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剧情片内地2019

主演:胡琨,初俊辰,李云赫,杨了

导演:郑君奇,李龙俊

 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15:08

详细剧情

从小跟着师父学习昆曲的三兄弟,从艺道路上屡屡受挫,更将面临戏台被拆的残酷命运。面对三兄弟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昆曲的日渐衰微、回归家乡创业面临的种种艰难等,一幅80年代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长篇影评

 1 ) 脚踏流年,许我独行——又看《似水流年》

电影开始的时候,另一个你不由自主地跳荡起来,跃出你的胸腔,只一纵,就跳进了那辆摇摇摆摆蹉跎而來的老公共里。它正从银幕里一点点抬出头,向你眼前的世界歪歪倒倒地晃来。

——我们彼此的年光都如一片轻羽,失重在记忆。


姗姗的年光在车窗外的天空土地飘飘荡荡,如无人召唤的孤魂。那个叫顾美华的主演坐在车里,想象着姗姗的模样,这模样和她逐渐融合成了一张脸。你看着这奇妙的变化,又走进了一场叫做《似水流年》的电影。

遥远的从前,人们有名还有字,合起来成为“名字”。姗姗是名,字来迟。在古代,“字”是需要由授业老师来选择的。姗姗的授业老师是她的故乡,于是故乡给了她“来迟”为字。“字”是“名”的诠释和期望,而故乡知道姗姗未来的轨迹,名“姗姗”字“来迟”,就更像是个预言,给她的孩子的无奈的预言。

姗姗回来的时候果然已经很晚很迟了。没有人能看到她中年的白发,她的风姿绰约步履慵懒眉目含情,所有的光彩都是年光的光彩。朦朦胧胧,不再清晰不再纯净,她所过之处,带起了一圈一圈同样朦胧的涟漪,如行画中,又如画携人行,走过哪里,哪里就老了。

年轻的人儿只会回家,不会返乡。“少年不识愁滋味”不是一己的姿态,而是对世情深深的看破。风物依旧年华不再,故乡的土地坚实如故,她承受着归乡的游子变得沉重的脚步,和被他们拖扯回来的满身天南地北的年光。故乡的人也依然,爱你的人依然爱你,只是那份爱若不等你的开启便永不见天日。忌你的人即使学会了负手侃侃而谈,也终究掩不住那份山村的朴实,最后被你玩耍在股掌。

人间的重逢是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你的目光追着老华侨的脚步向村子跑去,老华侨的西装和挑子都让你想起你的四川。同样熟悉的田埂上,你看到那些欢迎老华侨的老少人们,然后你看到那个沉默(后来你明白,其实是隐忍)的憨实汉子——孝松。

——一段情既已开始便永无结束;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而已。缘分的线在多年前曾经被风雨吹得不知所踪,但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它还是会回到本身的轨迹,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机缘。

姗姗晕倒的时候不知道来接她的会是他,孝松去接她的时候同样不知道他即将看见的是她。他沿着那条细长的田埂飞快地跑去,就像跑在他们从没亲眼目睹的牵起因缘的那当年一线。他们的重逢是沉静的,或许是因为有太多说不完说不出的话堵塞了口舌——现实啊,其实是容不得太多真情纵横。
——你可以是孝松,也可以是姗姗。因为你也是个来迟的人。

小学校长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吗?你看清了她睁开眼后看见姗姗时,眼中除了惊喜还有什么吗?中年人啊,她们除了表达自己的欢喜,更多时候还会懂得如何收藏自己的真心。

每一间古老的屋子里都该有一张古老的像。那些生于清末民初的老人家们,她们老去之后的遗像总是千篇一律——一顶毛绒帽子,干瘪的脸颊,黑白的碳晶画像。她们被摆放在黑暗的屋子里,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踏进门来的儿女子孙。她们固执地矗立在桌上或墙上某个位置,还乐意看到那些被她们看着长大的人们。而那些长大的人们也还乐意再看见她们吗?姗姗来迟了,她带回的是早已过身的父亲遗像,和跟妹妹的满腔纠结。

故土的床,是每个游子最魂萦梦牵的地方。没有人还能再成为小孩子,没有人可以再回到母体,唯一可以让你心怀初衷的所在,恐怕就是故乡家里的那张床。你可以最安心地躺下,做最温馨的梦,在梦里作最不可能地相遇。你还可以放下所有外面世界的纠结牵缠,没有什么七情六欲可以带到这张床上来,连即将把你闹得倾家荡产的妹妹,你也只会想起你们一起长大的最美好的时光。你睡在最不可思议的亲情里,浑忘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这时候你还是个小孩子,拥有最纯净无暇的心灵。

如果你还抱着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的期望回你的故乡,你一定还很年轻。真正的归乡,一定是怕遇见什么人,怕发生什么事。故乡,是真正的游子最渴望也最害怕回去的地方,因为那里藏着你最深的情最厚的爱,而这深情厚爱却早已成了往事,可以侵袭你心,但它真正的归宿,却也正是在那片你魂梦牵系的土壤里。爱也罢忌也罢,不甘不舍又如何?有衣袖便挥挥衣袖,光膀子何妨跺跺脚,发一两狠声,然后转身,重逢。

终须重逢。

于是孝松低垂了眼,他怕眼睛泄露心底的真情。于是小学校长挺胸昂头故作挥洒,她须得多年后让你知道她也是个强者,不容掳虐的强者。于是相逢于是拥抱握手,于是共聚于是突然尴尬,于是吵架于是连猪也跑了,于是男人怒冲冲离家出走又怒冲冲抱回跑走的猪。该爱爱,该忌忌,他们在故土上演着终须上演的最后一场戏,否则,大家怎得安生呢?


在故乡,
有我们最不可告人的爱和思念。
花开过几遍人去过几转,
抽身之后,就都是
世间最模糊的容颜。
无言的人终需出走,
归来的人终须无言。
像天地人间,
且爱忌缱绻。
终于水波不兴,
如这似水的流年
随了自然。


“你看,连我们这种年纪都在开始死去了。”
“下一次相逢,恐怕又要十年以后。”

说完最后的台词,我们各自转身,向另一个方向,脚踏流年,许我独行。

 2 ) 在时间的无虞面前是的我们都因相互讪笑而一无所有像我没来过没去过

第一次从屋顶横梁上方向下俯拍的镜头中,吃饭的四人里只有阿珍是被横梁遮住的。这个「遮挡」很奇怪地出现在珊珊给孝松买雨靴之前,它并不能起到「遮挡」所对应的作用,即「秘密」之于特定对象的「掩盖」。相反地,它更像是直接与后来雨鞋的掉落联系起来(由构图形成的「下坠」冲势,以及被在场但不可见的阿珍所召唤),使得买雨靴这个情节成为了类似催化剂一样的相对独立出来的部分。这似乎也正是严浩在这部影片里一直在做的事情:他早已设定好极点并令它们之间无疑要连接起来,在这之间召唤出看似在铺垫情节却又独立的段落。早在开头珊珊到达的时候,我们便看到她的背影,她面朝着海那边来时的路,这里也直接与结尾的离去联系起来。
就是在这个整体封闭的叙事大框架之内,严浩一直在试图召唤各种各样的时间,让观众发现它们无法摆脱静止的状态。在到达(离去)与离去之间,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事情发生。片中的人们占据着各自的静止的时间,相互的时间差也是恒定的。珊珊与孝松之间隔着的那条河,就像是英格丽·褒曼在《游览意大利》之中漫步的那条雾气升腾的沼泽,规整并消解人物的一切运动。
也就是说,这部影片的时间是「死」的,它们像是一具具尸体横陈出来,相互之间不能流动。这一点在开场的时候也同样被提出来:珊珊在码头被一位老伯撞到,地上掉落一颗头骨,珊珊立刻受惊吓瘫软在地。此外,这场戏直接关联到的却其实是珊珊见到奶奶亡灵并帮她磨豆腐的那个段落,两场戏之间相隔得很远(这其中也有珊珊将父亲遗像挂到奶奶遗像旁边这样被召唤出来的连戏的「虚线」)。于是,严浩所分别连接起来的这些成对的极点其实是「交织」的。这种「交织」是异面的,因为召唤出来的静止的时间段也同时具有向着自身过去和未来开敞的动势(尽管这种动势仅仅作为动势存在,它是被恒定的时间差召唤出来的)。我们两次看到耕田,第一次是正在耕种,第二次是耕种完成,这两个镜头几乎就是时间本身的直接关联,它不指向时间的流逝,而是以更新的方式完成必然的关联。时间本身的直接关联(同样指向着静止)将前面提到那些其它的异面的「交织」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化归的,但并不表示原命题可解。事实上,正是这种化归让我们看到,若干「交织」虽然无法纳入同一坐标系考量,但它们统统都是被静止所束缚的。
另外,片中的人物几乎都在有意地模糊实际问题。阿珍谈去广州时以雨季回应,双胞胎老人总是把自己和古树混淆着说,孝松叫珊珊当心并不存在的蚂蝗。这种无意识的拒绝的姿态实际上都是在遏止自身时间动势的转化。这也或许正是影片所传递的唏嘘嗟叹的触情点吧。

 3 ) 何处为家

2021.12.31宣传已久的上海MOViE MOViE影城(前滩太古里店)终于开业了,恰逢上艺联的香港经典电影展,2022年的首个周末就来打卡IMAX激光厅放映的首部影展电影《似水流年》。

第一次在IMAX厅看一部非IMAX电影,但也比普通剧院厅强太多了

久居香港的珊珊因奶奶去世而返乡,带来的不仅有大都市的杂志、物资,还有自己摩登的态度和思想,和自己儿时好友碰撞出了强烈的二元冲突,但人真的是种纠结的动物,没有纯粹的爱与恨,喜欢或忌妒,剪不断解不开的解。本来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出生的人,有人留下有人离开,人生轨迹也就南辕北辙。但为什么要离开或者要留下呢?这不仅是“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奇心作祟,更像一种候鸟出巢的直觉,从养育自己的家出去,寻找更肥沃的土地建立自己的新家。从大山走出的孩子,漂洋过海的孩子,走进大都市现代化齿轮的孩子,在找寻些什么,财富和幸福是绝对的还是相对于身边人比较的概念?坚定的眼神和步伐就一点点被岁月的江河所冲淡吧。

湖南卫视以前有节目《变形记》受到过很大争议,乡村和城市两个环境的孩子互换生活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美其名曰“开拓眼界”的直观感受也可以是很暴力的。珊珊和状元镇早已不能完全接受彼此了,影片后半段不禁有些害怕她回乡待的太久,如果往走向阴暗路线那就像是Grace到达狗镇一般,善良的外来者也可以使闭塞的小地方滋生病毒。

不过上面这段扯远了,《似水流年》的主题最终还是回到了五味杂陈的人生路上,不知道多少人有这种回老家过春节的内心矛盾,刚开始内心不愿意回,回去之后头两天感慨熟悉事物的变化和静止,然后多年来的不同经历造就与身边人的矛盾,最终还是要不舍地离开,哀伤中问自己,为什么要远行,要去向何方,继续缔造着幸福与不幸。

转眼当下,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很多,物质逐渐充裕的时候又产生了一种Nostalgia情结,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比起现在的很多院线浮夸商业片竟显得纯真起来,也给人一种"The golden age is over"的感慨。豆瓣对于似水流年的标签就很有趣,“新浪潮”、“老电影”,可能就是这一新一老的结合造就了黄金吧。

新老不矛盾

法国新浪潮有Godard将摄像机放在婴儿车中拍移动镜头,香港新浪潮也有奇思妙想。现场连线中潘老师耐心讲解了很多,其中包括一段二人的移动镜头,因为乡村土路崎岖不平很难做到拍摄平稳,固用海绵铺路然后借住村里的儿童自行车来运镜。现在摄影机能上天入地也不稀奇了,流水线作业下剥夺了很多新奇点子的产生。

现场连线摄影指导潘恒生老师

最后一提本场MM的活动策划可谓是稀烂了,既然有嘉宾ZOOM连线但是却连接不上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主持人很辛苦巨幕厅全靠吼,视频连线全靠第一排拿着一台手机对着全场观众;捣鼓半个小时投影仪和音响终于上线了,但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互相啸叫,现场人员开麦也不清楚话,并且考虑到下一场《蝶变》马上要开场也只能打断潘老师的讲话草草结束;最终作为补偿,送了坚持忍受完映后活动的观众没人一支铅笔和一瓶纯水,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4 ) 无人识赏是留白

一起看《似水流年》的时候,前三分之一的时间我都在玩捕鱼达人,因为录像带转的画面太摇晃模糊,也因为片子的节奏很慢。但渐渐地就被吸引了,故事并不复杂,用现在导演制片的角度看,一句话概括的剧情平淡到本子可以立即被毙掉吧,但其下的情愫却一层层翻滚纠缠着,人物并不凌厉,但他们的心思却引得人揣摩了这个再思忖那个,放不下。

就这么专心致志地看完,一直隐隐期待的惊涛骇浪也未出现,明知海面下冰山一座连一座,但到剧终也只是汪洋之上一角又一角而已,没有过激烈的心跳倒抽的冷气忘了闭上的嘴巴,没有人撞上。平平淡淡一场却毫无遗憾,最后的画面,一人泛舟无垠海面上,韵味深远的歌谣唱得潸然泪下,导演严浩献给猝然离世的父亲的一行字出来,人的心,像是被挖空了一大块,甚至怀疑到哪里去找东西来才能填满。

下意识地比较周末去看《霍比特人》的情形,每次剧情进入对白环节,就会暗生出烦躁焦虑,忍不住抱怨节奏慢。总觉得自己的胃口已经被《谍影重重》《盘中盘》这类的影片吊得老高,渴望分分钟玩的就是心跳,从头到尾大气不敢喘,大有不刺激,就不值票价,吾宁不看之势。由慢入快易,反之则难,刺激像药瘾难除,一成重口深似海,一旦开口唱出死了都要爱,谁还能回头欣赏平平淡淡才是真。

当然这两部片子是完全不同的类型,面对的是不同的观众,甚至相同观众的不同心情。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现在回头看一些老片子,才有些惊愕地发现所谓的“时代特征”是多么的明显,身在其中未必察觉,回头看时却生出来路已远的唏嘘。比如那天看《阿甘正传》,愕然于90年代竟然乐观至此,散发着孩童般的昂扬振奋,莫非这二十年来的时光,带走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青春气息?再比如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那些闷死人的长镜头里,满溢的情怀哀愁,似乎在现在的镜头中再也找不到了,最后一次记起还是《一一》里倒影在酒店落地窗玻璃上哭泣的女人的身影,以及嘤嘤的哭声,这画面声音竟然那么长,长到你可以不觉得它长,多么神奇。

可想起《童年往事》《牯岭街》《找乐》等影片里难忘的画面,两相对比下还是发现了微妙的差别,大概因为,哭泣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强烈则满溢,容不下其他情绪滋蔓。虽然我身上的怀旧嫌疑已经太重,还是忍不住要说,重温八十年代经典片的时候感受到的情怀,深感是多么难以复制的东西,别说艺术家不敢轻易复制,就连观众也未必有勇气尝试。我喜欢《一代宗师》中多多少少有些影子,但又觉得他们和我一样,已经有点分不清情怀和煽情的分别。

这是一个无人识赏留白的时代,狂奔中的人们唯一的信条是更高更快更强,你追我逐,谁也不肯须臾停步,仰望星空大概是最著名的笑话,雾霾当头步履难停,那被人看了百千万年的星空,早已经寂寞到恨不得熄灯落幕万古长暗。

对作品来说,慢并不是缺点,空未必不足,点到为止好难,意犹未尽是高招,常常是拳拳到肉不如一剑封喉来得致命,四两拨千斤才是真功夫反之算悲剧吧,《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过的这些道理,离有效期还有990年。作为一个文艺观众,我也在考虑要不要矫偏一下,不再单纯刺激至上,多看看深入心灵的影片,以为学习——退一万步说,这些怎么也是小成本,所以真的可以做做梦啊!

再回到《似水流年》,大雨次日,珊珊和孝松去镇上买胶鞋回来,泥泞的路中央一片水洼,两人恰好话不投机,自然分开而行,男人大步从这边走,女人迟疑了一下也是无奈,绕过另一边走了,镜头一直停在水洼上……

看似无意义的画面,让人心里一顿。


 5 ) 一去不复返

总会在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伴随拆迁事业的腾飞,中国电影难免会出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乡愁,脱离于政治,只与社会现实有关。迫于乡村的整体改变和趋于消逝跟破败的大势,许多人不免要失去故乡,又在大城市里找不到真正的心灵故乡。 《似水流年》一部关于乡愁的(Nostalgia)的电影,在华语电影,至少内地电影这块,少有这样也很难出现如此直白的思乡曲。    从归家引出乡愁,《似水流年》带有特殊的时代感。可放在今天看,它又毫不过时。在整个20世纪以及新世纪十余年,中国的风云局势,往往以悲剧的形式附注在个体命运身上,这其中,离家又回家、归家又离开成为了常见的叙事主题。    影片萦绕着忧愁伤感的情绪,如烟似雾,无法消散。这一大半要归功于喜多郎的主题曲,这首曲子英文原名是叫Delight,日文名:欢喜。放置到开场,有如主人公珊珊的内心念想,既有归家的点滴欢喜,更多还是愁绪难却。从一出场,珊珊就是失魂落魄,疲倦、幽怨、虚弱,难以言笑。她的情感状态,令影片也夹带着无限的伤感情绪,那就有如片中布满了死别与生离的注脚,是不断的失去,走散,还有找不到的盐。    死别,那里包含了年老谢世的奶奶,早十年去世的父亲,偶然被提起的、与化肥一起倒在田间的老同学,被珊珊自己扼杀的新生以及那对小夫妻无法获得的新生。 至于生离,那是承载《似水流年》所有情感的用意所在,被时间和空间所拆散。里面有珊珊这种从乡村到城市的漂泊经历,有被生命时间所拆散的阿叔跟他的儿子们,有无法恢复原貌的青梅竹马三人关系。    香港到潮汕,无非是一水之隔,几百公里。澳洲回来的老人感慨说,香港近,可以多回来。可实际上,内心感受的远近无法用地理距离来衡量。在物似人非的故土,珊珊一次次地翻出记忆,又阻止不了时间往前,最终选择告别。    回顾下珊珊的归家,她几经周转,出现了汽车、渡轮以及自行车。而一行人从广州返回汕头,那也被强调说需要13个小时,很累人。珊珊和故土的距离,可以是那道田间水道,可以是一条大河,也可能是望不到边的人海。    末了,无援的珊珊启程返回香港,顾美华和斯琴高娃执手道别再相约的一幕尤为感人,想到对方要继续在都市的生活中漂泊不定,想到自此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直欲叫观者落泪。    电影里,上世纪80年代的汕头风貌看着熟悉而亲切,山山水水,有成片的水田、宽阔的河道。中间还有好几次对白提及,帆船可以通往大海,一直驶向远方,有去有来,却不知最终归向何方。 《似水流年》出现的语言包括普通话、粤语、潮汕话(闽南语的次方言),时代大背景是1984年中英谈判,香港人开始思考归属——我们到底是属于哪里。珊珊在城市里独身一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事业和情感受挫,与妹妹撕破脸皮。回到故乡,名为奔丧实为疗伤,终归还是发现时间一去不复返,没有了寄托,这导致电影只能用缠绵不断的追思来完成对亲人生命和过去时光的祭奠。    不过在片尾字幕,严浩也注明影片创作和父亲的辞世有关。《似水流年》(1984)以回家之旅带出了青梅竹马的三人关系,加上两个女人的倾谈,它和同一时间段杨德昌《海滩的一天》(1983)、《青梅竹马》(1985)有很奇特的互照关系。即便背景不尽相同,它们都讲述传统的恋人关系遭遇到时代更改的冲突变奏。    在今天看来,《似水流年》的银幕回望更加残酷。当80年代的故事搬移到今天,它好像同样可以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沿海到内陆的乡村要么面目更改,要么更加破败,人们却依然没有归属感,无论是金钱富足还是空巢一片,不知家在何方。而同样的身份问题,令依然留守的港人变得更加焦躁、抗拒和恐惧,它们仿佛身处孤岛,与故土的关系也基本荡然无存,不愿接受强国的压力。    片中还出现了一个拿着英文信的退休阿叔,两个练气功的百岁双生老人,大老粗的生产社队长以及系着红领巾的小孩。而不知为何,除了几次出现的那对年轻老师(实际上也结婚好几年),青(少)年在电影里是缺失的存在。    从整齐一致的村落建筑到镇上的骑楼邮局再到白天鹅宾馆窗外的沙面街景,那趟广州之行,更多是在预示内地也会迎来不可逆转的城市化(尤其是小男孩的夸大反应),乡村故土和下一代的人,它们终会被更改。    对我个人而言,《似水流年》提供了被放大的私人回忆。从开头热烈欢迎的学生队伍到珊珊挂像,后来上坟烧金银纸,从众人齐力铲锅灰到几人合抱不了的百年老树。缺乏光线的老屋子,挂在梁上的竹篮,木屐样式的拖鞋,南方带蚊帐的老式眠床,瓢泼大雨中的油布伞……哪怕是经过诗意化处理的风筝、稻草垛到田间小憩,它们都显得细腻、生动,无比真实。 显然,当我描述这么多的影像细节,那也说明了严浩在拍摄电影时候的取舍,他努力去还原和记录当时的风貌人情——哪怕有些场面看起来,它们更像是创作者的有意展示,面向给当时的香港观众。可是,这些展示并没有沦为风光片和明信片,在电影情绪上,它们与《似水流年》是一致的。在电影脉络上,严浩显然注重形式,更接近于中国独有的文艺类型片,而非追求镜头语言的艺术片。当然,与同时代的香港电影比,《似水流年》异常的安静,没有新浪潮电影人的锋利,更没有一些鸡零狗碎的调侃消费。总之,看起来,它又显得不那么像一部纯粹意义上的香港电影。但要知道,中国观众所接受的港片、港产片或者香港电影,它们大多是脱胎自火爆输入的商业类型片。如果以这种类型模式来代表香港电影,那么,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想法,无疑是错误且片面的。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老香港电影还是更老的香港电影,它们都遭遇了同样的结局:一去不复返。至于严浩和《似水流年》,那更是短暂一瞬,化为孤筏远影。 1989年,张婉婷拍摄了一部《似水流年》的姊妹篇——《八两金》,从有着船舶到遍布稻田的华南沿海水乡,再到演员谢伟雄的出现,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实在太多。只不过,张婉婷和罗启锐似乎更中意政治标语和文化差异的解读。不同又在于,《八两金》的调子是从欢快到忧伤,色彩相对浓艳,就像张艾嘉身上的大红新装,而《似水流年》由始至终是低沉到底,细笔淡墨。两部电影的末尾都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八两金》是一首萦绕不断的《船歌》,借离人身份的转变,直接道明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基本上,把想说的、想抒情的,一股脑儿给说出来了。但《似水流年》不同,它还是弥漫着忧伤,道不尽还说不明。在我看来,这种不可言解,其实是《似水流年》最高明之处,也是诗意之由来。它的情绪无需对白,无需夸张的戏剧冲突,那些乡间风景,它们早已蕴含了永恒的乡愁。

 6 ) 过去似水流

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经历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过去并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时间点更像是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备注”自己的感受。当回忆起童年时光,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面的不是年龄或者年份,而是各种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虽然回忆的画面没有电影般清晰,甚至是飘渺模糊,但你依然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兴奋、愉快、恐惧、担忧等等独一无二的感受都成为了你过去的一部分。

《似水流年》,讲述了一个潮汕姐妹离乡居港20后重返故乡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承载着不一样的感受。在故乡是温暖的、平稳的、无聊的。在城市是冷漠的、急躁的、刺激的。地方也像时间点一样,也可以是过去的标识。从某个地方开始,再到换一个地方,或者增加一个地方。可能最后回望起来,不是哪个地方特别好或者坏,而是每个地方都无可取代,是你过去的一部分。过去不可重复,现在可做的就是面对所有。

《似水流年》片尾

望着海一片

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

望着天一片

只感到情怀乱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短评

严浩是最早回到中国取景拍摄的香港导演,斯琴高娃是最早拿到香港金像奖的中国演员;珊珊和阿珍好比那时的两地,亲切暧昧但也单纯善良,都把最好的期望和祝福给予对方,而这感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再有了。1.2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3分钟前
  • 草鸟
  • 还行

故事其实说的并不是很好,但那种惆怅的乡愁通过镜头对乡村细节的描绘表达的很到位。

4分钟前
  • 力荐

满眼的乡愁。几近完美。和去年的《浮城大亨》电影的主题上有点像,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对于个人的改变,但这里是诗意的诗,不是新片那个史诗的诗。这年头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不会被时间改变的东西了,但往往进了人的眼就意味着很快就变了。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活得真正幸福呢?★★★★★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是创作铁三角,他们三个人合力打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现代梦境。

14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推荐

29年的距离很长,但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你,2013年的第一天。兜兜转转,有缘相遇,这次终于可以不再错过。梅姑吟唱着同名主题曲悠悠的遗音余韵在片尾响起片刻,泪湿衣襟。

1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8.1/10 感情实在微妙,亲近而又疏远,信任却也猜忌,然而故土之情始终在淡淡萦绕心头,心中感叹,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2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MM影城 2K数字版】恬淡静缓,相当写实的拍法,对潮汕农村的生活日常与都市异乡人返家后爱怨交织、怅然失落的情愫都呈现得真切无比。家家经难念,乡村人安宁度日却觉生活无趣如菜里无盐,城里人自由新鲜却终是空忙活无处依凭。青梅竹马的三人,再也回不去曾经,告别后相见竟而不如怀念。养猪洗衣刮锅灰,平淡表面下暗流涌动,百年老者陆上帆,写实风格里隐含象喻。PS:简单总结下摄影指导潘恒生的映后线上交流分享:拍摄时由于围观者甚众,亦在戏外造成了一定的文化碰撞,不过导演主要追求的还是尽量如纪录片般的写实展现,在表演指导上也就有所分别,严浩要求新人顾美华主要自然地演自己即可,而老戏骨斯琴高娃则需尽量压制自己稍带舞台浮夸腔的表演。摄影上,因器材简陋,临时各种土法上马,如以木板、橡皮筋和海绵做的土制斯坦尼康。(8.5/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漸行漸遠。PS:80年代的廣州白天鵝賓館跟現在還是那麼個樣。

27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1.如今走在家乡的夜路里,再也听不到任何的歌谣,我的家乡原来也在不知不觉中似水流年;2.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把苦藏着掖着,他们让固守乡村的人看到光鲜艳丽的一面,不是因为炫耀,而是因为他们更坚强,他们不想让别人操心。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望着海一片,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望着天一片,只感到情怀乱。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但仍向着前,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3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公映没有看过,再看就是最近的修复版,百度网盘投屏看的,光阴荏苒,物是人非,那个年代的所谓优秀电影,今天再看也就是成了历史记忆;所谓的豆瓣评分也是一种对回忆的装点罢了,我们回不去那个时代了就像现在也不可能再拍摄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一样。

38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终于有高清了,拍得真好,散文诗气象,抒情却克制,80年代农村生活侧写,算是港台同胞省亲的“寻根文学”电影,把潮汕地区拍出北方的无垠苍凉,南方的水汽氤氲迷茫,也是高手了,张叔平美术,潘恒生摄影,喜多郎音乐加分。可以和唐书璇《再见中国》,张婉婷《八两金》互文观赏,更能理解这份乡愁之苦。

4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2022-1-8重看;4.5;光阴漫涊,隽永诗意,有情还似无情,相见争如不见,欲语却还休;世故人情拿捏精准,留得几分空白余想;80年代的影像风格特质明显,产自一个时代,也是一个终结,这样的风土或地貌,炊烟或田地,以及突降的大雨和村口的古树,都是无法复制的,回故土寻根的乡愁,在内地改开的初期尚有迹可循,三人关系的暧昧纠缠不免联想到地缘政治的折射,多处结构对称、隐约串联,只能感叹如今再也难见这样的电影。波光流影,桨声欸乃,时光在欲说还休的语境中、在万物更漏中、在徐缓河流中,渐次立体分明,直至归去来时的路;“到我们这样的年纪已经有人开始死去”,瞒了十年的死讯,在梦境中重见故人、回首却见遗像的刹那,竟有一点惊心。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同学渐老,少年成婆,我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了。

4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这片儿今天看起来简直是个C(2,3)的故事……摄影还挺讲究的,风景拍得不错,特写特别精到。斯琴高娃老师及其片中丈夫有一种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闹离婚那段直接变成喜剧,全场气氛甚好。然则香港导演来拍大陆故事总有中说不清楚的矫情,这个故事搁台湾新电影路数恐怕会更好一些……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网上流传的av画质资源不忍卒读,一直期望着有机会与之在电影院重逢。机会终于来了,灯光暗哑,划痕似沙,沉积多年的期待值与现实中差距不小,失落也是一种美。观毕全片,暗自思索,银幕上下的人生不也一样。

5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电影在不疾不徐间就勾勒出了时间的模样,充满诗意的画面赋予了其隽永的魅力,面对逝去的岁月,只能尽可能地去抚平伤口,不加盐的日子其实过起来挺好。

1小时前
  • 超cute侠
  • 力荐

最近睇到大銀幕,依然感動,根本就係我前排隔15年返去嘅故鄉...斯琴高娃好似我媽,嚴浩新浪潮猛將.以前只是看電視的. 講的是潮汕鄉下, 我是潮州人, 還聽得懂潮語, 也會說 (現代的潮語我就不大會), 我也有14年沒回去過, 近鄉情......(那字不會寫, 恰似我的心情)

1小时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清明节电影。电影里,一切都是干净明丽的。所有时日年岁的汹涌记忆,像那河堤背后的榕江水。你看得见帆船高高的桅杆在经过,孩童高高的纸鸢在飞,所有你怀念的人事物,近在眼前,可以感知。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