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

大陆剧大陆2014

主演:刘烨,陈宝国,焦晃,倪大红,王庆祥,程煜,廖凡,董勇,沈佳妮,祖峰,李晨,王凯,王劲松,姜瑞佳,陈丽娜,谢钢,高鑫,孙之鸿,马少骅,毕彦君,韩青,曹卫宇,刘奕君,罗京民,王一楠,杨新鸣,岳旸,王永泉,刘钧,白玉,赵达,赵小锐,冯晖,曹磊,许敏,匡牧野,胡春勇,马岩,李克伟,刘凌志,赵志军,啜二勇,李泽章,李培明,魏伟,刘红星,苗克,金丰,朱子墨,徐熙涵,善亭,王宏,张陆,冯启龙,廖亮,李靖,张震,郭东岳,贺德光,溟溟龙,孙伟峰,陈宏钊,徐恒华,李路遥,文月明,李泽锋,林晓凡

导演:孔笙,李雪

播放地址

 剧照

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2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3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4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5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6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3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4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5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6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7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8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19北平无战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05:08

详细剧情

  1948年,国共两党的搏杀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国统区政经体制混乱失控,物价飞涨,贪官横行,国民政府的统治早就危如累卵,大厦将倾。与此同时,另一头国民党空军笕桥航校上校教官方孟敖(刘烨 饰)正因违抗军令接受审判。方出身于富庶世家,他是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王庆祥 饰)的公子,而另一个身份则是我党潜伏在国军中的地下党员。方经蒋经国干涉,得以免罪转到国防部预备干部局,随后参与“孔雀东南飞”行动调查北平分行的舞弊行为。身处时代的乱流当中,一面有来自国军内部的猜忌和调查,一面有来自同僚的暗算和倾轧,更有战火当前纷繁迭出的险状。方和所有地下工作者们以其赤血丹心铸就了新中国崛起的基石……  本片根据刘和平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方孟韦】他们的国 他的家

我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的人,只修自身,如徐铁英。
有的人,心怀国民,如曾可达,如方孟敖。
有的人,向往以经济平天下,如梁经纶,如方步亭,如何其沧。
然而,有的人,他们知道报国是信仰,然而依然心怀家人,保齐家园,如方孟韦。

乱世中,前三种人有很多。然而在乱世中,那三种人所做的,不过都是徒劳,——建丰同志的徒劳,曾可达的徒劳,方孟敖的徒劳。在一切的徒劳之后,只能留下一声叹息。或者如建丰同志一样,说“我们失败了”。或者如可达同志一样,在辽阔的机场蓝天下,了结自身。或者如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一样,只能为了和平驾着飞机听从派遣,飞离心中向往的方向。

无论是上述那种,都让人空留余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厦将倾,任何一己之力都无法改变。我们只能感慨,只能遗憾。
北平无战事

但是,乱世中如方孟韦,他清醒地知道国将不国,也清醒地了解家人的背景信仰,更清醒地明白自己无法改变这一切。于是,他在职责之内保护学生、敬重为国家奔走的勇士,同时,他执着于家人,隐忍着自己的情感,只为护家人周全。也许,在那个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时代,太多的人为了信仰和梦想而向前冲,而只有如同孟韦这样的白月光一样的男子,他竭尽全力站在原地,知世故而不世故,懂报国而不只报国,爱家人却又全心护家人。

《北平无战事》里最常说的,就是“花常好 月常圆 人长寿”。然而,纵观全剧,花并不常好,月也无常圆,人更未长寿。而孟韦,他却站在远离国仇之外的地方,用一己之力,维护全家安然,为的只是心中的“花常好 月常圆 人长寿”。
方孟韦

我们一直说,孟韦是小白杨,孟韦是白月光。

在父子亲情上,在岗位职责上,他就如同小白杨一样站在最贫瘠的大地之上,为了家庭的健全,为了尽人子的孝道,离开兄长陪伴父亲,安慰父亲的心灵,成为维系父亲与兄长之间的纽带。在兄长离家在外的日子里,照顾父亲的情绪,听从父亲的安排,进三青团,进警察局,进警备司令部。在战火连天不休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尽力保全学子、进步人士。曾记否,本剧一开始,更深露重之下,他站在爱国师生面前,制止了军队警察的前进。那满腔的爱国热情,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实比“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样的字句更加震颤人心,他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什么是尽力而为的报国热忱。

而在兄弟情义上,他就如同白月光一样,照亮了方孟敖归家的路。如果说方孟敖对父亲还有怨怼,那么,这润物细无声的白月光,就用一箱箱的烟酒、一滴滴的泪水,一颦一笑间的深情,静静地照亮了路,让方孟敖认清了归家的门。即便如此,他也不是只贪恋兄友弟恭场面的“兄控”,他大闹五人小组,他帮助兄长对抗马汉山,他在机场上对兄长说我知道你们的身份愿意为你们赴汤蹈火。他基于家园的爱,让他有了更加广阔的胸怀。

而儿女情长方面,让无数观众心碎。这么温暖这么正直这么痴心的他,却从未获得木兰表妹的青睐。我们一边怪木兰“没头脑”,一边感慨为何自己从未遇到如斯深情之人。他对木兰的爱,是青梅竹马之情,更是惺惺相惜之情——两个从小失去母亲一起长大的孩子,如无意外,真的应该是相知相守相爱的吧。然而,木兰的生命中,出现了“逼格”更高的梁教授,他张嘴家国闭口天下,五四之后的进步的女青年,肯定喜欢这种类型的吧。而孟韦,尽管爱国,但是为了家他过于隐忍,从不把爱国热情宣之于口,在小姑娘眼里,必然不如梁教授啊!所以,我们看到了孟韦的求之不得,我们为他的泪而流泪,为他的失去而伤悲。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啊,生活一直在欺骗我们的白月光,然而他从不怨怼。他用最温暖的笑容照料崔叔的儿女,他用最真挚的眼泪书写给崔婶的信函,他用最强硬的态度对待辜负他家庭的各色人等。他是如此敞亮,在他面前,所有阴暗都不值一提。

剧中的人各有特色,然而,我记住的、心疼的,却只有这棵小白杨。

如果说,他们是为了国,而孟韦,却是为了家。家国天下,没有家哪里来的国。为了家而生存为了家而改变的他,如同那些为了国而战斗的人们一样,都是乱世中最催人泪下的感动。
————————
而在这一切之后,我想说说演员王凯先生的演技。

由于对国产剧的误解,我是最近才刚刚看完《北平无战事》。而之所以看本剧,也是因为《琅琊榜》和《伪装者》之后,我想认识王凯塑造的更多的角色。

真的无法想象啊,同样是民国制服,同样是民国时期的青年,明诚和方孟韦,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两种风格啊!明诚的狡黠机敏千人千面形象荡然无存,方孟韦就是那样澄澈正直善良温暖的小白杨。一个眼神中告诉你我很牛、我很聪明、别惹我,一个眼神中告诉你我很萌、我很纯净、来惹我。甚至是阿诚和孟韦都有过的哭戏,都是不同的感觉。阿诚遭遇大姐离世明台远离的时候,流着泪的眼睛充满了沧桑,一看就是报国多年隐忍多年的特工之泪。而孟韦的每一滴泪,都让我们感觉,天下不公,党国不仁,才让这么多情善良的好青年遭遇这么多无奈之事!
明诚

我一直认为,好的演员,能够让你忘记他的名字只记得他的角色名字。喜欢王凯如我,却从未因看他的任何作品而出戏过。看琅琊榜的时候,我会说靖王、景琰宝宝;看伪装者的时候我会说阿诚哥哥;看北平无战事的时候我会说我们家孟韦。只有好的演员,才能让你忘记他的姓名啊!

可是,哪怕是我在说这些剧集的时候忘记了他的姓名只记得方孟韦是我的白月光,但是冷静下来,我还是感谢演员王凯,给予我们这么好的,白月光。

 2 ) 从崔中石的自我暴露说起——我看北平

北平并非一部多么完美多么无敌的剧,中段的剧情失控,互为因果的煽情和拖沓,囿于历史现实始终玩不起来的阴谋卧底戏,以及不无装逼嫌疑的让现代观众不难起鸡皮疙瘩的各种抖书袋台词。但是剧中最后几集的一些情节让我起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其中可商榷之处可能并非是编剧的“失败”,而恰恰是这部剧很特别之处,值得为之一辩。

先说崔的暴露,这是剧情的一处重大处理,也是很多人会觉得的本剧的分水岭,之前华丽流畅的进程到这里说不通了,接续的一系列情节都乱套了。其实从这里,可以说开始了本剧的一个特点:TG的地下团队一个挨一个的,都干出了不服从组织的事儿,崔汇了款,死了,严回了校,挂了,五爷不算不服从,但也是未等组织确认就自行其是蛮干,牺牲了,到后面月印同志私自联系谢老,谢老也当仁不让,结果月印挨批评,谢老。。。好吧,他牛。。。何曾见过一部戏有这么多TG地下党这么无组织无纪律么。。。

跑题了,说回崔。比较容易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崔自寻死路的最重要理由是考虑对方孟敖的影响——这里说的是对方本人的心理影响,而非其他(因为崔无论是走是死他的身份都一样暴露,这方面对方在客观上的影响一样)。疑惑的是本来两个人一场鸳鸯戏水你侬我侬应该已经重新博取了方的信任,为啥还一定要死呢?以及他那些说自己不是共产党的话又是在骗方,又是为什么?

从后面的剧情发展,可以看出,崔的死对方的震动极大,让方一直纠结到剧集结尾(动辄就提崔叔的死),这是他如果回解放区绝不可能达到的,那么这种震动是什么?是崔想达到的目的吗?其实方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在纠结崔为什么直到最后还骗他,“设计”他,他问过谢老,崔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中央的指示,谢老也没有答案。

其实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反过来,从崔的角度去探讨一下他的想法。崔从最早在调查组被曾可达暗示给方可能是中统军统之后就明显表现出没想活着的打算——这是明着传递给观众的,主要是跟谢的两次对话:一次在他家,他说了对他“做过的那些事情”组织肯定会有调查的忧心,一次在警察局,如同诀别的,隐晦的说了自己的一段情事,包括对发妻并无感情的内心。设身处地的想,一面是面对回到解放区各种尴尬的未来,一面是对自己一直以来违心做为国民党贪腐、压榨人民工具的痛恨(除了在家中跟谢的对话,剧集后面谢回忆方在南京出事之前崔要求回到解放区这段也表露了他内心的煎熬),还有一面是对方这个自己倾注了最大的心血(他隐藏以来唯一算是成就的工作吧)、也对自己有着极大信任但又有着极大不确定性的一个同志、一个朋友前路未卜的担忧。这时候崔对于回到解放区的生活应该是很灰心的吧,一个经济/金融人才?不缺他一个;北平的帐?他留给了谢;妻子儿女?他知道国民党方面因为各种利益纠葛不可能大张旗鼓把他定罪成共产党而牵连家人,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而方家上上下下则一定且有能力护之周全。那他还能做什么,让他给徐汇钱?用他的话说,“实在不愿再给他们敛财”——这就是,有时候,人到了一个极限,“义无再辱”,而如果不汇钱,徐是不可能放他走的,所以这时候对他来说,反而简单了,这么干自己心里过不去这道坎,干脆还不如汇给香港,这就叫一不做,二不休,所以他跟送宵夜的老婆的对话,跟方交代,跟谢交代,不管编剧是从剧情悬念的角度给观众暗示,还是最终结果传达的崔的想法,应该都是,他早就决定这么干了。。。

但是——要说到我对着片子真正欣赏的原因了——我不觉得崔是设计好了后面的一切(不知道编剧怎么看),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有真实的情感,而他做着一切的原因,包括想通过自己去影响到方孟敖的,只有一个:信仰,而且我觉得成功了。他跟方说自己不是共产党,他带给方的震撼,他让方一直纠结到末尾的,就是从自己身上传达出去这个,信仰,而不是一个共产党的身份。这种信仰方并不理解,方没有学习过共产主义,所以他纠结,他怀疑,这可能是崔能够预料的,但因为有着这种怀疑和震撼,方肯定不可能再被国民党蛊惑拉拢,这可能就是崔唯一期望能达到的目的。而这,也是我对这个片子最喜爱的地方。

这片子里除了TG一个挨一个的不服从组织,铁血救国会那边也是一个挨一个的动摇,梁经纶、王蒲忱,甚至一脸忠厚的曾可达,都干出过跟建丰同志耍心眼的勾当。。。但这也就是信仰。这片子从来没讲清什么主义,一直都在谈民生,谈政治,在即将结尾处,用一段诗来描绘新中国(方和何在梁的书楼上那段),但完全没有实景描写,只是一段充满希望的话。因为这就是信仰,一种对未来的执着憧憬,一种让人热血沸腾、不顾牺牲的一切的动力!但是!在现实中却不能不碰壁!不能不被质疑——被自己质疑。真正有信仰的人,不会盲从,一方面会坚定于自己的初衷,一方面又会在妥协中失望、动摇(有立场,才会动摇,否则就只能说是左右摇摆了)、甚至破灭。这片中几个信仰最坚定的人,曾可达信仰破灭了,于是他自杀了,梁经纶失望了,于是他出国了,崔坚定于自己的初衷,也逃避了妥协,于是他选择了这条路。

所以北平这部片子,我觉得可以说编导野心非常大。片子名字起的好,“无战事”的本意是用非常紧凑的北平城中几天内的事件展现非常壮阔的一个当时中国历史的全景。可以说它在讲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和他们的信仰,其中的情怀极其复杂,而各种各样的人物——一方面,多人物的多面性和相互冲突大多通过台词体现,所以这部片子台词很精彩,这是众多戏骨价值所在(相对应的,表情和肢体是本剧表演相对次要的环节了),但另一方面,多人物导致这剧并没有一条绝对清晰的主线(币制改革是一条模糊的线,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玩不出什么来,只是在其中纠缠挣扎,所以剧情的杂乱、人物行为的不可捉摸、高潮缺乏节奏失调,以及各种煽情拖沓,就并非那么不可原谅了),而最终,向着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所有人物都无可奈何的各自伸展,那么多的人物,就生成了一种历史真实的感觉,夸张点,一种“史诗”的感觉。咦?为什么是悲剧结局呢?新中国都要来了,TG胜利了,所以最后一个镜头是谢老在一片欢庆中看见自己的女儿,她在片中也许微不足道,死的轻如鸿毛,但是她也是那个时代中的中国人,为了自己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可以说,这不是悲剧的结局,铁血救国会和徐铁英的下场安排巧妙而合理(你知道我在说什么),方家一家也都有不算大团圆也算不让人担心后事的结局(你还是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恰恰就是最后的这个镜头,让我彻底泪如泉涌,那种含混着无力、悲伤、无不郑重又无不唏嘘、交织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惶恐,如此复杂的情绪如山洪倾泻如下,此时,彻底被编剧折服,这个结尾的选择绝对是大师级别的。

总体上,我觉得这样的片子值得去看,去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去明白我们的历史是怎么来的,去思考,我觉得编剧如果真想传达什么确定的价值观历史观,那他肯定失败了,但如果只是想传递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和他们的信仰的尊重和敬意,那么成功了。

我个人还尤其觉得,这个片子比那些什么民国范的故事更能激起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可能是我无知吧,像什么驼峰航线,币制改革这类事情,都是从这个片子里才知道的,虽然一直觉得民国的历史是段缺失的知识(原因就不说啦),但也直到看过这个片子也特别激起想去详细了解的意愿。

另外片子里的抖书袋虽然显得装逼,但是不得不说很有功力,增加了很多历史感和美感,而且其中的一些文字本身的丰富价值,脱离开剧情,也有无限魅力。

 3 ) 《北平无战事》主要人物技能

曾可达:单车练拳打电话!

方孟敖:红酒可乐点雪茄!

梁经纶:背诗打字熬通宵!

崔中石:汇款做账温儒雅!



谢木兰:撅嘴卖萌不回家!

何孝钰:地下学联馍片炸!

程小云:唱戏做饭当小妈!

叶碧玉:吴侬软语泡好茶!


徐铁英:声声反腐钱照拿!

何其沧:谈判美国强施压!

谢培东:运筹帷幄潜伏深!

方步亭:全身而退事洞察!


马汉山:游走江湖老行家!

王蒲忱:抽烟咳嗽再说吧!

孙朝忠:高冷腹黑面瘫脸!

方孟韦:制服诱惑帅警察!

 4 ) 从经济角度看《北平无战事》:金圆券为何会失败?

闲来无事,写了篇《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 从经济的角度看《北平无战事》,剧里最主要的线索就是北平,乃至全国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到国民党的执政,政府不得不搞货币改革:发行一种新的货币——金圆券,去替代原来的货币——法币。让看起来很贵的东西,看起来很便宜。 不管是在剧里,还是历史的现实,这次货币改革都失败了。金圆券仍然没有改变通货膨胀的局面。影片最后是以北平和平解放结局的,共产党雄纠纠气昂昂地进了城,但没有提到的是,共产党进城以后, 怎么解决了通货膨胀这个最大的经济问题。 现实的情况是,共产党进城以后,也没有解决北平的通货膨胀。 为什么金圆券会失败? 我们看一下金圆券的最主要规定: 金圆券发行采用十足准备,其中必须有40%为黄金、白银及外汇,其余以有价证券及政府指定的国有事业资产充当。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公分(公分即克),由中央银行发行,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 (有人会有疑问:那个“金圆券一元折合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的兑换比例不重要吗?其实真不重要,就是数字游戏而已。) 这规定有两个很关键的点:发行总额限额和每元含金0.22217公分。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懂得些货币学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是,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钱太多了。(这是货币学派的理论,还有其他的解释,但这个大家比较认。)这也好理解,东西就这么多,钱多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影片发生的1948年,市场上有多少法币?到1948年8月19日金圆券发行以前,法币发行额是604万亿元,比1945年增加了1085倍,比1937年增加了30多万倍。 那为什么要发这么多法币?国民政府要打仗,刚刚8年抗战完,又开始内战,真需要钱,没办法那就开印钞机印吧。 那么问题就来了,政府是不是可以随便印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这里涉及到第二个道理:钱,理论上是可以随便印,但现实却受很多因素制约。 说它可以随便印,因为钱就是张纸而已,开足印钞机,想印多少有多少。 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很多。比如有很长一段时间,英国的货币英镑,美国的货币美元是和黄金按比例挂钩的,中央银行有多少黄金,才能发多少纸币。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控制政府,别发行太多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如果想要多发货币,要不就是金库里黄金多了,要不就是把黄金兑换的比例提高。 现在几乎没有国家这样的制度了,但也并不意味着央行可以为所欲为。以美国央行——美联储为例。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都说美联储坐直升机撒美元,看起来无所约束。但如果清楚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你就明白,只要通胀不超标,它确实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达到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的目的。 所以约束它的条件是通货膨胀率。 中国的央行——人民银行,要复杂一点,因为它不独立,所以它的政策更多反映政府的意图,但通过调节货币发行量来调控经济和物价是一致的。从2008年开始,货币发行量一致保持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虽然没有明显体现在物价上,但房价的飙升是难辞其咎,这带来的民怨沸腾和恶性通胀是没有区别。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 以法币为例,在没有法币之前,老百姓用银元做买卖的。1935年11月,国民党发行了法币,规定市面上只能用法币流通,且老百姓手里不能留白银,都要兑换成法币。(旁白一句,发行法币,政府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国库白银大概从1.7亿盎司增加到5亿盎司。然后政府用这些银元换成了英镑。而发行金圆券,政府又发了一笔。) 那法币发行多少合适呢?当时政府规定,1元法币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理论上,政府手里有多少英镑,应该就发多少法币。因为如果发多了,外汇市场上英镑持有者是不愿意兑换法币的。(然后到了1936年,法币又加入了可以兑换美元)。所以一开始,法币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甚至因为全国统一了货币,物价也稳定,民国的经济受益不小。 但禁不住战争,法币越发越多,最终成为一张废纸。 而金圆券一开始限制发行20亿是有道理,只要能控制总量,通胀应该能降下来。但事实却是不可能控制住的,因为1元金圆券虽然名义上含有黄金0.22217公分,但却不能反向兑换,这意味着这个含金量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因为纸币本身不值什么钱,如果要用的人接受它,它一定要代表什么,比如政府信用,比如黄金,比如白银,如果你既不相信政府,又换不了金银,那这个纸币就没啥用了。 要理解这个也不难,港币是最好例子。港币兑美元是7.7:1,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拿着港币到银行,按照这个比例换美元,而这背后是银行什么时候都可以拿着港元到香港金管局换成美元,而这背后是香港政府有足够多的美元储备。如果你手里的钱什么时候都能兑换成硬通货,那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如果当时国民党下死规定,新发的金圆券什么时候都可以兑换成黄金、或者美元,然后国库里有足够的黄金和外汇,坚持几个月,金圆券说不定能把当时的通胀压一下。 但现实是国民党政府里没那么多金银,也没那么多外币,同时还要找钱打仗啊,所以很快,1948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一百三十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六万五千倍。 这又回到了法币的老路。钱一发多了,通胀又来了。北平的物价还是飞涨。 共产党是怎么控制北平物价的? 答案是:也没控制住。 北平是1949年1月31日解放的(我一直觉得“解放”这词有点吊诡)。1948年人民银行正式发行人民币,共产党入主北平后,人民币也就成了流通的货币。 根据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数据,如果1949年2月物价是100,那么到了1949年12月,这个指数3824,到了1950年3月,这个指数是快接近8000了。什么意思?1949年2月,100块钱能买到的东西,1950年3月要8000块才能买到。这物价上涨速度,没有法币那么夸张,但也是很厉害的。 这物价上涨背后,同样是人民币发行量的猛增。数据是这样的:1948年12月,人民币开始发行,而1949年一年内发行的货币较初发行时增加了160倍,至1950年2月发行的货币更是猛增至270倍。 当时的副总理陈云是这么解释货币发行量:“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广大地区的获得解放,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而财政的收入远还赶不上支出的需要,因而钞票发行过多。” “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大发展,军事费用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最大的财政支出。1949年,财政总支出的60%直接拨给部队作军费开支之用。此外,解放区已有的900余万公职人员需要发给薪俸,接受改编的国民党军队和接管的国民政府公教人员需要发给生活费用,大量失业人员需要救济,交通运输亟待恢复,工矿企业急需恢复和发展生产。” 那后来呢? 不仅北平,全国的通胀一直持续的1952左右,到1953年开始物价开始稳定下来。然后在1955年,新政权也搞了一次类“货币改革”,按1:0000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再然后,因为计划经济开始成为主导,所以货币流通没那么重要,通货膨胀这种货币现象也就很久没有出现。

 5 ) 书到用时方恨少:《北平无战事》诗词典故不完全评析

《北平无战事》现已收官,精彩故事看得过瘾,满满的诗词歌赋也震得人发颤。不得不说剧中这帮角色果然是上层人物,懂经济识政事,斗得起智也玩得转人脉,就连谈吐都是诗词文赋雅致相间。无怪乎有网友戏言:北平为何无战事,因为人们都在开诗词会。
一边看剧一边背诗词是观众从《北平无战事》中找到的附加乐趣,能不时地在人前甩出一句“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也是“北平粉”们的必备技能,当然,只会说萨特是不够的,现盘点剧中出现的部分诗词,让您也能不时拽上一句。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方步亭 何其沧
语出自辛弃疾的《鹧鸪天》。这首词作于作者晚年,上阙描写抗击金兵、“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铮铮岁月,下阙转而叙写壮志未酬后的落寞凄凉。剧中方 步亭与何其沧相对而坐回忆着学生年代对这篇词的英文翻译,遥想当年出外求学,一心为国,而今一腔经国韬略,不如换得东家种树农书,路荒遗叹,难挽狂澜时的 无奈,令人唏嘘。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何其沧
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为孔子编成《春秋》后的一句感叹,大意是《春秋》一书必然会引来争议,有人会赞誉,但也有人会因此怪罪他。剧中何其 沧作为国府经济顾问,在市面商品囤积且没有资金储备的情况下被要求制定币值改革方案,何其沧面对着已力不从心的政府和一份必然会失败的方案感叹道:我现在 开始读《春秋》了,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曾可达
语出自《后汉书》。《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志一•谣〉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案顺帝即世,孝质短祚,大将军梁冀贪树疏幼,以为己功,专国号令,以赡其私。太尉李固以为清河王雅性聪明,敦诗悦礼,加又属亲,立长则顺,置善则固。而冀建白太后,策免固,徵蠡吾侯,遂即至尊。固是日幽毙于狱,暴尸道路,而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厨亭侯、司空袁汤安国亭侯云。
大意为刚直如弓弦之人,最后却惨死路边,而迂回如钩者,却反而可以封侯拜相。愤愤之言,由剧中忠心不二为党国、事事都要汇报建丰同志的曾可达说出,更显出世道之不公。曾可达在币值改革失败后饮弹自尽,人物命运更添一层悲怆。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方孟敖评方步亭
语出自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为评价西晋阮籍之语。大意是阮籍若不猖狂谁会识得,他出门大笑一声大江似可横流。剧中方孟敖将这句话送给自己的父亲方步亭,相似的黑暗年代,共同的胸中块垒,其精神之高远可见一斑。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何其沧
语出自《庄子•达生》,大意是复仇者不会把刺他的剑折断,纵使被瓦砸伤,也不会怨恨瓦片本身。剧中何其沧用这句话劝说情绪激动的方孟敖,大家之风范令人敬服,而这种通达理性的处世观,也是现代战争剧的思考立点。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方步亭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高明的《琵琶记》曾有出现,后被其他作品多次引用,表达真心不得应有回报之意。剧中方步亭曾有此叹,对时局之失望无需赘言。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曾可达评方孟敖
闻一多留学美国时创作的《太阳吟》是一首热情激昂的诗歌,而他本人,也成为了追求美好的一个象征。剧中,闻一多被暗杀一事作为背景事件出现,而 他的这首《太阳吟》,也成了曾可达评价方孟敖的一个隐喻。方孟敖一路奋战就像是在追逐太阳,当它的慈光普照大地,家乡也仿佛在天上一般。

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方孟敖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一段名言,剧终时方孟敖的一句慨叹。其实《北平无战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堂吉诃德,为着他们的信念而向着“风车”执着前行,只不过,当历史的高墙闭合后,能有多少人的名字真正被铭记于永世之石上?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曾可达
出自苏轼《留侯论》。木兰死时建丰同志借此劝慰经纶。 经纶一身血,哭得梨花带雨。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梁经伦
出自太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梁教授用我太祖诗词来攻克文青MM孝钰!

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不属于我。
--梁经伦
出自何处不详,有人说与《廊桥遗梦》有关,也有人说是萨特的诗。夹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梁教授无奈放弃自己的爱情。可达同志接了句「经纶同志,以后少看萨特,有时间多读读曾文正公」。

天上风吹云破,
月照我们两个,
问你去年时,
为何闭门深躲?
“谁躲?谁躲?
那是去年的我。”
剧中何其沧念给木兰听的,很温馨。胡适的一首词。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自清先生去世时,北平的学生在北平民事委员会前静坐集体背诵。出自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美极。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梁经纶 何孝钰
语出自现代诗人陈梦家的《一朵野花》,借野花来表达对理想执着的追求。剧中梁经纶与何孝钰合颂此诗,理想之外,爱情之不可兼得也于诗句间诉说,因为“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浪漫情诗什么的 都跟“梁经纶”有关。

  白絮似的雪花漫天飞扬,
  银色的黎明静谧得没有一点声响;
  我无意间打开湛蓝的日记本,
  一簇紫红色的花瓣散落在桌上。

  哦,花瓣儿已经没有往日的馨芳,
  可我记忆的花朵却依旧这样鲜亮。
  火红的队旗在风前哗啦啦飘荡,
  我们远足来到青翠的田野山岗……

  今天,在这个童话般瑰丽的雪朝,
  这簇花瓣也显得特别明丽辉煌。
  它撩起我心中无限美好的情思,
  心头激荡起热烈向往的波浪——

  雪花雪花,你快化作融融春水,
  让晶莹的小溪闪动灿烂的阳光。
  阳光里我们像千万只快乐的小鸟,
  在绿色的天地里尽情地歌唱飞翔……
片尾曲《雪 朝》源自樊发稼诗作。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时因思念东鲁兖州(今山东济宁)家中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而创作的诗篇。剧中地下中共党员崔中石一对儿女平阳和儿子伯禽名字源自此诗。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方孟敖与谢襄理密谈,离开时走在其身后想起《背影》。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方步亭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方孟敖
出自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卞之琳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梁教授泡妞秘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已亥杂诗》
建丰同志与可达同志共勉

月印万川:
禅宗玄觉禅师在《永嘉证道歌》中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水月之喻,被概括为“月印万川”。
它与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相似。太空一月映现在众多江海湖泊中可以看到无数月,无数月终归来源于一月。同一本体显现为形形色色的事物,千差万殊的事物的本质又同一。
月印万川的这个梗出了好几次。 比如很帅的张月印同志, 还有曾可达送杯具那次,在竹林里说,蓝党是太阳,红党是月亮。月光照得无处不在,一盆水能让月亮现形。 暗示着天下无人不通共的朴素道理。

何其沧问梁经纶:“你知道什么是白发如新吗?”
这里用“白头如新”标注:
白头如新,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 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西汉时期,邹阳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入死囚牢,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信表明忠心。他列举了荆轲、卞和、李斯等事例,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到老了还是像刚认识一样。梁孝王深受感动并释放了他。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
- ---曾国藩
曾国藩攻破南京后威镇天下,功高盖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他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的最佳时机。否则兔死狗烹,朝廷对曾国藩轻则将罢免其军权,重则亦可能暗下毒手。因而这个时候也是曾国藩对称帝一事感到最犹豫最彷徨的时候,此时王闿运再度向他提出此事,他没有像以往那样怒不可扼,严词拒绝,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沉思的结果就是他写下那句著名的诗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出自于曾国藩的辩言。

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天人不二。
这是张月印给严春明打紧急电话用的梗。 (熊十力主要的哲学观点)
百度: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中央党部党通局主任徐铁英被撤职时与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曾可达督查的谈话。出自《诗经•小雅•棠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有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肥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
清浅池塘鸳鸯戏水 ,红裳翠盖并蒂莲开,
双双对对恩恩爱爱 ,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 ,柔情蜜意满人间。
【月圆花好】剧中多次出现的歌曲,方孟敖唱过,崔中石点过,全剧最后的镜头是:在这首歌曲中,方孟敖驾机飞往台湾。这本是电影《西厢记》的插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范烟桥作词,严华作曲,周璇演唱。这首歌旖旎缠绵,正是当时最流行的“靡靡之音”,如今也常常被影视剧作为营造年代气氛的标志型音乐。这首歌被周璇唱红后,有多人翻唱过,其中有名的歌手包括邓丽君和奚秀兰。 在《北平无战事》中,这首歌几乎起这主题歌的作用,本剧的曾用名《明月照人1948》就来自它的歌词。它不但适合营造一时一地的怀旧气氛,甚至也有种云开雾散、改朝换代的隐喻感,为编剧刘和平钟爱。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万事开头讲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场。 ……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远,就是前一代的夏朝。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淮南子•原道训》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方孟敖带队去干仗抢粮,故意留下俩小兄弟,两人却执意同去,方说"好,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诗中名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方虽只说了下句,当联想上句,正是情怀所在。

 6 ) 如果砍到40集,画面一定更美丽

一首神曲可不可以红遍大江南北,上至党国要员学界名流下到军旅尖兵进步青年,无人不喜无人不会没事还要来两段?《北平无战事》告诉你,可以: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一个角色可不可以从头到尾不必露脸,只靠方言配音,就换来大量主角或崇敬或惶恐的倾情出演?《北平无战事》告诉你,可以:建丰同志,专注接电话和发电报500年。

好歌容不得百遍听,好戏经不起千遍磨。

纵然《北平无战事》获得了业内外的交口称赞,令太多观众欲罢不能,行至35集开外,却突然有些泄气的迹象。这种转折,主要归功于年轻演员们始终过于用力的“状况外”表现。当然,方孟韦和孙秘书除外。

编剧界的大神史航老师10月13日发了条微博,评价《北平无战事》:“真是耐琢磨的戏。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静水流深。倪大红、焦晃、陈宝国,一如既往的好。祖峰、廖凡、董勇,都不是夺目,都是醒神。程煜十多年前年演《荣誉》我就喜欢他。还有的演员,我在观察,毕竟才看十几集。”文化人说起话来,吾辈凡俗总要多转个弯才好领会。

“还有的演员”,在戏里的角色,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空军大队长。跟随飞虎队和陈纳德,混了一身烟酒无忌的“做派”。多年未和父亲相认,也左右着他的性格养成。如果对抗本身也是一种牵绊,方孟敖的诠释空间其实不小。何况,有崔中石、谢培东、曾可达、梁经纶明暗两重的配合,刘烨要飚戏也棋逢对手。

可惜,起初还桀骜刚猛的方孟敖,在经历波诡云谲之后,内心深处的“小清新”反倒跳了出来:先是在爹地的钢琴伴奏里深情咏唱《万福玛利亚》,再是隔着一层楼听出了辛弃疾的词。待到与梁经纶接上头,更是直接开启了一场诗歌大比拼。卞之琳、徐志摩、闻一多,柔美阳刚且不论,英雄嘴里走一遭。

我当然理解编剧塑造人物的苦心,可这番天生学霸的违和感,就好比39集万人涌动的学潮里,忽然集体背诵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么多人扯着嗓子齐声喊“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算几个意思?民国未必那么文艺,何况是民不聊生的内战时期。

所以毛尖老师说得好:“国产剧最令人不齿的就是,以偶像等级来确定个性分贝,以地位高低决定智商面值,像刘烨这种没有完成演员自我修养的明星,活生生就是被这样的等级发酵成空心白馒头。”

请来一堆举手投足皆是戏的影帝视帝,表演都余韵悠长,哪怕再简单的场景,两个人对谈,也都沉得下、稳得住。但画面切到方孟敖这里,却总有“原谅我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的背景声,长久挥散不去。何况,暗中角力的男人戏,还要穿插儿女情长,高冷的何孝钰和蠢萌的谢木兰,成功将40集的长度扩展为53集。

讲这些或许太苛刻。无论阵容、画面或是剧本、台词,甚至细到服装、道具,《北平无战事》都堪称年来难得的国剧佳作。可既被冠上“国剧良心”的冠冕,总盼望能更上层楼。

关于《北平无战事》,此前最好奇的是诸多台词与现下的映射紧密如斯,为何能够过审。编剧刘和平在受访时告诉我,“只要在文化环境中能达到高度的文化自信,这样的台词不成问题,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至少从受访时的表述来看,他认为《北平无战事》“遇到好时机了”。

但除了政治上的顾虑,市场因素或许也左右了全戏最终的取舍。如果吹毛求疵的话,在不言自明的“剪刀手”下,若是能主动放弃一些“革命时期的爱情”,甩掉偶像的“包袱”,或许更能沉淀一出好戏。

 短评

刘和平说他写北平无战事遵循的原则是:讲共产党的时候理直气壮,说国民党的时候相对客观。历史总是在重演,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3分钟前
  • Miss自来卷
  • 推荐

陈宝国每秒钟都在换表情...【炫技...

5分钟前
  • 寂静猫WISEFAKE
  • 力荐

崔中石!!!

9分钟前
  • luoyanjiao
  • 力荐

五年之内,无剧出其左右

12分钟前
  • 气泡水煮鱼
  • 力荐

有我最爱的编剧刘和平在,还有一大堆我挚爱的大明王朝1566的老演员,又是孔笙导演,没办法不期待不好评。画面漂亮音乐也好,前六集剧本没啥大问题,一堆戏骨飙演技,老中青三代美男简直赏心悦目,目前为止超爱祖峰的崔中石啊!!苏爆了!

13分钟前
  • 色瑟莹
  • 力荐

唯二败笔:男主刘烨,女主沈佳妮。

16分钟前
  • 太元小生
  • 力荐

我落泪是感动于一个生命明知道徒劳却奋勇向前

19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力荐

今天才开播,哪来那么高分!画面没说的,跟电影似的,比昨天刚结的《红色》后期得更讲究,但我无论如何看不进去这种大场景大背景大故事式的作品。而且刘烨一出,气场怎么也觉得哪里不对,只见一群大男人在车里唱“浮云散……池塘,清浅,鸳鸯戏水……”一不小心就开脑洞。不好意思偶去2333一下。

23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推荐

不得不承认全剧精髓是徐铁英和马汉山,包括人设和表演。花痴王站长花痴崔中石,喜欢孙秘书喜欢梁复生,喜欢刘五爷和严教授的互动,心疼可达鸭心疼方行长心疼何校长心疼孟伟心疼崔婶。

28分钟前
  • 棉喵
  • 力荐

记得当时和一个同学一起看的,看了将近一半儿的时候,他问我:建丰同志是谁啊

33分钟前
  • 闭眼倾听
  • 力荐

谢木兰一出现我就偏头痛,还好紧接着何孝钰一出来我就睡着了。

36分钟前
  • forsee
  • 推荐

导演的锅

39分钟前
  • 饶命大王
  • 推荐

曾可达技能:单车练拳打电话!方孟敖技能:雪茄红酒会水吗?王蒲忱技能:抽烟手抖再说吧!梁经纶技能:背诗打字不睡觉!谢木兰技能:瞪眼撅嘴不回家!何孝钰技能:面瘫热饭听谁哒?北平无战事技能:女弱叔萌基佬挂!

4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这个电视剧会把我的眼睛惯坏的

43分钟前
  • 芦柑喝橙汁
  • 推荐

有很多硬伤,比如反腐虎头蛇尾,比如谍战毫无进展,比如币值改革浅尝辄止,说白了就是好像有千头万绪的线索,也有矛盾交杂的群戏,但仔细想想,故事根本就没发生起来,角色们啥正经事也没干。

48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专业配音控,蒋经国同志。专业接线控,曾可达同志。专业抽烟控,王蒲忱同志。专业旗袍控,方小嫂同志。专业眼镜控,梁经伦同志。专业逗比控,马汉三同志。专业喝茶控,方步亭同志。专业发呆控,何孝钰同志。专业撒娇控,谢木兰同志。专业怀表控,谢襄理同志……孟敖孝钰一对面瘫杰克玛丽苏!

49分钟前
  • 猫了喵的
  • 推荐

1.腔势是很浓的,内容是很虚的。2.男性团队创造的女性角色不是热情的智障就是面瘫的圣母,窘。3.崔中石就像是《天龙》里的阿朱,人虽故去但精神笼罩男主。4.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51分钟前
  • 宠儿
  • 推荐

王牌编剧 + 七大影帝 = 中国第一剧

54分钟前
  • 變革者
  • 力荐

开播第一天就暴到9分以上,说明豆瓣这小婊砸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不止抱美英日的大腿,对内地这样的神级卡司认同度也是很高的~起码亮出了你认真我就买账的态度~但愿内地的影视剧制作方会珍惜观众这样的初心,多出好作品。

56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祖峰不红,天理难容

57分钟前
  • 小动物值日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