有天这个案子会真相大白,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答案。

当回身在去看《孩子们》的时候,唯一能发出的感慨就是,保护好你的孩子,他们很脆弱。在明亮的日光之下,依然有野兽潜伏,我们或许认不出他们的真面目,但是上帝还是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

如果做不到和恶龙缠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你最大的能力,避开它们。

 短评

题材是真的很感兴趣,但没有看“杀人回忆”那种一直很紧张的悬疑感

3分钟前
  • 木头人
  • 推荐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

7分钟前
  • 马普尔老姐
  • 推荐

首先,千万不能抱着《杀人回忆》的期待去看这个。拍得还好吧,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想说的都说到了,反而没什么惊喜。有点抒情过度,在悬念上却没太真正下功夫,有点拍可惜了。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不要动不动就拿《杀人回忆》出来吓唬人,至少本片要比《那家伙的声音》要好很多,即使知道没有希望,也无法放弃对孩子生的那份渴望令人动容

13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泪奔TAT

14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推荐

MB 我们这的苦事情估计还要多

18分钟前
  • 凉白开
  • 还行

那天之后,红色的披风再也没有飘起来过。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屠宰工人真的都具备杀人的潜质!故弄玄虚的所谓悬疑,冗长的前半段是逗观众玩的,全国媒体和警察被导演+教授破案而牵着鼻子走,后半段是警察知道凶手也破不了案。片子几度使我昏昏欲睡,完全没有看《杀人回忆》时的惊心动魄。

23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28分钟前
  • 还行

不行

29分钟前
  • 八水水
  • 较差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31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3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36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看的胸闷,情感被带入的一点不差~

41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韩国有不少离奇的案子,有生之年希望能知道真相。

43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前一半时间里面真的被那个黄教授所提出的理论给迷住了

44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凶手,还没抓到

45分钟前
  • 冲浪小子Z
  • 推荐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较《杀人回忆》,还是有所差距。前半部十分出彩,也颇为吸引人,但因为过于煽情以至于其后故事悬念性不强,结尾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值得商榷。或许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缘故有所限制,如若似《杀人回忆》般的开放式结局,我想会提升很多。★★★☆

49分钟前
  • Q。
  • 推荐

凶手也在看···

50分钟前
  • 虚拟人物。
  • 还行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5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